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兩銀子」等於多少人民幣?

原標題:古代「一兩銀子」等於多少人民幣?

《水滸傳》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酒館裡,魯智深接過二兩碎銀子,嘴裡念念叨叨:是一個不爽快的人。旁邊的李忠滿臉通紅,低頭不語。

當時魯智深,史進,李忠,三人正在酒館裡喝酒,偶遇賣唱的金家婦女,魯智深覺得二人可憐,就掏出了一些碎銀子並向兩個好友借了一些,給金家父女。

當時的李忠全靠街頭賣藝,每個月賺得並不多,在包袱里挑了好久,挑出了二兩碎銀子,交給魯智深,而同行的史進則很大方的拿出了十兩銀子,結果就出現了開頭提到被魯智深念叨的場景。

從表面上看,史進大方,李忠小氣,但是真實的情況是這樣嗎?

我們都知道當時的魯智深是一個中級軍官,史進家是個大財主家庭,他偷跑出來的時候拿了大部分的銀兩,而李忠只是一個街頭藝人。

五兩銀子對於魯智深來說,可能只是半個月的供奉,10兩銀子對於史進來說不值一提,屬於九牛一毛,但是對於賣藝的李忠來說,二兩銀子對於他來說可能是幾個月的辛苦錢,所以李忠能拿出二兩銀子已相當不易。

這裡可能就有人比較好奇了,街頭賣藝的李忠竟然能拿出二兩銀子送給別人,難道在古代一兩銀子很不值錢嗎?

那我們就來看一下古代的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有多少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

我們都知道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不同,而在古代流通最多的貨幣就是銅錢和金銀。

每個時代因為社會的發展不同和戰亂程度不同,也會導致同樣一兩銀子在每個朝代的購買力也是不一樣的。

不管古代還是現代,唯一不變的是人都要吃飯,而大米作為最主要的主食,從古至今一成不變那我們來對比下,每個朝代一兩銀子能夠買多少大米,而這些大米在現代又能值多少錢?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大米這個中間物來對比一下,古代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

所以,可以以大米為衡量物,推算銀子的價值:

唐朝時期的一兩銀子。

在唐太宗貞觀年間,一斗米只賣5文錢,而一兩銀子又可以摺合成1000文錢。

所以一兩銀子就可以買200斗米,而在古代的計量單位中,10斗為1石,而200斗米就相當於20石,而唐代的1石米相當於59公斤。

所以綜合來說,在唐朝時期,一兩銀子可以買1180公斤米。如果以今天1.75元一斤米計算的話,1180公斤米就需要4130元人民幣。

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由於通貨膨脹,米價由原來的5文錢漲到了10文錢,就導致了同樣的一兩銀子只能買到之前一半的米,也就相當於2065元人民幣。

所以,綜合來說,在唐朝貞觀年間,一兩銀子約等於現在的4130元人民幣,開元年間由於通貨膨脹,銀子貶值,一兩銀子相當於2065元人民幣。

宋朝時期的一兩銀子。

每斗(米)折錢三十文。

這是《宋史職官志》中記載的一句話,意思就是當時每斗米需要30文錢,每石需要300文錢,按當時一兩銀子為2000銅錢的話。大概可以購買7石米。

按照宋代一石約為66公斤算的話,一兩銀子可以購買462公斤大米。

462公斤大米,按照現在一斤大米的價格1.75元人民幣計算的話,大約等於1617元人民幣。

糧食價格只是其中一個參考,這個是不太準確的,因為當時大米的產量跟現在不一樣,當時很多老百姓根本頓頓吃不上白米飯,所以當時的大米還屬於稀有物種,所以價格比現在更高,所以這個算出來的1617元偏低了。

我們再來看看當時的肉類價格:

宋仁宗年間,北宋的首都汴京的豬肉價大約一斤120文錢左右。

這是《宋人軼事彙編》中記載的一句話,可以大致反映出當時的肉類價格,而這個價格是京城的肉價,比其他城市相對偏高,而且這裡的一斤指的是16兩。

《水滸傳》第十五回,吳用去石碣村見阮氏三兄弟,交給阮小七一兩銀子讓他置辦酒菜。阮小七用這一兩銀子買了什麼呢?足夠四個人喝的一壇酒、兩隻肥雞、還有20斤熟牛肉。

如果按照生牛肉的價格來算,這20斤牛肉也需要800元人民幣,加入酒和雞按照100元算的話,這裡就大概能夠算出一兩銀子的購買了,而且這一兩銀子還沒有花完。

所以,綜合大米和吃食,大概可以折算出,宋朝的一兩銀子大概等於現在的1800元人民幣。

明朝的一兩銀子。

到明朝時期,由於白銀儲備的增加,使得銀子的購買力下降不少,但銀子還是屬於一種貴重金屬,並沒有爛大街,據史料記載,當時戚繼光的軍隊,一個人每個月的軍費是0.9兩銀子,還不到一兩。

要知道,當時士兵的待遇相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已經算是高薪了, 其它普通的軍隊還達不到這個待遇。

在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兩石,當時的一石約等於94.4公斤,也就相當於一兩銀子可以購買188.8公斤大米,也就相當於377.6斤的大米。

按照現在的大米價格,取平均值每斤大米1.75元人民幣計算的話,377.6斤大米需要660元人民幣。

也就是說在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大約等於現在的660元人民幣。

到了明朝末期的時候,一畝上好的良田售價是7兩銀子,如果是土地肥沃,靠近水源的話,售價可以達到8兩。

清朝的一兩銀子。

在清朝嘉慶年間,一斤豬肉只需要20文錢,一兩銀子可以購買50斤豬肉,由此可見,雖然當時銀子購買力下降,但是仍然是貴重金屬,普通百姓很少有人用銀兩交易,日常購買物品都是使用銅錢。

所以,很多影視劇中,很多大俠吃一頓飯,動不動就支付好幾兩銀子作為飯錢,還說不用找了,店小二高高興興地接過錢,那可是真的賺了。

就好比你去飯店吃飯,吃了一個5塊的炸醬麵,吃完之後,突然甩出幾張百元大鈔,然後對店家說,不用找了,那店家不得高興啊。

所以說,影視劇里那些動不動就出手幾兩銀子付飯錢的基本都是虛構的。

綜上來說,清朝時期的一兩銀子,只有明朝時期價值的一半,也相當於330元人民幣。

這是根據衡量物,來推算出銀兩的價值雖然有點不準確,但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銀子的購買力。

根據估算大概能夠得出每個朝代的一兩銀子的價值

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330元左右;

在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660元左右;

在北宋朝中期價值1800元左右;

在盛唐時期價值4000元左右。

這個價值是根據大米的價格來推算出來的,但是由於生產力的不同,當時的大米產量根本無法跟現在比較,當時的大米比較珍貴,普通百姓不可能每噸都吃大米飯,不像現在這樣普遍,所以這樣估算出來的一兩銀子的價值偏低。

那我們再以古代人的工資來對比下現在的工資水平。

古代官員來到現代。

我們說說離我們最近的清代,我們平時看到的很多宮廷劇都是清代的。

在古代,官員是當之無愧的高收入階層。以清朝來說,官員的俸祿包括白銀和大米,其中一品文官白銀180兩,九品文官白銀33兩。

雍正以後,官員有「養廉銀」這一合法津貼,通常是俸祿的幾倍,乃至幾十倍。這些錢如果按照清朝的兌換比的話,最高相當於59400元人民幣。這個數放到現在也不算高,只能算中等水平,也就相當於一個月5000左右的人民幣。

在鹿鼎記中,韋小寶奉康熙之命,抄鰲拜的家,抄出了1,360萬兩銀子,如果摺合人民幣的話,就相當於27億6,000萬元。

抄家抄出了一個億萬富翁。

所以現代的白領階層,如果回到古代的話,月收入相當於高級官員的收入。

後來,白銀雖然作為貴重金屬,價值不菲,但是它也有它的弊端,那就是太重,不容易攜帶,後面逐漸被銀票所代替,形成了一種更加均衡完善的體系,銀子和紙幣相輔相成。

結束語

所以總體來說,並不要羨慕當時的官員,他們的年俸祿也就相當於現在的4000到5000元人民幣,只不過在古時候,很多普通人的收入都相當的少,襯托出當時官員的高收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f0394ccc7e0684b5b9b82080852fd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