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剃頭死舅舅?我們誤會了好多年

2020-02-24   泰州文話

我國大多數地方都流傳著的「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的習俗。小時候經常被父母耳提面命,正月不得理髮,等到了二月二龍抬頭,才允許理髮。而實際上,正月剃頭死舅舅只是一個訛傳而已。

一是在傳統身體觀念中,頭髮發自精血,正月是萌發的時候,剃髮違背天時,所以不宜。

另一種說法是,「剃頭死舅舅」的發源,是滿清推行的剃髮令。

為了統一全國的服飾,清朝統治者強迫所有的漢人學滿人的樣子,把頭髮剃光,留後腦勺的一小撮紮成個髮辮。並且這條辮子的形制在整個清代還在發生著變化。

正月不剃頭的習俗起源於1644年清廷頒布剃髮令的前後。那時候滿清入關,強令漢民族剃頭,剃掉額前的頭髮,在背後梳一條辮子。

可這種髮型和死舅舅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在順治年間,剃頭令被作為了制度來強制實行,但是清朝的統治當時算是外族統治,引起了漢族人的反感,違抗朝廷剃髮令的人比比皆是。

義大利人衛匡國來到中國遊歷時,恰好是剃頭令正在推行的時期,他看見很多中國老百姓為保留自己原來的髮型而不惜進行武力鬥爭時大惑不解。

他的書《韃靼戰紀》中這樣寫道:

「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為保衛他們的頭髮拚死鬥爭,比皇帝和國家戰鬥得更英勇,不但把韃靼人趕出了他們的城市,還把他們打到錢塘江,殺死了很多韃靼人。實際上,如果他們追趕過去,也會收復省會和其他城鎮,但他們沒有繼續發展勝利,只滿足於保住了自己的頭髮。為剃頭而不惜掉頭,這是義大利人很難理解的。」

可任時間匆匆流去,總有些事情會發生改變。隨著滿清統治者漸漸彌合民族矛盾,滿漢間的隔閡不再那麼大,於是剃掉半個腦袋頭髮的髮型也就被保留了下來。

但是舊國情節卻是很難消解的。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版《掖縣誌》里寫道:「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髮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遍,民間以剃髮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研既久,遂誤作『死舅』。」

所以「正月理髮死舅舅」並不是正月理髮真的會死舅舅,而是清代生活的漢族人把正月不理髮作為思念舊國的一種方式。但久而久之,民族矛盾緩和了,「思舊」也就誤傳成了「死舅」。

《黃帝內經》里「四氣調神大論」中「春三月」有一段話:

「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實寒變,奉長者少。」

這個古老的說法,可能也使古代的人們對正月里剃頭比較忌諱。

到了正月,天地間的陽氣逐漸上升,所有萬物都開始向外散發生長,根據「天人合一」理念,人也要順應自然,早睡早起,穿著寬鬆的衣服,把頭髮解開,讓它披散在肩上,要讓頭髮自由地生長,而不應該剪斷頭髮;也不能把頭髮扎得緊緊的,如此就會阻塞人的生髮之氣,也就約束了人體生機的勃發。



不但如此,為了人能夠充分得到這種「生髮之氣」,還鼓勵人們都出去踏春(這就是自古沿襲到今天「春遊」的來歷),當我們人體置於大地上一片綠芽初生的勃勃生機之中時,我們與天地合而為一,自然界的巨大能量就能灌輸到我們人體之內。



春天五行為木,木對應人體的肝膽與筋脈,還主我們的情志。春天正是我們養肝護肝的最佳時間,也是我們舒展調整自己的情緒的最佳階段。

現在很多地方依然保留著正月不剃頭的習俗,但是真正的原因,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