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波鎮海區招寶山街道港務新村, 一棟建成於上世紀80年代初的小樓搖身一變,完成了 從垃圾房到「花園洋房」的蛻變,成了居民眼中的網紅打卡點。小樓「舊貌換新顏」,這背後的故事很暖……
垃圾房變身「花園洋房」
這棟小樓就在鎮海區招寶山街道海港社區港務新村主幹道邊上。貼著馬賽克瓷磚的外牆一下「暴露」了它的年紀。
港務新村建於上世紀80年代初,原寧波港務局職工居住區。2009年,移交招寶山街道屬地管理成立海港社區。
這棟小樓原來是個垃圾房,後來不再使用,一度用來堆放雜物。直到2019年,小樓「舊貌換新顏」,成為社區的垃圾分類服務驛站。
從「分類知識培訓」到「變廢為寶製作」,從「黨員志願服務」到「積分有禮兌換」、「有害垃圾收集」……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活動。小樓旁,粉刷一新的廢舊輪胎、廢棄自行車「凹」出了一個鄉村田園的「造型」,也為老小區增添了幾分時髦氣息。
海港社區黨總支副書記董俊美說,因為建成年代久遠,小區的部分綠化老化,「多虧社區花卉協會的志願者幫忙。」
創意煥發老小區新活力
港務新村是海港社區面積最大、戶數最多的居民小區,有居民1700多戶。像垃圾分類服務驛站這樣的「點睛之筆」還有不少。
在其中一棟居民樓旁的樹蔭下,有幾把公園裡常見的木質長椅。
過去,居民下樓聊天需要自備椅凳。「一來不方便,二來大大小小的椅子看起來也不整潔,我們乾脆在這裡添了些長椅。」董俊美說,「舉手之勞」蠻受居民歡迎的。
在港務新村,創意點亮的不止是角落。從外牆粉刷到水電氣改造,從路面平整到綠化升級……小區居民眼看著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前不久港務新村還被評為省垃圾分類高標準示範小區。
背後的基層治理之道
從垃圾房到長椅,已經40多歲「高齡」的港務新村絲毫不見「中年的油膩」,反而迸發出質樸、清新的勃勃生機。董俊美說,功勞一大半要歸功於居民。
2006年,陳緒民剛搬到港務新村時,居住環境有不少「槽點」。
原先住在後大街社區時,陳緒民就是出了名的熱心腸。搬到港務新村後,他「初心」不改,積極參與社區的各項活動,目前是垃圾分類督導員。
港務新村一共有8個垃圾投放點位,陳緒民的督導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會把每個垃圾桶都翻上一遍,將居民沒有分仔細的垃圾重新分類。
除了港務新村,他每天督導的範圍還包括海港社區的其他小區。早上七點半出門,常常要忙到晚上10點多才能回家。四組電瓶的電動車充一次電,頂多只能開一天。
在像陳緒民這樣熱心居民的帶領下,一個「居民自治服務體系」在港務新村逐漸形成。社區需要幫忙,只要說一聲,志願者們就會自己安排好人手。
社區和居民之間有來有往,不僅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良性互動,也增進了彼此間的感情。
來源:寧波晚報
文字:石承承
攝影:崔引
編輯:戴巧澤
點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k73fXIBiuFnsJQVp_c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