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新劇官宣,背後的男人藏不住了,養女兒真有一套

2022-05-17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胡歌新劇官宣,背後的男人藏不住了,養女兒真有一套

胡歌新劇官宣,背後的男人藏不住了,養女兒真有一套

「你未必在我身邊,但你無處不在」

電視劇《縣委大院》前些日子公布了主演陣容,這部劇不僅邀請胡歌擔綱男主,而且新老戲骨雲集,還未開播便受到廣泛關注。

隨著劇集未播先火,這部劇的導演孔笙又一次出現在大家的視線中。

提起孔笙這個名字,也許我們有些陌生,但他導演過的作品,即便有人沒看過,也一定聽說過:《父母愛情》《琅琊榜》《山海情》《歡樂頌》《大江大河》《闖關東》……

隨便拿出一部,都是經典或爆款。

(圖源網絡,侵刪)

每一部誠意之作的背後,是導演孔笙和他的團隊數十年如一日對細節的精細打磨,對工作的精益求精……

《琅琊榜》熱播的那年,孔笙獲得飛天獎,他的女兒孔歌子在社交平台曬出與父親的合照:

「恭喜爸爸!在外奔波二十年!這下終於能回家了!」

是敬業的導演,也是在外奔波二十年的「事業狂」爸爸,孔笙導演女兒的這條微博,讓我想起很多家長心中的糾結:

專注於工作和事業,疏於對孩子的「管教」,會不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影響?

這個問題,我們或許能從孔歌子的身上得到答案。

如今的孔歌子,也和爸爸孔笙一樣,投身於影視行業。

從小,孔歌子看著父親天天鼓搗攝影機,也對這些帥氣的機器產生了濃厚興趣:

「我的夢想是做一個女攝影師,攝影機好帥!坐在升降機的一端好帥!抱著大機器好幸福!」

抱著這樣的興趣和目標,以父親為榜樣,孔歌子一路「升級打怪」,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影視特技方向,畢業後成立工作室,專注於影視劇後期特效製作,一步步成長為國內知名影視機構的視效總監。

不僅如此,父親「做什麼都要像回事」的價值觀,也在潛移默化中被孔歌子帶入到了自己的工作中。

在有6億播放量的網劇《精絕古城》中,有幾個「火瓢蟲」的特效鏡頭,這種容易被忽視的細節,本可以隨意帶過……

但孔歌子卻帶著團隊死磕,精工細作,最後出來的效果栩栩如生,真實到讓人難以想像「這種生物現實中其實根本不存在」。

孔歌子後來詳細拆解了製作和拍攝的過程,對比目前市面上一些粗製濫造的影視特效,這樣的匠心實屬難得,引得眾人紛紛點贊。

也許,孔歌子沒有獲得過爸爸長時間的陪伴教導,但父親對工作的熱情和堅持,不僅為她打開了通往世界的窗口,也在無形中影響、塑造著她的人生,陪伴著她一路獲得如今的成就。

父母做好自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我們身邊,不乏那種犧牲掉自己的生活,為孩子付出幾乎全部時間和精力的父母,每天對孩子耳提面命、苦口婆心,和孩子「鬥智斗勇」;

往往在這類父母眼裡,孩子似乎永遠都達不到期望值,無法令人滿意。

他們沒發現,問題恰恰就出在:為孩子做了那麼多,卻從沒為自己做過什麼。

可也存在這樣一類父母,沒有過多插手孩子的事情,也從未對孩子「精雕細刻」過,孩子卻成長得陽光優秀;

被人問如何做到的,這些父母卻說不出什麼秘訣,仿佛孩子自然而然就長成了那樣。

他們的秘訣,還真就在「自然而然」四個字身上。

日本知名企業家稻盛和夫,就曾在他的自傳中提到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我平時工作很忙,但無論多晚回家,只要孩子們沒有睡,就會給他們詳細講述我當天在公司經歷的事,她們都非常理解我。

「雖然我(自認為)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但是三個女兒都大有出息,在和我的工作毫無交集的世界裡,走著自己的人生道路。」

這看似簡單的幾句話,卻意味深長。

不刻意為了孩子放棄或犧牲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情,讓孩子直觀地看到自己是如何工作、生活的。

這種日常中自然而然的浸潤,比父母「轟轟烈烈」的犧牲付出,更能滲入孩子的心靈。

著名主持人楊瀾作為一名職業女性,也曾困惑於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每次收拾行李準備出差時,就覺得做了一件特別對不起孩子的事。

後來她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想明白了:

「我覺得對一個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看到母親和父親如此享受自己的工作,享受自己的人生,他們如此的充實,見到這麼大的世界,帶回來這麼有趣的故事,而且他們能夠在孩子遇到困惑的時候給予一些指導。

你怎樣去做人,你的態度、你的行為孩子都會盡收眼底。

我詢問了很多在職業上很有成就的媽媽,發現她們中很多人的孩子都成長得很好,這給了我信心和答案。」

樹立榜樣,焦點在自己身上

看到這裡,我們都明白,自己努力上進、過積極的人生,才能做好孩子的第一任榜樣。

但這只是一方面。

「你怎樣去做人,你的態度、你的行為孩子都會盡收眼底」這句話,其實還有另一層意思,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層。

我曾經見過一個母親帶著兩三歲的孩子,小朋友走路不穩不小心摔倒,趴在地上就要哭,可孩子的母親站在原地沒動,微笑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

看到母親這樣的反應,孩子不僅沒掉「小珍珠」,還費力起身繼續走路,沒把摔倒這件事放在心上。

我也曾在不少相似情況下,看到孩子的父母立馬跑過去,又摟又抱又哄,孩子反而開始嚎啕大哭。

兩種不同的反應,會對孩子性格的形成產生不同影響。

所謂潛移默化的力量,都是在這樣一件件小事中,悄悄植入孩子心靈的。

尹建莉老師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提到過一位家長,他聽到自己年僅3歲的孩子說了一句髒話,抬手就給孩子一個嘴巴子,理由是絕不允許孩子說髒話,要把壞毛病扼殺在萌芽狀態。

我們不妨像書中說的那樣思考3個問題:

一句髒話和一個耳光相比,到底哪一個更令人難以忍受?

一個懵懂頑皮的孩子和一個恃強凌弱的成人,哪一個更讓人生厭?

孩子隨口說句髒話和成年人隨意打人,誰的道德素養更差?

這位家長想的可能是:要在孩子心中樹立一個絕不說髒話的榜樣。

可代入其中感受一下,孩子此時從家長這個「榜樣」身上直接學到的,是以暴制暴。

樹立榜樣,重心不在孩子和未來,而在自己和當下。

與其關注孩子能從我這裡學到什麼,不如把視線收回自我身上,感受自己的一言一行,首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總裁爸爸賤兮兮,贊390

拒絕盲目「自雞」

知名育兒專家王人平曾說:

「育兒觀只是一個人價值觀和人生哲學的一種體現。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怎樣對待自己,怎樣對待生活,怎樣對待世界,就會怎樣對待孩子。」

父母的生命狀態、對任何一件事的反應,積極樂觀還是悲觀消極,體現的都是父母本身的自我價值,孩子也會直接習得。

有個朋友,從前下班回家就是躺平打遊戲,後來為了能帶給孩子正面影響,努力戒掉了遊戲,每天除了工作就是看書上網課。

這種「自雞」固然比「雞娃」好,又能提升自我,又給孩子樹立了積極向上的榜樣;但從不鬆懈的他不僅把自己搞得很焦慮,也無形中給孩子造成了壓力。

其實,比起一個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都「打雞血」努力奮鬥的父母,孩子更需要的是——

性格敞亮不擰巴,不和孩子較勁的父母;

充滿自信,並無條件信任孩子的父母;

內心平和喜樂,對孩子足夠溫柔的父母。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人生榜樣,比起TA能飛多高,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TA能走多遠。

每個父母都對孩子有所期待

孩子飛得高固然重要

但能行得遠才是基石

歡迎您來7天好媽媽成長營

給您一套家庭教育萬能公式

育兒先育己

作者介紹

阿怪: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內容編輯,育兒工作者,不斷學習和傳播育兒知識。養娃路上,我們一起成長。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