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型」教授不是個新鮮詞,據說國外也有這類教授。
「教學型」與「科研型」的差別似乎不是國內某些高校理解的那樣,兩者的差別不是一個做研究一個不做研究,而是「教學型」教授以教學為主,但也需要做研究。
兩者的評價指標都有教學與研究,只不過側重點不同。
一些大學將從沒搞過研究、沒發表過一篇學術論文的教師評為「教學型」教授,實在是對「教學型」的一種誤解。
做研究或做過研究的教師其教學與從來沒有做過研究的教師有差別嗎?有什麼差別?這是我們判斷大學教師該不該做研究的基礎。
嚴格說來,這是個比較學術化的問題,絕不是領導拍拍腦袋想當然能判別的!
我聽過太多的課,了解做研究與不做研究對於課堂教學的影響有多大。
其差別至少反映在兩個方面:
1、對知識點講解的深度。
不做研究的教師往往就知識論知識。
他可能表達能力比較好,能通俗易懂、邏輯清晰地把一個概念或定理講清楚,學生很容易就能聽明白,但僅此而已。他無法幫助學生挖掘隱藏在知識背後的東西。
例如,他可以講清楚一個證明,但說不清楚怎麼想到這個證明的。當然,有些證明是天才的傑作,一般人很難追蹤天才的足跡,但這終究是數學的一小部分。
他可以講清楚一個概念,但說不明白為什麼要建立這個概念。
這就是做研究與不做研究的區別。當然做研究只是教學可以達此境界的必要條件,遠非充分條件。
2、對知識的價值判斷與審美評判。
這是教學的最高境界,即使是做研究的人也未必能做到。
做研究的人有條件達此境界,只要願意思考,教學上願意投入,假以時日完全有可能達此境界。
而如果是一個沒有做研究或沒有做過研究的人,他無論在教學上怎麼投入都永遠無法達此境界!因為他缺少知識之外的系統訓練,這就是思想的薰陶。
這種思想的薰陶不同於學生在課堂上聽到的思想,這就好比觀眾看雜技演員走鋼絲,原理很簡單,身體保持平衡就可以了,但知道原理不一定做得到,需要長期刻苦的訓練。
教師的研究對於教學的意義好比自己學著走鋼絲,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如何保持身體的平衡並試圖引導學生跟著做。
那種只會講大道理但不會實操的人如同看別人走鋼絲的觀眾,他可以對別人甚至對雜技演員大談特談走鋼絲的原理,但如何將平衡原理運用於實際的走鋼絲,他是說不清楚的,因為他自己沒走過鋼絲。
曾有人介紹美國的教授評審體系,指出美國的教授評審分三類:研究、教學、服務,但三種類型並不意味著只在一方面有建樹,而是指在某個方面傑出,其它方面也不能是空白。
文章也指出,教學型教授的研究可以是教學研究。
就數學而言,以我所見所聞及自身的經歷,沒有數學研究的經歷是很難做好數學教學研究的,因為要做好數學教學研究就需要有相當的數學素養。
數學直覺是數學素養的重要方面,這種直覺不是學習幾門數學課程就可以具備的,它或許來自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或許來自研究經驗的積累。
或許有人會說,當初教我們的老師已經培養了我們具有很好的數學直覺了,果真如此,數學研究對於你就不是問題!
教書育人是每一個教師的天職,做一個高素質的合格教授就必須做研究!否則做一個高級講師就可以了。我們不應該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自曹廣福科學網博客。
連結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1193279.html
合作事宜:market@stimes.cn
投稿事宜:tougao@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