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年輕化」,怎麼選?

2022-07-06     錢耳朵

原標題:基金經理「年輕化」,怎麼選?

選基金經理,我們常講要跨越熊牛周期、要有長期業績。但基圈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近兩年業績排行榜上的基金經理,平均管理基金的時間在變短。

怎麼辦?放棄還是擇優?

01年輕人「霸屏」排行榜

基金經理似乎越來越趨向「年輕化」了,這裡說的年輕並不特指年齡小,而是擔任基金經理的時間短。就拿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的業績排行榜來說,主動權益類基金上榜的基金經理,很多都是生面孔。

比如去年排名第一、第二的崔宸龍,擔任基金經理還不到兩年;排名第三的陳金偉,也不滿兩年;排名第四的韓創,三年多。

今年的半年冠軍更是如此,主動權益類基金排名第一的基金經理黃海,雖然年齡算不上太年輕,但在基金管理上卻是個不足兩年的「新手」。另外賈騰、孫欣炎、周紫光、武陽,都是稍顯陌生的面孔。賈騰今年34歲,2019年才開始擔任基金經理,先鋒基金的孫欣炎年齡更小,他的基金管理經驗不足三年。

(數據來源:錢耳朵投研團隊)

儘管任職時間較短,但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現象在基圈越來越普遍了。 許多基金公司之所以能躋身年度業績十強、二十強,很大程度都是依靠這些「新生代」的力量。比如2021年度業績排名中,2020年才開始擔任基金經理的崔宸龍帶領前海開源包攬前二;同一時間,彼時只有三年基金經理經驗的廖瀚博,一度將長城環保主題基金帶入全市場五強。此外,鄭澄然管理的廣發鑫享基金、蔡嵩松管理的諾安成長基金都被視為年輕人的傑作。

難道真的長江後浪推前浪,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了?

02「新生代」崛起的真相

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呢?

我覺得原因主要有兩方面。第一是基金經理自身的能力圈和投資偏好。基金經理這兩項主要建立在早期的行業研究背景上。 老將大多與消費、銀行、地產等傳統行業相關,比如我們熟知的張坤、劉彥春、曹名長等,都屬於這一類。 而新基金經理則更集中於新興行業,近兩年新能源產業崛起,板塊賺錢效應明顯,為新基金經理的業績爆發奠定了基礎。

有朋友會覺得奇怪了,難道沒有老將研究新能源嗎?其實 基金經理的能力圈早在研究員階段就基本固化了,一位基金經理的 能力圈通常可以覆蓋1—3個行業,但如果市場行情長期在這些行業之外,那麼基金經理的業績就會受到影響。盈虧同源,當A股市場風格輪動,許多基金經理的能力圈覆蓋就會影響業績。

第二個原因來自基金公司的安排。有些基金公司,特別是大型公募基金,往往是全賽道布局。要知道新能源是基於碳中和背景發展起來的新產物,各基金公司也是近幾年才涉足這個領域,新能源研究員更是最近幾年才大量配置的,這些研究員提拔成基金經理又是一兩年的時間,所以你會發現重倉新能源賽道的基金經理,普遍比較年輕。 畢竟基金公司也不會隨便讓一個已經形成自己風格的老基金經理去擴展新領域。

03

如何選擇「新秀」?

市場風格在輪動,江山代有才人出,基圈新秀的崛起已經是既定事實。然而由於管理基金時間尚短,投資者很難分辨業績背後究竟是實力還是運氣。那麼在選擇這些「新秀」時,該怎麼判斷能力呢?

我建議大家主要參考兩個指標:超額收益和換手率。

超額收益是指超過基金設定基準的收益,超額收益越高說明基金經理賺錢能力越強,是證明實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換手率則是基金經理調倉的頻繁程度。一般「新手」的換手率會比較高,初出茅廬都想大展拳腳搞出一番成績,這時候就會頻繁換手,希望買到收益更高的股票。新基金經理的每一次換手都可以看做是一次嘗試,也從側面反映出他對現有持倉並不滿意,甚至對持有標的不夠自信。所以 換手率越高,說明基金經理在快速試錯,還沒有形成確定的體系,仍處於「新手期」。

下面錢耳朵投研團隊為大家整理了 管理基金時間不滿三年的基金經理,統計了他們的 超額收益以及代表基金的換手率,分別截取最高的前十名。大家可以根據我上面提到的兩點:高超額收益+低換手率,去篩選真正的「後起之秀」。

(數據來源:錢耳朵投研團隊)

如果你對自己選擇的基金或者基金經理沒有把握,可以後台留言,我們有專業的團隊免費為你診斷。

擴展閱讀:

·【宏觀】美若對華降關稅,利好哪些領域?

·【行業】豬肉板塊的機會來了?

·【基金】邊限購,邊新發,新基金「亂」了

·【指標】 還能入場嗎?一個指標幫你判斷

點個在看鼓勵一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0b65da6ee7127836386f0f71d1317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