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房地產」變成「產地房」湘江智谷驚艷崛起

2020-01-02     中國房地產報

|中房報記者 趙春林 長沙報道

自動鳴笛啟動、駛入機動車道、遇障礙物變道、到站自動停靠,車與車之間還能自主「對話」......這些在不少人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如今在湘江智谷智能系統測試區成為現實。

驚喜還遠不止於此。1月2日,中國房地產報記者在長沙湘江智谷·人工智慧科技城工地看到,產業一期18棟工程已完成土方90%,1、2、3、5、6、7#棟部分已完成樁基工程。而此時,距離摘地僅僅過去85天。按照計劃,湘江智谷·人工智慧科技城展覽館將於2020年年中對外開放。

這個總占地面積14.34平方公里、總投資500億元的湘江智谷·人工智慧科技城,位於中部地區首個國家級新區湖南湘江新區核心——長沙嶽麓高新區。

這是一座科技新城,所以又不同於過去一般的房地產造城。未來,湘江智谷·人工智慧科技城將集產、學、研、經、用於一體,重點引進並培育人工智慧行業上下游企業及研發機構,構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創新研發平台、成果技術轉化平台及產業應用示範平台,由長沙市政府和碧桂園集團統一規劃、共同運營,形成人-城-產的世界級全產業鏈閉環。


人工智慧科技城概念圖

人工智慧加速度

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底,中國的城鎮化率接近59%、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9平方米。行業的高增長力正在消退,已是不爭的事實,而改變未來的正是人工智慧。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早在2015年,敢為人先的長沙市發布了《長沙智能製造3年(2015—2018年)行動計劃》,率先在全國開展智能製造試點示範,提出了「三個30%」的目標,即試點示範企業(項目)運營成本降低3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

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胡衡華多次強調,對於長沙而言,發展的基礎在製造業,發展的優勢在製造業,發展的出路還是在製造業。沒有高質量的製造業,長沙的高質量發展就難以為繼。

站位高遠,才能利於長遠。

過去數年,智能製造被長沙市放在產業升級的統領地位。長沙市希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借人工智慧產業在新一輪城市卡位戰中贏得更高的地位,主戰場是位於湘江西岸的湘江新區。

進入2018年,長沙市委、市政府更是把人工智慧、產城融合作為城市競爭下一個風口爆發的動力源加以培育,這也被視為提前契合了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城市更新」的基調。

2018年5月26日至27日,胡衡華率隊赴碧桂園集團考察。在一家民營企業考察2天,這無論是在歷任長沙市委書記還是在胡衡華的公開行程中,並不多見。

22天後的2018年6月19日,長沙市政府即與碧桂園簽署了框架協議。

2019年4月15日,在2019湖南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懇談會暨重大項目簽約儀式上,湘江智谷·人工智慧科技城在第一輪進行了簽約。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副主任譚鐵牛,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胡衡華等共同見證鼓勵。

10月9日,碧桂園集團成功摘得位於長沙市嶽麓高新區的「湘江智谷·人工智慧科技城」首開地塊。該地塊的成功摘牌,標誌著碧桂園集團中部地區首個產城融合項目正式起航。

半個月後的10月25日,湘江智谷·人工智慧科技城正式開工。

「碧桂園將為湖南的發展匯聚更多產業、科技和智力資源優勢,助力長沙乃至湖南加快擴大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打造人工智慧產業高地。」在10月25日的工儀式上,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說。

說到做到。莫斌的得力助手、出生於1988年的李天鵬從總部回到湖南,被委任為湘江智谷·人工智慧科技城項目總指揮。

開工儀式之後僅一個月,碧桂園就邀請到了歐洲科學院院士漢斯·烏斯科爾特等一眾德國專家到訪長沙,其目的,就是探討德國頂尖技術落地湘江智谷的可能。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嗅覺敏銳的頭部企業,更是聞風而動。

到11月29日湘江智谷打下第一根樁基那天,碧桂園就引進了12家人工智慧企業與湘江智谷簽訂了框架協議。同時,還有36家企業明確表達了入駐意願。

長沙「智造大軍」也從最初的28家,轉眼擴充到了668家。

而如今,人工智慧科技城、國家智能網聯汽車(長沙)測試區、湖南省檢驗檢測產業園已成為湘江智谷的「三駕馬車」,推動長沙產業轉型升級踐行「換道超車」宏大使命,助力長沙從傳統的單一省份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向國家智能製造中心全新發力。

湘江智谷所處的湖南湘江新區批覆設立4年來,相繼落地1582個項目,世界500強企業有35家進駐湘江新區,占長沙引進世界500強企業總數的四分之一。長沙市GDP年均增速8.5%,遠超不少一二線城市,而湘江新區GDP年均增速更是高達11%,進一步夯實了長沙市的經濟「領跑」地位。


把「房地產」變成「產地房」

在湘江智谷·人工智慧科技城的建設中,碧桂園的角色是項目的操盤手,不但負責建設產業園,還要協助政府招商引資,承擔項目的市場風險。

這和碧桂園集團在廣東打造的潼湖科技小鎮「機器人谷」一脈相承。2019年初,碧桂園集團提出,以地產、農業、機器人三大核心業務為引領,發展高科技綜合性企業這一新定位。「轉型」「多元」成了2019年出現在各大房企身上的高頻詞彙。

「對於碧桂園湖南區域來說,湘江智谷就是我們的一號工程。」碧桂園集團副總裁兼湖南區域總裁黎曉林說,誰能搶先號准新的市場脈搏,誰就有較大可能在下半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碧桂園選擇做大產業,把「房地產」變成「產地房」,才能應對各種可能的風險,穿越一個又一個周期。

事實上,湘江智谷·人工智慧科技城也不是碧桂園在湖南的第一次「造城」。

入湘15年,碧桂園在湖南建立了一套龐大的產業體系。簡單來說,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造城。

長沙市長沙縣星沙大道的最北端,是一座四面環水的小島,撈刀河、松雅河在此交匯,還形成了碩大的松雅湖濕地公園,風景宜人。時間倒回到2005年,這裡還是一個名叫「筒灰水寨」的村子,村民們進出只能靠木船,每到冬天枯水期,經常出現木船擱淺的情況。

2005年,碧桂園開始整體打造這個小島,並命名為「碧桂園·威尼斯城」。彼時,碧桂園在廣東已經打造了多個超級大盤,在不毛之地修建出一座「小城」,碧桂園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碧桂園把在廣東的模式,移植到了長沙。在這座約3000畝的小島上,碧桂園首先做的是完善交通設施:建橋,把星沙大道直接連通到島上,出入不再靠船;開通穿梭巴士,讓島內交通跟島外交通無縫對接……

要「造城」,首先要有產業。與不少開發商造城先建住宅再導入產業導致「空城」所不同的是,碧桂園在「造城」之前,先辦學校。

拿地後,碧桂園酒店、碧桂園威尼斯中英文學校幾乎同時開工。2年後的2007年,酒店和學校先後投入使用,為「碧桂園·威尼斯城」成為一座「城」注入了強大動力。

這,只是這些年來碧桂園踐行國家」產城融合」戰略的一個縮影。公開信息顯示,碧桂園致力於成為產業平台的建設者和運營商,現代農業、機器人產業、智能建築科技、智能家居、現代物業服務等多個產業板塊在全國範圍內蓬勃發展。

這種蓄勢蟄伏,或許為的就是湘江智谷·人工智慧科技城的更加完美亮相。

如今,在湘江智谷·人工智慧科技城,碧桂園不僅在完美地複製著這一模式,而且還在不斷創新。

2019年10月25日,湘江智谷·人工智慧科技城項目開工時,啟動的首開區360畝地塊,就優先啟動了227.6畝工業用地建設,大力引進國內外優質人工智慧企業。

人才在這裡生活,思想在這裡碰撞。碧桂園正在此謀劃的「人-城-產」的世界級全產業鏈閉環,就是以AI人才需求為根本,突出產業發展,發力生活配套,達到空間上真正融合,將產城融合落實到空間融合,突出生活圈布局,希冀將湘江智谷·人工智慧科技城打造成引領全國乃至全球的人工智慧創新和產業化高地。

據介紹,該項目規劃採用創新的產城融合細胞理念,以產城服務核心作為引領,空間發展軸線串聯區域發展。其將預留生態格局範圍,利用農田基質和丘陵地貌特色,引入山林景觀,留出望山視廊,營造望山見水風貌。

在產城發展、產業先行方面,該項目將通過「一鏈四端」的產業體系,構築湘江智慧產業發展圖譜。其產業定位「四主四輔」八大領域,重點聚焦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機器人、智能製造、智能家居,搭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產業研發應用平台,打造產、研、學、人、景多位一體的產城融合新城典範。

在碧桂園看來,企業是科技城發展的主體,科技城將服務引領,創新升級,致力於構建常態化、精細化、智能化的八大產業服務平台,為企業打造更好的辦公環境,提供更好的應用場景。

黎曉林表示,人工智慧在高歌猛進,碧桂園將凝聚最精良的科技智力,以全球視野演繹產城的光榮與夢想,以最開放的胸懷智造湘江智谷·人工智慧科技城的美好生活。

有人說,湘江智谷的未來,就是長沙的未來。

在一個曾經以重工機械、快樂文化為城市標籤的長沙,在邁進全球人工智慧中心的征途中,湘江智谷又將如何豐富和提升城市性格、改寫城市格局,人們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j6iZW8BMH2_cNUgcNV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