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吃飯邊玩手機的危害,你知道嗎?

2024-10-03   搜狐愛運動

有多少人都是這樣對待一日三餐的:清晨上班路中行色匆匆,邊走邊囫圇吞下早餐;中午開啟刷手機送飯模式,甚至左手遊戲右手進食(怎麼做到的?);晚餐節目更是層出不窮,電腦熒幕與外賣交相輝映,宵夜配劇是最佳夜場CP。

明明是吃飯的主場,食物卻在一旁默默配戲。

我們不再關注腸胃的饑飽寒涼,而是被廣告、影視中出現的食品營銷侵蝕意志,「下雪天的啤酒炸雞」,「入秋後的第一杯奶茶」,「電影院的爆米花特別香」(油糖特別高才是真的)。

我們不再傾聽身體發出的飢餓信號,而是深深被各路信息強行製造的食物需求所牽制,身體一步步失去了對進食的掌控權。

警惕這些不良飲食習慣

01 情緒化進食

孤單的時候想點披薩一人食,難過時想來份甜品慰藉身心?食物被莫名其妙地被定義成情感安慰劑,情緒需求已經凌駕於生理需求之上。

通過食物來使自己平靜下來或分散注意力,會暫時產生「有效」的回應,演化成用進食來回應悲喜情緒的習得性行為。食物變成了一種情緒調節器,情緒化進食就這樣出現了。

如果處在比較極端的情緒中,例如悲傷,憤怒或焦慮,這可能會讓我們去用食物緩解情緒。而如果我們心平氣和,進食時更容易獲得飽腹感。

從生理的角度,情緒化飲食會影響腸胃功能健康從心理層面看,情緒化進食只是即時性解壓,但長遠來看,情緒化進食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後悔、焦慮、懊惱,這樣往往就陷入「借吃消愁愁更愁」的惡性循環

02 吃飯同時做其他事情

左手吃飯右手刷手機;在處理工作的同時一通暴殄天物;吃飯變成了社交利器,各式聚餐、下午茶活動,這些多線任務齊頭並進式進食行為,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難以覺察到自己到底吃了什麼,吃了多少。

這樣三心二意地吃飯的後果,往往就是會吃進去比實際需要更多的食物。另外,如果在邊吃飯一邊看手機,注意力被分散,會使大腦處於興奮狀態,對腸胃蠕動產生了抑制作用,消化液分泌減少,從而影響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的吸收。

03 飲食不規律

飲食不規律包括吃飯時間不固定,或是三餐能量分配極度不均衡,比如過於神聖化早餐(早餐豐盛如皇帝),妖魔化晚餐(晚餐齋如貧民)。

這種飢一頓飽一頓飲食模式相信很多急於減脂的人都經歷過,但這樣做實際上反而會促進身體脂肪儲備能力上升。

眾多研究表明,飲食習慣影響人體生物節律,與人體健康和疾病的發生息息相關。三餐不定時,會增加患消化系統疾病的機率,降低免疫力,甚至吃飯太晚還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最適合健康成年人的三餐熱量分配應該是 :早餐占到一天總能量30%~40%,午餐40%,晚餐的30%左右。且三餐總能量不等於全天總能量,可能還需要留出一點分給水果、酸奶、零食飲料等。

04 把進食變成獎懲機制

現代社會,人類和食物的關係變得愈發微妙,仿佛漸漸失去了聆聽身體生理信號的本能。

我們的食慾及飢餓的控制中樞位於下丘腦,當下丘腦被低血糖濃度刺激時,神經衝動便會由迷走神經傳達至胃,間接引起胃壁的收縮,隨即產生「飢腸轆轆」的生理飢餓感。

但隨著人們把進食行為和「自律」建立連結,例如吃一頓高熱量美食作為運動後的犒賞,或者把所謂的「吃草」視作懲戒自己胡吃海喝後的補償措施。

過分靠意志去控制飲食,給食物打上了黑白標籤,久而久之,身體無法真正靠本能反饋去感受飽飢,也無法體會到食物本身的美味和營養價值。生理性飢餓的感受通路越來越弱,心理性飢餓(饞)的反射弧反而被逐步強化。

暴飲暴食的終結者

上文我們提到的不健康飲食習慣,也許在日常生活中很難完全避免。想開始改變,但是吃飯時還是忍不住就刷起了手機。怎麼辦?也許你可以試試用這種方式去改善。

這種飲食方式可以幫助你重塑食物與身體之間的連結,重新達到平衡。

這就是正念飲食。所謂正念,即專注當下,感受當下,除了可以用於提升學習工作效率,幫助改善睡眠之外,它也同樣適用於不良飲食行為的糾正。

研究發現,正念飲食在減肥、糖尿病、暴食症、抑鬱症等方面發揮著非常積極的作用。正念飲食能幫助我們管理情緒,理性地對食物做出選擇,感知飢餓感和飽足感的信號更加靈敏,在適當的時候停止進食,即做到吃飽即停。

正念飲食—練習好好吃飯

如何進行正念飲食呢?方法非常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你會發現並沒有那麼容易。簡單來講,正念飲食是需要在進餐時充分關注自身和環境。需要我們全神貫注地投入到食物的顏色,氣味,質地,味道,溫度,甚至是入口咀嚼時食物發出的響聲中,不刷手機,不談天說地,專心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