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有個熱門問題超過1.8萬人回答,2.5萬人關注,瀏覽量超過2000萬。這個問題是一個五年級孩子的爸爸提出來的。
孩子成績在班裡穩定在十名左右,父母對孩子的成績不滿意。孩子自己提出,如果期末考試能進班級前三,爸爸就要給他最喜歡玩的遊戲充588塊錢。
爸爸媽媽想鼓勵孩子進步,就答應了。孩子期末果然考了第三名,爸爸媽媽很高興,但一想到要給孩子玩的遊戲充值,就後悔了。他們覺得不該輕易答應孩子的要求,給孩子遊戲充值是害了他。
答應孩子考前三給遊戲充值卻反悔:「身教式」撒謊教學有多可怕?
一萬多條答案大部分都在譴責爸爸言而無信,不想答應就不要隨便許諾,答應了就要辦到。家長不守信用無可厚非,但在簡單的問題描述里,我卻看到了更多問題。
第1個問題:父母對孩子的名次看得太重
孩子平時成績排10名左右,有了給遊戲充值的刺激,就考到了第3名,爸爸媽媽的態度也從「不滿意」到「滿意」。名次重要嗎?對於了解孩子的競爭力,名次能起到參照作用,但別忘了,名次是相對的,不能顯示絕對實力。
- 名次是相對的,不可控因素多
如果父母過於看重名次,孩子也把名次當成目標,當周圍環境發生變化導致名次出現較大波動時,孩子就很難承受了。我表妹就是鮮明的例子。
表妹曾經是學霸,從小學到初中穩居全校前三。中考直接被市裡數一數二的高中選拔走了。這所高中把每個區縣的尖子都招來組成了兩個實驗班。一直在學校數一數二的表妹,在高一的第一次統考中就懵了,她第一次嘗到了排在中下游的滋味。
放在別的班,表妹的成績也能排到前幾名。但在藏龍臥虎的實驗班當「鳳尾」,她就接受不了。學習狀態一直調整不過來,心情不好經常生病,最後高考只走了普通本科。
- 抓住學習的本質,才能養成積極的「學業自我」
美國的心理醫生達琳·斯威特蘭提出「學業自我」的概念。學業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屬於哪類學生的劃分,比如好學生壞學生,考前幾名還是後幾名,擅長數學還是語文等等。要啟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就要幫他們形成積極的學業自我概念。
作為家長,我們要引導孩子理解學習的本質,形成積極的學業自我概念,不要簡單把學習成績當成評價標準,而是要注重綜合成就。知識掌握了,該學的都學會了,分數和名次就像附屬品,學會了就有了。
在引導孩子之前,家長首先要理性看待成績和名次。孩子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考第一,還是學會知識和本領呢?名次有太多的我們無法控制的因素,太執著於無法控制的因素,會讓人生陷入混亂。
第2個問題:孩子玩遊戲,父母不滿意
提到遊戲,讓家長恨得牙痒痒,提問題的這位爸爸也不例外。他沒有明說,但字裡行間透露的意思就是,孩子成績達不到讓他們滿意的程度,是因為孩子玩遊戲。甚至有很多人呼籲遊戲廠家應該在上學時間關閉遊戲,以防止學學習時間玩遊戲。
- 遊戲不是萬惡之源
有的人因為沉迷遊戲成了問題兒童、問題少年、問題青年甚至問題老年,也有不少遊戲廠家為了賺錢,採用各種誘惑手段讓人充值刷時間,也沒有按要求設置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導致很多孩子因為沉迷遊戲耽誤學習。
但遊戲也並不是一無是處,通過遊戲也可以讓人收穫很多。我上大學之前沒用過電腦,但我打字的速度很快還能盲打,這就歸功於初高中時玩的小霸王遊戲機。裡邊有一款字母射擊遊戲,通過玩遊戲我就學會了盲打。
現在很多學習類的app里也有小遊戲小動畫,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孩子學到一定知識。所以對孩子來說,玩遊戲真正的弊端,不是遊戲本身帶來的,而是沒有節制沒有選擇的玩遊戲。
- 引導孩子理性玩遊戲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樹立這樣一個觀念,玩遊戲並不是萬惡之源,是我們沒有給孩子做好引導,沒有幫孩子正確處理遊戲和學習的關係。
對孩子玩遊戲,我一直秉持的觀點就是可以玩,但是要適度。玩遊戲要在合適的時機,合適的時間內玩。
比如每次不超過30分鐘,這是為了保護眼睛,防止孩子長時間玩遊戲,把遊戲和現實混淆。做完作業再玩,或者是遊戲和工作穿插進行,讓孩子可以自己選擇,家長做好總量和時間間隔的控制就好。
遊戲不是洪水猛獸,沒有節制的玩兒遊戲才是。
第3個問題,對孩子缺乏信心
在這位爸爸的描述里,當孩子提出考到前三就給遊戲充值的想法後,爸爸媽媽幾乎沒有什麼思索就答應了。
-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是孩子自信心的基礎。
一方面固然是他們覺得這樣可以刺激孩子好好學習,另一方面是他們從心底里覺得,孩子到不了前三。因為他們對孩子沒有信心,所以他們沒有思索孩子的條件是不是合理,他們願不願意答應。可能他們還會慶幸,反正你也考不到前三,我就先答應你,讓你這段時間先好好學習,我也沒啥損失。
如果孩子考不到前三,父母可能還會假裝暖心地安慰孩子,「這次考不到沒關係,繼續努力就好了」。如果按照這個劇本,就沒有這個高熱度的問題了。偏偏孩子考到了,如果父母能對孩子有信心,自然就會考慮一下孩子的建議合不合理,也就不會出現這些後續了。
美國心理學博士馬蒂·奧爾森·蘭妮認為,孩子會根據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形成自我觀,這個過程就是內化。孩子會把他們遭遇到的對待方式納入或「合併入」內心,確立一種「內在看護者」的意識。
也就是說,孩子會把父母的感覺作為某種情感堡壘留存於心,當孩子擁有足夠滿意的親子關係體驗並確立了他的「內在看護者」時,他就建立了一種「我們」的感覺,這是他自信心的基礎。
- 父母要做肯定孩子和相信孩子的人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從小生活在否定中的孩子,很難有自信積極向上的面貌。
父母要做肯定孩子相信孩子的人。對孩子的成績不滿意時,不要冷嘲熱諷打擊孩子,也不要天天在孩子耳邊嘮叨,好好學習別玩遊戲之類的口號。
跟孩子一起,制定學習目標和計劃,一步一步往前趕。用實際行動支持孩子,鼓勵孩子,讓孩子知道該如何努力。努力了見到成效了,自然就會堅定信心。
第4個問題,不守信用里隱藏的不尊重
這位爸爸最大的問題還不是不守信用,而是不守信用里隱藏著對孩子的不尊重。孩子談條件時輕易答應,該履行諾言時又反悔,這種事兒也就對孩子做得出來。為啥呢?因為孩子是弱勢的。
- "身教式"撒謊教學,不是好兆頭
知乎的1.8萬條答案里有個高贊回答,大意是這樣的:老闆跟你說,這單業務成了獎勵你100萬。你拼死拼活把業務談成了,結果老闆說,我覺得給你發100萬會對你造成不好的影響。我不是心疼錢,就是怕你誤入歧途。你會怎麼想呢?
你能體察到老闆的良苦用心嗎?你只會覺得老闆在耍你,沒把你當回事。孩子的想法是一樣的,我把你當爹,你把我當猴耍嗎?
很多家長會輕易許諾,為了哄騙孩子暫時改變行為,給出一些誘餌。孩子的學習能力是最強的,他會從父母親身示範的撒謊教學中學到精髓,他會把撒謊騙人運用到極致,這可不是什麼好兆頭。
比如,孩子不吃飯,媽媽會說,「快吃飯,吃完飯給你吃冰棍」。等孩子吃完飯,媽媽又會說,「冰棍沒了,咱們吃水果吧」。孩子也不傻,被騙得多了就學會了,你騙我,我騙你,反正誰都不可信,慢慢就成了「油鹽不進」難溝通,謊話連篇的叛逆者了。
- 撒謊不守信,背後隱藏的是不尊重
尊重孩子,就不會隨意許諾,會認真對待跟孩子的「交易」。這不是玩鬧,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在制定「合約」;尊重孩子,就不會在答應之後想反悔,許出去的諾言,哭著也要做到。
我們總說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怎麼才算尊重呢?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我生你養你你就得聽話。
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偏好,我們要做的,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我們期望的樣子,而是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點,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讓他能做更好的自己。
正如《為孩子立界線》一書中所寫的,給孩子自由,容許他做選擇,然後照那個選擇去處理後果。這個自由,是安全限度內的自由,是孩子行為能力內的自由。比如,我們不能讓6歲的孩子選擇上不上學,因為上學是他責無旁貸的義務,他必須履行。但我們可以讓6歲的孩子選擇穿什麼衣服去上學,這是他有能力駕馭的。
孩子的很多問題,看起來是孩子表現不好,實際上都能從父母身上找到原因。美國的職業心理醫師亨利·克勞德博士說,問題兒童不會憑空出現,每個問題兒童一般都是從有問題的生活環境出來的。受健康約束的孩子,不會無中生有地出問題。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不用成為專家,不用十八般武器樣樣精通,只需要具備核心的理念,那就是尊重孩子,就能解決教育過程中的很多問題。如果每個父母都能做到,各個平台的熱搜將會少很多育兒教育領域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