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15周年祭 | 緬懷逝者,致敬重生!

2023-05-12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原標題:汶川地震15周年祭 | 緬懷逝者,致敬重生!

圖源:新華社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

8.0級特大地震突襲四川汶川

天崩地裂,滿目瘡痍

數萬人遇難,舉國同悲

15年過去了

汶川,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緬懷逝者,致敬重生!

災險往往突如其來,提前掌握地震知識及防災避險的正確方法至關重要。

地震是什麼?

地震是地球本身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相對運動,這種突發劇烈運動引起一定範圍內的地面震動,一般持續時間相對短暫。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通常所說的地震均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種自然力引起的地震,如構造地震、火山地震等。

火山地震,由火山爆發引起,一般強度和波及面較小,而大多數的地震以及幾乎所有的破壞性地震,是因岩石脆性破裂時積累應變釋放產生的構造地震,破壞性強、影響範圍廣。通常按震源深度可分為淺源地震(深度小於70千米);中源地震(深度在70~300千米);深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千米)。

地震伴隨強烈的斷層錯動和地表形變,在短時間內給人類和環境造成巨大的損失。全球每年發生的有感地震5萬多次,造成巨大災害的7級以上地震約十幾次。大地震可以在幾十秒甚至幾秒的短暫時間內造成巨大破壞,頃刻之間就可使一座城市化為廢墟。地震還會引發海嘯、滑坡、泥石流、火山噴發等次生災害和火災、爆炸、有毒有害物質泄漏、環境污染、瘟疫等衍生災害。

地震構造示意圖

地震災害程度與地震震級、地震烈度有關。

震級是指地震本身的大小。震級的標度最初是地震學家里克特於1935年研究地震時提出,稱為芮氏規模,規定以震中距100千米處「標準地震儀」(或稱「Wood-Anderson地震儀」)所記錄的水平向最大振幅(單振幅,以微米計)的常用對數為該地震的震級。例如,水平向最大振幅為100毫米即100000微米時,其常用對數為5,此地震的震級即為5級;如為1微米,則該地震芮氏規模為零級。後來發展為用遠台及非標準地震儀記錄,經過換算也可確定震級。

測定地震時通常所說的芮氏規模是一種近震震級。依靠儀器記錄的地震波,取不同的地震波震相可以求得不同的地震震級,取多台地震儀器記錄得到平均震級。按震級的大小又可劃分為極微震、微震、弱震(或稱小震)、強震(或稱中震)和大地震等。

地震烈度。地震發生後,不同地區受地震破壞的程度不同,劃分受地震破壞程度不同的標度稱地震烈度。受地震破壞越大的地區,地震烈度越高。判斷烈度的大小,是根據人的感覺、家具及物品振動的程度、房屋及建築物受破壞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現的破壞現象等。

影響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地震級別、震源深度、震中距離、岩土性質和地質條件、震源機制、建築物的穩定性等。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震級越高,烈度也越大。我國採用12度烈度表,4度以上為有感地震,而12級為山川易景,一切建築物普遍毀壞。

汶川大地震

5·12汶川地震,又稱「汶川大地震」。發震時間為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震中為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映秀鎮。根據中國地震局修訂後的數據,震源深度14千米,震級為芮氏8.0級,震中烈度最高達11度。

地震帶上映汶川災區影像

汶川縣映秀鎮地震災害影像

地震發生在四川龍門山逆沖推覆構造帶上。該構造帶是青藏高原內部巴顏喀喇地塊和中國東部華南地塊的邊界構造帶。晚新生代的構造變形主要集中在灌縣-江油斷裂(前山斷裂)、映秀-北川斷裂(中央斷裂)和汶川-茂縣(後山斷裂)及其相關褶皺之上,5·12汶川地震發生在映秀-北川斷裂之上,是龍門山逆沖推覆體向東南方向推擠並伴隨順時針剪切共同作用的結果。龍門山向東南方向推覆的動力來源是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碰撞及其向北的推擠,造成了青藏高原的地殼縮短、地貌隆升和向東擠出。由於青藏高原在向東北方向運動的過程中在四川盆地一帶遭到華南活動地塊的強烈阻擋,使得應力在龍門山推覆構造帶上高度積累,以至於沿映秀-北川斷裂突然發生錯動,產生8.0級強烈地震。

汶川地震區域地震構造(徐錫偉等,2008)

5·12汶川地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災害損失最重、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經國務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我們如何應對地震災害?

(1)加強地震地質調查研究等基礎工作。由於有歷史記載的大地震記錄較少,人們對地史中的地震缺乏精準的判別和厘定。地震研究作為地質調查中的薄弱環節應當予以加強。建立有效的古地震記錄的識別標誌、基於地貌學、構造地質學、地層學與新年代學等方法研究史前地震發生的期次和年代、震級、復發間隔和斷層滑動習性等。在更長尺度上獲得有關地震的幾何學和運動學等方面的定量參數,為地震防護及避災提供科學依據。

(2)防震減災立法。為了防禦和減輕地震災害,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

《防震減災法》由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由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修訂,2009年5月1日起施行。在防震減災規劃、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救援、地震災後過渡性安置和恢復重建、監督管理以及法律責任等方面, 對地震防震減災工作做出規定。

(3)地震安全性評價。因為地震對人員及財產造成損失的場所為工業及民用建築,因此規範建築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尤為重要。中國地震局根據根據國務院令第709號公布的《國務院關於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2019年修正《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需要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必須嚴格執行國家地震安全性評價的技術規範,確保地震安全性評價的質量。

(4)地震災害防震避震常識宣傳與普及。

家庭避震。一旦發生地震,首先要改變或遠離室內高處的懸吊物,柜子上、木架上垂直擺放的物品,改變其擺放位置和方式,使其不易震倒傷人。同時要清除一切易燃易爆物品。為脫離危險,你也許只有抓取一件物品的時間,因此急用物品都需要在其中,這些物品中包括現金、飲用水、防流感和痢疾等藥品,它會幫你渡過難關。遇到地震時,要選擇室內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比如廚房、廁所、儲藏室等小開間,同時遠離燃氣灶。

學校避震。震區學校應有防震訓練的方案,若正在上課時發生地震,老師應馬上給學生一個簡單明確的指令,讓學生就地閉眼伏在課桌下。住在高樓里的學生,地震時千萬不要跳樓,也不要到樓梯口擁擠,可迅速躲進走廊等跨度小的空間。地震發生時蹲在桌子下面都可以減輕地震帶來的傷害。

公共場所避震。影劇院、商場等公共場所地震時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有組織地撤離,不要慌亂,不要擁向出口,要避免擁擠,要避開人流,避免被擠到牆壁或柵欄處。

戶外避震。一旦發生了地震,若是在戶外,就地選擇開闊地避震,注意不要靠近樓房、煙囪、電線桿等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築物或構築物,要離開橋樑、立交公路,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到空曠的田野或城市中的應急避難場所。

今天,我們緬懷逝去的同胞

也銘記危急時刻的生死救援

此刻,一起致敬重生

祝福汶川!

‍‍‍‍‍‍‍‍‍‍

圖源:央視新聞

本文為原創文章,作者呂勝華,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2a3a65005abd71bee4e510ec57fd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