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國天然氣進口的四大通道嗎?為什麼我國南方省份都很小,北方的省份卻很大?

2023-11-09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你知道中國天然氣進口的四大通道嗎?為什麼我國南方省份都很小,北方的省份卻很大?

新鮮素材

中國天然氣進口四大通道

課程標準:

1.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指出某地區對當地或世界經濟發展影響較大的一種或幾種自然資源,說出其分布、生產、出口等情況。

2.舉例說出某國家與其他國家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聯繫。

我國首條跨國輸氣管道——中亞天然氣管道:

中亞天然氣管道天然氣主要氣源來自土庫曼和烏茲別克,2017年又開拓了哈薩克氣源。

目前,每年從中亞國家輸送到國內的天然氣,約占我國同期消費總量的15%以上。

中亞天然氣管道西起土庫曼和烏茲別克邊境,穿越烏茲別克中部和哈薩克南部,經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入境。

目前實現ABC三線並行,入境後通過霍爾果斯壓氣站與西氣東輸二、三線管道相連,全長1833千米,總設計輸氣能力為每年600億立方米。

西部管道霍爾果斯壓氣首站是中亞天然氣進入國內的第一站,也是西氣東輸管網首站。

來自中亞的天然氣從霍爾果斯一路向東,途經湖南、湖北,直達上海,成為人民群眾灶台上的火苗,為管道沿線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5億多人口送去了清潔能源。

中緬油氣管道:「一帶一路」倡議下先導性和示範性的項目

中緬油氣管道是近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中石油)在緬甸建設的跨境重大能源和工業項目,是緬甸境內重要的能源動脈和基礎設施。

中緬天然氣管道為緬甸淺海地區豐富的天然氣資源開拓了廣闊的消費市場。

項目於2010年6月正式開工建設,包括原油管道項目和天然氣管道項目,其中天然氣管道於2013年投產運行,原油管道在2017年正式投產運行。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緬天然氣管道安全已平穩運行2260天,累計向中國輸氣246.561億立方米,為緬甸下載天然氣40.788億立方米;

中緬原油管道已安全平穩運行1177天,馬德島港靠泊大型油輪104艘,累計接卸原油2613.25萬噸,向中國輸油2571.11萬噸。

作為中石油「走出去」的重點項目,中緬油氣管道也通過十年深耕緬甸,把項目打造成了切實造福兩國人民的友誼金橋,成為了中緬「一帶一路」倡議下先導性和示範性的項目。

中緬油氣管道對於緬甸的經濟效益,包括稅收、投資分紅、路權費、過境費和培訓基金以及社會援助資金等。

截至2019年12月,中緬油氣管道項目一共為緬甸社會貢獻近5億美元,其中包括稅收、路權費、緬甸員工薪水、股東分紅等。

項目建設期與200多家本土企業合作,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促進了當地就業,有相當一部分是安全生產、運營管理等關鍵崗位。

目前天然氣管道的分輸為管道沿線提供了充足的清潔能源,主要是用於發電和工業生產,使得過去很多沒有電的地區24小時通電,為這些地區下一步的發展比如建設工業園等提供必要保障。

另外,管道對於緬甸石油化工技術及工業水平,緬甸國內工業及能源行業的發展也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兩國合作潛力大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北起黑龍江省黑河市,途徑9個省、市、自治區,南至上海,管道全長5111千米,其中新建管道3371千米,利用在役管道1740千米,是繼中亞管道、中緬管道後,向中國供氣的第三條跨國境天然氣長輸管道。

全線分黑河—長嶺、長嶺—永清、永清—上海的北、中、南三段核准和建設。

北段已於2019年12月2日在中俄兩國領導人見證下正式投產通氣,一年內將引進50億方天然氣,以後逐漸增至380億方/年的輸氣量,供氣年限達30年。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是中俄兩國領導人高度重視和推動下,加強全面能源合作夥伴關係、深化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又一重要成果,是構建我國四大能源運輸通道的重大工程,是我國首條建設的1422毫米超大口徑、X80高鋼級、12兆帕高壓力等級的第三代天然氣管道標誌性工程。

中國的天然氣需求增長強勁,俄羅斯的能源資源十分豐富,是世界主要的能源出口國,2018年俄天然氣出口量達到2250億立方米。中俄雙方的能源合作,不僅有利於解決中國的能源需求,也有利於推動俄羅斯經濟發展。

引進中俄東線天然氣對提升我國清潔能源供應量,優化能源結構,實現節能減排,改善大氣環境,治理空氣霧霾,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社會經濟科持續發展,都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每年引進380億立方米清潔優質的天然氣。

與燃煤相比,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378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82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量46萬噸、減少粉塵排放量84萬噸,將有效緩解東北地區天然氣短缺局面,改善京津冀地區空氣狀況,促進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能源結構調整。

海上通道:LNG(液化天然氣)來源國越來越多

LNG(液化天然氣)進口量在中國天然氣進口總量中的占比逐年增加。

進口LNG必須由海路運輸,並且需要專業的運輸船。從2017年開始,LNG進口量超過進口管道氣進口量。2018年,LNG進口量占到天然氣進口總量的59%。

除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與澳大利亞、卡達、馬來西亞、印尼等國簽訂了長協確保執行之外,中國貿易商在LNG現貨市場的採購也比較積極。

2018年中國天然氣進口來源國共有26個,比2016年增加了10個。

得益於頁岩氣的大開發,2019年美國天然氣出口暴漲。國際能源署表示,美國要想成為全球最大天然氣出口國的關鍵之點在於中國市場。

中國省制源於元朝時期,厚重的歷史書之中說元朝因為懶於對地方進行精細的管轄,所有將朝廷中央才有的中書省機構在地方一一設立。只不過地方上面的都叫做行中書省。地方上的省級官員行駛的是中央中書省賦予他們的權力。按照中央朝廷的機構與模式在各個地方進行管理。

這種簡單,高效的方式成為了中國劃時代的制度藍圖。到現在的中國都還在使用省制度。然而不同的是,中國因為地理面積極其廣大,無論是從南到北,還是從東到西,都不是簡單設置幾個行省所能解決的,所有龐大的中國國土之上有著星羅棋布的行省,這些行省大小不一,但給我們的印象卻總是北方大,南方小,這裡面又是為什麼呢?

不是所有南方省份都小,北大南小是傳統印象

北方省份面積大於南方很多時候都只是一個傳統印象,並不能一概而論。就像我們對於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認知是一樣的道理。我們傳統印象之中總是認為北方的漢子就應該是牛高馬大,身材魁梧,就像魯智深能夠倒拔垂楊柳那樣。

要了解到不是所有的北方省份都比南方省份大,首先要知道中國省份之中到底哪些屬於南方,那些屬於北方?

劃分中國省份南北歸屬的要素一般有三種:

按照地理位置為界劃分南北。

按照生活習慣與民族風俗劃分南北。

按照當地人心中的歸屬劃分南北,因為一些省份的確是做到了南北兼備。

按照地理位置劃分中國省份的南北的話,一般是以長江和淮河為界限。長江淮河以北的省份就被稱為北方省份,長江淮河以南則是南方省份。

按照生活習慣和飲食來劃分的話。平時吃麵食,包子饅頭,以粉食為主。平時吃稻米,做炒菜用筷子的則是南方省份。可是總有那麼幾個省份,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像安徽省就橫跨長江南北,江蘇省絕大部分直接在長江北面。河南省的一些靠南地方更是活脫脫的一副南方生活模樣。

所以並不是所有的北方省份都比南方省份大,如果單獨拿出來的話,就像四川省,這已經超過了許多北方省份的面積。

北方省份面積較大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傳統印象根深蒂固,事實上像河南山西這些省份單獨拎出來和南方的廣東廣西面積進行比較。河南省的面積只有區區的16.7萬平方千米,而廣西省已經高達23萬平方千米,這就是典型的南方省份面積大於北方。

新疆,內蒙,甘肅,青海,東三省歷史因素決定

北方之中最大的幾個省份莫過於新疆,內蒙,甘肅,青海,寧夏(指歷史上的寧夏)以及東北三省。這幾個省的面積廣大,橫跨經緯度長是由於它的歷史原因和現實情況所決定的。

我們通常會發現這些面積較大的北方省會(非農耕的北方、西北方),他們在古代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游牧民族居住的地方,而南方省份面積較小,一般都是農耕民族定居。

對於農耕民族來說,要養活一家六口人,如果單從秦漢春秋時期來看的話,在墨子的書中曾經說過,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意思就是說,一個6口之家只要耕種100畝的土地,就可以足以繳納官府的賦稅以及養活自己那個時候的100畝,相當於今天的20畝。農耕民族由於對生產需求較少,他們經常在一塊土地上定居,所以只需要很少的土地就能夠養活自己。

北方的游牧民族則是不同他們古代都是逐水草而居,哪裡水草豐盛就會跟著到哪裡去做。他們沒有固定常年的居住地方,而是跟隨氣候降水的變化在不斷的遷徙之中。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古代牧民經常會因為牧場而產生矛盾,部落與部落之間相互廝殺。

一個相同的6口之家放到北方的遊牧地帶,就光靠放牧牛羊需要幾百畝的牧場才能養活。所以游牧民族的不穩定性和上遷移性決定了他們生活的區域遠遠超過南方。所以到後面元朝建立省制的時候,在北方出現那麼多大省,都是歷史和現實情況所決定的。

南方人數密集,小省份便於管理

相比較之下,南方的省份都以面積中等為典型特徵。可是這並不表示南方以前沒有出現過特大省份。至少在明清的時候,四川行省和湖廣行省就是十分龐大。那四川行省和湖廣行省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呢?

四川省是南方省份之中當之無愧的第一大省,但這已經是過去時了。從元朝末年開始,四川行省就有4個地方。北邊的四川文化中心是以漢中為主。東邊的文化中心則是今天的重慶湘鄂西一帶交界地方。南方的文化中心則是今天已經劃入了貴州的遵義黔北方地區。

如今的四川可以說是名不符實,只剩下了川西和成都中部地區。這樣閹割四川主要就是因為四川地理位置太過於形勝,四面都是高山,絕嶺很容易形成割據勢力。將四川地理位置之中的天下劃入其他平原省份進行管理,有利於國家的統一。

湖廣行省就是今天湖南和湖北以及江西安徽部分地區。他的分省是在清朝末年完成的。除去維護國家,統一防止地方割據勢力的出現之外,湖廣行省份省主要就是因為對於洞庭湖以南的讀書人考慮。那個時候的相處地區有兩個文化中心,一個是以武昌三鎮為主。另外一個則是以洞庭湖以南的長沙地區為主。

湖廣行省時代的時候,洞庭湖以南的所有讀書人都要去武昌趕考這十分的不公平,所以後面進行分省。也是因為這次湖廣行省的分割,才有了後面長沙湘楚地區人才的大爆發。而歷史發展到今天之後,南方省份除去西藏與四川,其他都是以中等面積為主的省份。

經濟發展程度和人口規模是分地建省的決定因素

發展經濟始終是中心點。北方擁有土地十幾倍於南方的大省份,如新疆,青海,內蒙等省份。為什麼不進行分割出來建立小省。主要還是因為經濟發展程度不夠高,人口規模不夠龐大,不足以成為一個省區的建制。

像南方的四川省過去重慶分割出來,主要是因為它的人口規模已經達到3,000萬的基素。而經濟發展程度飛速的重慶也是和成都因為歷史上的一些特殊因素,使得四川出現了兩個省級行政中心與經濟中心,所以才有了後面的重慶分治。

北方的新疆,青海,甘肅,內蒙,黑龍江等省份,不進行小省治理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一個省的人口都只有幾百萬。經濟總量也是不夠格。可以說這幾個北方大省的所有經濟GDP加起來,還不如沿海的一個浙江省。

綜上所述,才會給了我們一種北方省份面積普遍大於南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