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可以算得上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皇帝了。畢竟在經歷了康熙雍正的富國強兵,經濟繁榮下,乾隆的這個皇位是相當安逸的!但歷史就是這樣,只要安逸,必然會滋生出來很多問題,再加上乾隆本就生性多疑,要是誰敢明說暗指,那掉腦袋的罪名自然不在話下。
這不有一次,乾隆下江南的時候,就因為一瓜農多說了幾句,乾隆就要讓侍衛把他殺掉!那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有一次,乾隆到江南遊玩,正巧路過一個瓜棚,可是瓜棚的攤位下卻只剩一個西瓜了,瓜農則坐在旁邊的椅子上閉目養神。侍衛一聲吆喝,叫醒了瓜農,想要買下這個西瓜,但是瓜農卻連連拒絕。因為這個西瓜早就被人預定下來了,瓜農就等著那人來取走後收攤回家呢。侍衛再三要買,但是瓜農卻始終不肯同意。
站在一邊的乾隆看得不耐煩了,就告訴瓜農,他們已經趕路多時,十分口渴,現在比買主更需要這個西瓜,而且他們也可以出高價購買,到時多補償一些給買主便可。瓜農看乾隆衣著不凡,談吐溫雅,說的也很有道理,於是就把西瓜賣了他,順便給乾隆讓了一把椅子,讓他坐在路邊瓜棚的陰涼里,吃瓜的同時也歇歇腳。
絕大多數人吃西瓜根本就沒啥講究,各種吃法都有,乾隆皇帝則是從西瓜的一邊吃向另一邊。瓜農看在眼裡,動了動喉結想說什麼,但是最終卻咽了下去。乾隆看瓜農欲言又止,於是就主動詢問瓜農是不是有什麼話要說。
沒想到瓜農張嘴來了一句:「客官,您吃瓜這方法不對。」
此言一出,乾隆笑了起來,這麼多年還從來沒有人敢說自己錯了,而且也從來沒有聽說過吃瓜還有錯誤和正確的吃法。於是,就裝作很感興趣的樣子,「驚訝」地問瓜農,這個吃瓜有何講究?瓜農見乾隆詢問,就給他解釋了一番。
都知道,西瓜中心部位最甜,越靠近瓜皮口感會越差。乾隆從一邊吃到另一邊,口感的順序是從壞到好,再到壞。瓜農卻解釋,最正確的吃法應該是從中間開始,然後交替著吃到兩邊,這樣吃下的每一口,都是剩餘瓜中口感最好的。
乾隆一聽,覺得確實很有道理,對這個瓜農也有了一些佩服,就主動和他閒聊起來。在閒聊中,乾隆發現這個瓜農說話很有條理,而且還時常引經據典,很有看法,也很有學問。於是,乾隆很想收納瓜農為自己所用,但是又不能大庭廣眾之下說自己是皇帝,便告訴瓜農自己在朝廷中有朋友,可以介紹他去投奔他為官。
乾隆說得很有誠意,而且也表示會親自引薦。可是,面對這等好事,瓜農卻拒絕了,說自己已經習慣了現在閒散的生活,不願意去為官。乾隆聽後有些失望,只好帶著眾人離開。
你以為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嗎?
離開沒多遠,乾隆越想也不對勁,一個鄉野里的粗人,怎麼可能連吃瓜這種小事都講究地那麼細緻,更何況還很有才學,面對著高官的許諾,不卑不亢,沒有動心,這絕對不是一個尋常人。既然他不肯報效大清,那麼也絕對不能留著,萬一被人利用,將會遺禍無窮,乾隆連忙給侍衛下令:快回去,殺了那個瓜農!
侍衛們火速趕了回去,卻沒有看到瓜農的影子,分頭追了很久,也沒有找到,部分侍衛只好先回去復命。
聽說瓜農逃走,乾隆有些苦笑。侍衛們建議通知地方官員進行搜捕,乾隆卻又搖頭拒絕,覺得自己可能是太過謹慎,那個瓜農也可能是個落魄的讀書人,再說現在也是太平天下,作亂哪有那麼容易?最後,乾隆下令召回了還在追捕的侍衛,帶著眾人離開了。
雖然說古代帝王們都想江山永固,但是因此而草木皆兵就有些過分了,還好乾隆及時醒悟,才沒有害死瓜農。不過這瓜農的真實身份,就沒有答案了,或許他真的就是一個普通的瓜農而已。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