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利大跌,炒股慘虧,兩面針牙膏太難了!

2022-04-01     地產情報站長

原標題:凈利大跌,炒股慘虧,兩面針牙膏太難了!

現在的上市公司,活兒玩的是越來越花了。

3月30日,以賣牙膏出名的上市公司兩面針發布了2021年財報——

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18億元,歸母凈利潤為865.83萬元,同比下降85.0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169.98萬元,同比增長79.86%;基本每股收益為0.0157元/股。

800多萬的凈利潤,也就夠在北上廣深買套房的,屬實略慘。作為曾經的牙膏第一股,兩面針淪落到現在的地步,著實有些可惜。

兩面針曾有非常輝煌的歷史,從1986年到2001年,曾連續15年位居國內產銷量第一,更在2004年登陸資本市場,風光無限。

可惜,好景不長,隨著外資日化品牌的進入,兩面針的市場地位遭遇嚴峻挑戰,而後他們又錯過了發展線上市場的機會,日子是越過越艱難。現在兩面針的牙膏市場有多難?2021年年報數據可見一斑——

2021年全年,兩面針的家用牙膏銷量為2433.9萬隻,產銷量較同期均下滑10%以上;而旅遊牙膏銷量為10.03億隻,同比增長5.68%。也就是說,兩面針牙膏現在主要流向是酒店,10億隻的銷量看似巨大,但大多是一次性的,每隻容量基本在3-10克左右,遠遠不及90克左右的家用牙膏。

從2006年開始,兩面針開啟了長達14年虧損之路,直到2020年才通過炒股賺了點兒錢,總算終止了虧損。

沒想到這才1年,兩面針就被打回了原形——

年報顯示,兩面針持有的中信證券股價下跌,公允價值下降2589.28萬。

1998年,兩面針作為發起人參股中信證券,持股9500萬股,占總股本的3.83%。中信證券上市之後,就成了兩面針手裡的一張王牌。

只要兩面針日子不好過了,就靠著賣手裡頭的股票過日子。

2020年,兩面針賣掉了手下的紙品、房地產開發公司,擺脫了債務,又拿到了持倉股票帶來的多筆分紅,總算是實現了盈利,擺脫了長達14年的虧損。可以說,中信證券就是兩面針的提款機。

誰料2021年股市大跌,中信證券股價下跌8.69%,連帶著兩面針的帳面也跟著浮虧了2589.28萬。

饒是如此,兩面針也沒有放棄中信證券。今年1月,兩面針再度發布公告,擬使用自有資金不超過1875萬元,認購不超過129.90萬股中信證券。

反正,兩面針現在也找不到比中信證券更優秀的投資方式,左右都是虧,還不如補補倉,繼續在一根繩上弔死。

不光兩面針這樣想,其他A股上市公司也這樣想,所以A股這個市場才會「人才」湧現,就比如雲南白藥,人送外號「藥界股神」。

不過,現在股市不景氣了,股神們也跟著熊了。

跟雲南白藥相比,兩面針的虧損簡直是不值一提,雲南白藥在2021年炒股虧損高達19.81億。

從虧損情況來看,雲南白藥可能是小米的鐵桿粉絲,光在小米集團這一隻股票身上就虧了14.04億。

鑒於這兩家企業都賣牙膏,榜姐非常想問一句:

這得賣多少年的牙膏,才能把虧的錢賺回來啊?

要說這兩家公司之所以醉心炒股,其實恰恰是因為……賣牙膏沒前途。

這年頭做實體的利潤低,發展到一定階段,公司業務往往會陷入瓶頸期,業績增長緩慢,毛利持續下滑。為了提升企業的盈利水平,很多公司都會在資本市場上投入大筆資金,炒股只是其中的一種手段罷了。

別說炒股了,前些年還有一大堆公司炒房呢。截至2019年,A股3600多家上市公司中,共有1726家上市公司持有投資性房地產,合計持有市值是個天文數字——高達1.26萬億元!

後來樓市不行了,這些公司自然就把目光投向了股市。

你還真別笑這些公司,2020年的大A多猛啊,全民都在買基金,茅台股價一度飆升至2000元/股,誰看了不衝動?服裝品牌雅戈爾在那波牛市中套現100億,雅戈爾董事長都忍不住說:

「我做了30多年服裝,利潤都是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但投資就不一樣,一下子就能賺製造業30年的錢!」

只可惜,大A這倒霉孩子,總是熊多牛少,沒牛多久,就一路轉熊了。

數據顯示,2021年Q3,在披露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數據的2372家公司中,760家公司的投資處於浮虧狀態,占比32%,77家公司浮虧1億元以上。

雖然虧損,但攔不住上市公司們堅持炒股的決心。搏一搏,單車沒準變摩托。

而這些上市公司沉迷炒股的原因,只有一個——

主業不行,那就只好另闢蹊徑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12de5a305d932c9b0deaf37efef9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