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234 部 每 日 一 片
哈哈哈最近《阿甘正傳》里的那句名言,被玩壞了。
原話是,人生就是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
現在是,人生就是一盒盲盒,你永遠都不知道抽到的是哪個。
害,還不是因為現在的盲盒市場太火爆,讓人忍俊不禁。
當然如果你沒get到上面的笑點,可能是不太清楚盲盒是什麼,
V姐給你們說一下。
盲盒的裡面裝著各式各樣的玩具,顧名思義,人們在打開這個盒子前,是不知道裡面玩具的樣子的。
它可以是某個設計師設計的形象,也可能是某些IP的周邊。跟扭蛋的概念很像。
這種未知的好奇,促使好多人購買。
01
一入盲盒深似海,只想集齊滿堂彩
不是有那句話嘛,6070炒房, 8090炒幣,00炒鞋,所有人炒盲盒。
盲盒的魅力是無窮的,有位60 歲的玩家,一年花了70 多萬購買盲盒。
還有一對來自北京的夫婦,4 個月花了20 萬。
這些驚人的數字,令人疑惑,盲盒真的有這麼貴嗎?
其實不貴,跟鞋子、房子、貨幣比起來,單個盲盒的價格簡直不要太便宜,只要幾十塊錢。
只不過,耐不住人們買得多。
就拿火出圈的「光屁股娃娃」Sonny Angel來說,它不止有一個造型,還有好多聯名款,這樣的娃娃擺在你面前,你能忍住只買一個嗎?
本著湊齊一整套,召喚Angel的想法,買到停不下來,花費自然就高了。
還有Molly系列,更是不少消費者的心頭愛。
這就很像小時候吃乾脆面集卡一樣,吃面是假,收卡才是真。
那麼問題又來了,一般的盲盒系列,不加隱藏款,一套大概有12個,按照每個60元的價格來算,就算是買得多集齊一套,也不過720塊,超級玩家好幾十萬的價格,是怎麼花的?
炒盲盒,溢價50倍
集過乾脆面卡的人知道,沒法保證每次買到的乾脆面里正好是自己缺少的那一張。
很多時候,連買好幾包,抽到的都是一張卡。
盲盒也是如此,買了好幾個打開發現都是一樣的造型,多數人會選擇把多餘的置換或者在二手平台上出售。
這就帶動了整個盲盒的消費圈。
對於那些難買到的款式,二手平台上的價格直接高出天際,隱藏款更別提了。
更讓你想不到的是,根據閒魚的數據顯示,盲盒交易已經是一個千萬級的市場。
去年閒魚上有30 萬盲盒玩家進行交易,最受追捧的盲盒價格狂漲了50倍。
原價59元的Molly小畫家,在交易平台上炒到2300元,原價59元的潘神聖誕隱藏款,直接賣到2999元。
也就是說,此時的盲盒,已經變成了知道是什麼的明盒,答案被揭曉,價格自然就不同了,也就別想再用原價購買。
V姐的朋友為了買到自己鍾意的款式,就高價收了一個。調侃自己是養娃大軍的一員。
如此一來,高價盲盒已不再是好奇心驅使的消費,而是上升到一種收集消費的心理。
盲盒火爆的背後不簡單
當然了,不少人看到他們瘋狂購買的樣子,都會吐槽「這些只能擺著看的娃娃,值當的嗎?」
ummm,但凡這麼說的人,最後都真香了。
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作為一個實用主義者,對這種沒有任何實用價值的玩具,提不起興趣。直到我買了第一個後,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我琢磨,一半是追趕潮流的虛榮心,另一半是盲盒品牌的營銷力太強。
Molly系列就做了很成功的跨界營銷,跟國內外知名的IP出聯名款,比如,Fluffy House、Labubu、小黃人、迪士尼等。
明星效益、各種限量紀念版,對於盲盒80%的女性消費者來說,這些都是很難抗拒的。
最重要的一點是:
「一百個人買Molly,有一百種理由。潮流玩具本身沒有故事,不帶價值觀和情緒,所以不是它的靈魂在影響你,而是你得把自己的靈魂代入,這是潮流玩具與鋼鐵俠等動漫IP 玩具最大的不同。」
也難怪,盲盒的市場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人彙集在各大商場「泡泡瑪特」的櫃檯前,賭上自己的運氣,祈禱抽到心儀款。
02
萬物皆可「炒」
回想一下,炒盲盒的現象,好像並不是第一次出現,過去能炒的東西還有很多。
80年代炒君子蘭。
受到年齡的限制(嘻嘻,誇了一波自己很小),V姐查資料發現,君子蘭竟然也可以炒。
1982年春節,長春舉行了「搶救國寶大熊貓君子蘭義展」,參觀人數達到了2萬餘人,光門票就收入了17000多元。
僅是一盆小小的君子蘭,就在日後,炒到了過萬的價格。
三年後,有港商想用一輛價值9萬元的皇冠轎車換一盆「鳳冠」君子蘭。
但被拒絕了。
9萬還不是當時君子蘭市場的最高價,最高價有14萬元,那個年代,14萬能買40多兩黃金,君子蘭也因此被稱為「綠色金條」。
90年代炒郵票
集郵的經歷,基本上每個90後都有吧,即便自己沒有收集過,家裡人應該會收集。
不同主題、生肖的郵票,都深受歡迎。
不過炒郵票的風險還是很大的,就拿97年發行的《香港回歸》金箔郵票來說。
面值50元,印量2000萬枚。最高炒到400元,隨後一路狂跌,不到兩個月跌到13元,很多參與炒票的人損失慘重。
不過對於郵票來說,愛好的人比想從中賺錢的人要多,畢竟郵票對90年代來說,很有紀念意義。
還有段時間,颳起了一陣炒藏獒的風潮,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印象。
那會媒體鋪天蓋地都是藏獒的信息,西藏地區的養獒人還為此發家致富,不少外地人前去取經,回來開狗廠賺錢。
21世紀來了,能炒的東西就更多了
炒鞋、比特幣、潮玩……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炒」的存在。這裡面,大部分是真正的愛好者,當然也不乏看到市場前景,想從中賺錢的參與者。
儘管多數時候價格被炒到不可思議,但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市場,不好定奪是好還是壞。
畢竟愛好無價,越是意想不到的小物件,往往炒的價格越高。
也有人說,懂它的人自然會覺得它值得任何價格。
這讓V姐想起看過的一部關於消費主義的動畫——
《Wake Up Call》(《敲響警鐘》)
這部動畫是倫敦鬼才藝術家Steve Cutts的作品。
他的作品總是以一種獨特暗黑的角度諷喻社會百態,一針見血。
在動畫中,導演將一群被消費綁架的人呈現出來。
產品Y-FONE系列仿佛有一種神奇的魔咒,誘惑著消費者不斷地買買買。
每出一個新系列,之前的老系列就會被丟棄,久而久之,人類最終為自己的衝動消費而買單,葬身在手機的墳墓。
雖然故事略顯誇張,但鞭辟入裡。
道理其實大家都明白,盲目消費終究自食其果。
奈何層出不窮的新鮮潮玩,讓人扛不住地想買。
因為,在複雜的消費主義面前,多數消費者只想通過花錢,讓自己變得開心。
轉發文章
給那些為了開心入坑買買買的夥伴
你都入了哪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