媽媽帶腦瘤女兒求醫被騙40多萬,司法救助呵護困境中的「她」

2023-11-03     大邑檢察

原標題:媽媽帶腦瘤女兒求醫被騙40多萬,司法救助呵護困境中的「她」

5歲女孩小嬌(化名)患有腦部腫瘤,母親張某輾轉全國多地尋醫,在網上找到「名醫」陳某,一年花費43萬餘元,直到小嬌病情惡化被送往醫院搶救時,張某才意識到被騙,耽誤了孩子治療,立刻撥打了報警電話。

陳某拒不認罪,小嬌命懸一線。江蘇省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檢察院立即啟動先行救助程序,確保小嬌及時接受治療。在大量證據面前,陳某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自願認罪認罰,並主動退賠全部款項。小嬌在經過兩次手術後,險中求生。

「一案雙移」機制打通救助「最後一公里」

在辦理一起道路交通事故刑事案件時,南京市檢察院檢察官發現,被害人為一對新婚夫婦,丈夫當場死亡,妻子重傷急需住院治療。鑒於手術費用較高,被害人家庭無法承擔,南京市兩級檢察機關通過先行救助程序,48小時內完成申請、審批手續,趕在手術前將司法救助金髮放到位,被害人也因搶救及時脫離了生命危險。

「司法救助工作是民心工程,也是檢察為民辦實事的具體舉措,必須站在以人民為中心的角度去認識去落實。」南京市檢察院檢察長熊毅告訴記者,該院把司法救助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擺上黨組議事日程,每年制定司法救助規劃,每季度專題研究,以更高質量提升辦案質效。

南京市檢察院檢察官在調研中發現,有的基層檢察院在司法救助環節存在審批不暢、救助標準不同等問題,遂向南京市委政法委專題彙報,在統一思想認識後,整體推進司法救助工作,努力打通司法救助「最後一公里」。

針對出現的「同案不同救」問題,南京市兩級檢察院的控申檢察部門聯合起草司法救助相關規定,明確司法救助的具體情形、提請審批的材料,以及審核要求和救助標準等事項。

為確保救助及時有效,南京市檢察機關2021年建立司法救助線索「一案雙移」機制,明確案管部門向刑事檢察部門移送案件時,一併移送控申檢察部門。與此同時,由辦案檢察官告知案件當事人申請救助情況,以便積極移送救助線索。

據統計,南京市檢察機關近年來積極開展司法救助,自2021年以來,先後受理司法救助案件2600餘件,救助近2800人。

「一案一報」機制確保救助「綠色通道」

在一起交通肇事案中,周某之子當場死亡,周某夫婦身受重傷,犯罪嫌疑人無力賠償。南京市檢察院主動引導其提交司法救助申請,實地走訪調查核實後快速辦理,5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批及資金髮放。躺在病床上的周某接過檢察官送來的司法救助金後感激不已。

南京江北新區檢察院幹警到工地宿舍走訪調查遭遇交通事故致傷困難婦女。

最高檢部署開展「關注困難婦女群體,加強專項司法救助」活動後,南京市檢察機關加大對困難婦女的救助幫扶力度,啟動「一案一報」機制,開通救助「綠色通道」,對急需救治但無力承擔救治費用的困難婦女先行救助,最大限度發揮司法救助救急救困作用。

南京市檢察院制定控告申訴檢察工作指引,並加強與政法機關的溝通協調,不斷優化提升司法救助流程,積極探索建立線索移送和審查機制,實現司法救助案件覆蓋各條線檢察業務,並以脫貧監測戶、未成年人、困難婦女、殘疾人、軍人軍屬等為主要救助對象。

不斷探索「1+N」多元救助模式

因為一起尋釁滋事案,被害人周某和王某分別收到檢察機關發放的司法救助金,但在保險理賠時,當地戶籍的周某拿到了理賠款,而外地戶籍的王某卻被告知不在保險範圍內。

「能不能將民生保障對象從當地市民擴大到在當地受傷的人?」南京市鼓樓區檢察院辦案檢察官胡宏向有關部門提交的建議被採納,其建議內容隨後被寫入相關法案。

南京市檢察機關不斷拓展救助形式,延伸救助寬度,匯聚社會合力,積極打造「1+N」多元救助模式,對符合條件的救助對象因案施策、因人施策。該院主動與民政、婦聯、教育、衛生健康等部門溝通協作,實現信息共享和工作聯動,通過分類幫扶、精準幫扶、多元幫扶,做到了「應救即救」「應救盡救」。

2022年8月,南京市檢察機關主動對接當地法律援助中心,為弱勢群體開通「法律援助+支持起訴+司法救助」快速通道,對符合救助條件又有訴訟需求的困難婦女提供法律幫助,同時實質性化解矛盾糾紛;為防止困難婦女家庭因案致貧、因案返貧,該院幹警堅持「一次救助、長期關懷」,將回訪救助對象作為「訪民情、解民憂、辦實事」的重要舉措,經常深入社區、鄉村,了解救助效果,持續跟蹤,防止因案返貧。

(來源:檢察日報·先鋒周刊 作者:馬勝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2b9d9e16288f3406e7d00da9df0c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