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子午嶺的林海深處,有一座鑲嵌在其中的雙塔,宛如一顆明珠,亭亭玉立在華池縣城東山。遠遠望去,它猶如一對窈窕淑女,秀麗挺拔,卓而不群,風姿卓越。清末著名文人李良棟曾為它提詞:浮圖姊妹依深山,疑似仙女落九天。茫茫林海翠閣秀,清清流水照紅顏。
一.姊妹塔的歷史
雙塔寺又被稱作姊妹塔,位於甘肅省華池縣林鎮鄉。寺院和兩座石造像塔建造於1156--1189,籌建人有寺院主持僧普恩、德敬和保義校尉,華池寨主李世雄等人,當時被稱為"石塔院",後來在大安年間又更名為"興教院"。雙塔造型秀麗,結構嚴謹,雕鑿細膩,極大程度上顯示了古代工匠精湛的工藝技巧和完善的藝術造型,它是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現存寺院遺址主要有"三聖殿"、"三門殿"、"伽藍殿"、"雙音閣"、"鐘樓"等建築的殘牆與基礎及兩座造像塔。造像塔通體遍雕佛、菩薩、弟子、供養人,伎樂天等造像,還有涅盤等本生故事,全塔造像多達3600餘身;二號塔造像較少,全塔615身,塔高13層11.98米。
姊妹塔的建造都採用的是當地的紅砂岩,取用體積碩大的岩塊,經過精巧構思,打制鑿磨,鑲嵌而成。塔體曾經走彩繪存在,但是因為年代久遠,現在已經沒辦法辨別了。一號姐姐塔,不包括塔頂,地面以上共有11層,高度約為12米,各層排列有序,形態不同,大小種類不同的浮雕有3500多尊。二號妹妹塔,比姐姐塔低少許,地面以上也是11層,但高度只有11米,遺憾的是塔頂是殘缺的,只留有塔身上的615尊佛像。
姊妹塔上的浮雕圖案主要有佛像、菩薩、弟子供養人、托塔力士和佛涅槃生變故事等。其中一號姐姐塔的第四層和二號妹妹塔的第一層所雕刻的佛涅槃的故事最為經典。十大弟子全都圍在周邊,有的掩面痛哭,有的捶胸頓足,有的泣不成聲,有的甚至昏厥倒地,而婆羅門教的弟子在聽聞釋迦牟尼去世的消息後,頓時喜上眉梢,載歌載舞。這幅圖的重點不是在描寫佛涅槃時的表情,而是在描寫不同人的反應,從這其中可以看出當時教派之間的爭端,讓人無限遐思。
雖然姊妹塔的形體不如磚塔那般高大,但是它的雕刻工藝十分精緻,從塔座到塔頂,所有的構思和雕刻都令人十分驚嘆。即使有空間上的限制,刻在石塔上的佛像都不太大,但是雕刻的每一尊佛像五官都很立體,比例適中,技術嫻熟,一點也不缺少佛的神韻和風采。不管是方圓飽滿、和藹可親的羅漢,還是眉清目秀、衣衫飄飄的菩薩,又或是反彈琵琶、婀娜多姿的樂天,沒有一個不讓人嘆為觀止,拍手稱讚的。
二.姊妹塔淒婉的愛情傳說
在當地人的心裡,雙塔是不可取代的神話,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據說在宋朝年間,豹子川一帶有個無名無姓的孤兒,長相清秀,長至八歲時,在一個雲遊至此的和尚看中,從此收為俗家弟子,取名福生。八年後,老和尚把福生帶回到了距離京城數里的興安寺,不久,老和尚圓寂以後,只留下福生和一眾弟子。
一天,當朝的兩位公主不滿皇帝指婚,於是便女扮男裝,前來寺中遊玩上香,不料卻被一無良男子調戲,福生看見以後心中不忍,便挺身而出,幫助兩位公主逃離了困境。結果那男子是當朝宰相的獨子,臨走之前留下話要報仇,福生知道自己這一次惹下了禍事,為了不牽連寺院裡的其他弟子,他獨自一人離開了。兩位公主回去以後,便將一身痴心都託付在了福生的身上。
福生在離開寺院以後,報名參加了武試,得中狀元,進入皇宮內做了侍衛。兩位公主再次見到了心上人,心中欣喜萬分,便分別贈送了香包和珠鏈為禮物。但是這件事卻被皇上知道了,皇上為避免出現意外,暗自下令秘密處死福生。幸得一位婢女冒死告知,福生連夜出逃到了西北一家寺院,剃度出家。兩位公主聽聞後急忙來到了寺院,此時福生已經萬念俱灰。兩位公主出門踉蹌前行,哭聲不斷,忽然聽到一聲巨響,回頭看,站在對面的福生漸漸化身為石佛,兩位公主急忙喊:福生!佛生!福生!佛生!最後聲竭力盡,兩位公主雙雙化身為刻滿佛像的石塔。
這個美麗淒婉的愛情故事在當地人心裡流傳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在塔院遺址上發現了兩塊《石塔院記》的殘碑子後,關於姊妹塔的所有秘密才變得清晰起來。作為一座官辦的塔院,它的創建者無非是緩衝元人與漢人之間愈演愈烈的矛盾,維護他們剛剛建立起來的王朝。
三.姊妹塔的現狀
2000年,雙塔寺考古發掘時,共挖掘出遺址面積1140平方米,清理出大殿、山門、伽藍殿、鐘樓等建築遺址10處,發現文物340餘件,金大定十年「陀羅尼」經幢7通,並在二號塔內出土西夏文書、藏文佛經、繡包等文物,其中多件都被定性為國家二級文物。
姊妹塔年代久遠,位置偏僻,它們在這蒼綠蔥翠的豹子川站了九百多年,人們原以為,她會超越時空的約束,一直在這裡站下去。直到有一天,兩座石塔缺了其中一個的時候,人們才發現自己的想法錯了。在2000年的3月和5月,一號姐姐塔曾經被偷盜走兩次,萬幸的是在經過公安部門的追查一下,追回了被販到台灣的塔體。
一號塔被盜時,塔檐被打碎,只運走了塔體,幸好在流轉過程中,塔身保護尚好,沒有造成太多不可彌補的傷害。塔體運回後,倪樹隆等又根據手頭的資料,仔細琢磨,精心繪圖,再同樣選用當地的紫紅砂岩,原比例放大,重新雕琢了幾層塔檐。
隨後就有人建議將雙塔遷至東山公園進行保護,在議定是否遷移的過程時,就曾經引發過爭議,但最終因為張岔村原址實在是地處偏僻,不便於保護,為了防止再次出現雙塔被盜的悲劇,最後做出遷移決定。加之當時這方面缺乏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定,對於原址保護,也就沒有特別堅決的堅持。
為了更好地保護雙石造像塔,華池縣成立了專門的雙塔寺文物管理所,還劃定了明確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但這些還遠遠不夠。在長久的風吹日曬之後,雙塔的損毀更加嚴重,塔身許多精美的雕刻已經模糊甚至缺損。曾經有人提議過在塔周圍設防護欄等,防止遊客觸摸,前幾年,華池縣文管局向上提交了文物保護維修方案,還在等待審批中。而對於自然的風化和腐蝕,華池縣文物局現在還在請專家做方案。我們不禁想到如果能夠升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姊妹塔的狀況是不是能有所改益呢?
經過無數人不斷修復放大的姊妹塔又一次站在了華池的土地上,經歷過風雨之後的姊妹塔更加秀麗。對於石塔來說,雖然搬離了故土,少了平靜,但是多了一份安全。其實,不論是人還是塔,只要能守住自己內心的寧靜就好,在哪裡生活並不重要。
走在華池縣城的小路上,一覽城外東山美景,再賞雙塔窈窕身姿。千百年來,雙塔站立在這片土地上,給這片黃土地上的人們帶來了智慧和力量,讓我們理解了堅強。
陽光下的雙塔,就像是兩座照亮人心的燈燭,在佛的眼睛裡,這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是一個個生命,而這一個個偉大的生命,也不過是滄海一粟,一粒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