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中運
拾金不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下在網絡、報刊上也經常看到很多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那麼在古代有沒有拾金不昧的事情呢?答案是肯定的。章丘相公莊道流村的《鄭氏族譜》中就記載了167年前發生的感人的拾金不昧故事。
族譜中是這樣記載的,清朝咸豐二年(1852年),鄭氏族人鄭希程,字子山,於初冬十月的一個早晨,赴莊外走動,發現一棵大樹下有一包袱,抬頭張望,四處無人,心想,此包袱一定是有人丟失,那丟失之人一定焦急的很,不如坐等失主來找。等了很長時間,無人認領,只好回家。將包袱打開一看,內有女絲綢衣服兩件,白銀四十多兩,這在當時應當算做貴重物品,何況又有白銀,數目可觀。
鄭希程不是貪財之人,「(鄭希程)天性剛直,勤儉孝友,見義勇為,臨財不苟……」意思是說,鄭希程生性耿直,勤儉持家,孝敬父母,廣交朋友,見義勇為,頗具正義感,見財不動心,不貪意外之財。因此,他想來想去,便寫了十餘張失物招領啟事,張貼於附近四外八莊,以便認領。
這個包袱是誰丟失的呢?據族譜上記載,此人是長山北李官莊,名叫石成福,他當時在東昌府(今聊城)做貿易經商,因其母有病,捎信讓他回家探視。他接到信後,心急如焚,於是帶上給母親做的二件絲綢衣服,四十多兩白銀,連夜馳歸。誰知走到相公莊外,忽遇狂風,只好走到樹下,解下背上包袱避風,等到風息便急忙匆匆而去,誰知卻把包袱忘在了樹下。
石成福回到家,母親見兒歸來,一高興,病好了一大半,母子情長,說個不完,等檢點行裝時,才發現包袱不知何時遺失,母子二人,頓時大驚失色。石成福自恨不慎,幾次自尋短見,均被人救下。一家人由喜轉悲,自不必說。忽一日,適有鄰居有人前來告知,說是他自濟南回家,路經相公莊,見張貼有拾物單,上寫拾到包袱一個,不知是不是你丟失的那個,你可以前去看看。石成福聽罷,心裡升起一絲希望,可巧,他叔石振江走了進來,自石成福丟了包袱,他叔知道後也是百般託人打聽,知道相公莊張貼招領啟事後,便來約侄子一塊前去認領。
叔侄二人來到鄭希程家,說明來意,鄭希程便令叔侄二人說出包內何物,丟失時間,結果,說的情況和包內實物絲亳不差,於是,鄭希程便拿出包袱,讓叔侄二人查驗,石成福見包內物件一樣不少,當即跪下納頭便拜,連忙道謝。嘴裡忙說,您大恩大德,救了我一命,救了我全家。並拿出一綻銀子作為酬謝,鄭希程堅辭不授,「公慨然曰,物歸原主,吾願足矣,何謝之有,公拾金不昧,亦今之古人歟。」
這便是清咸豐年間拾金不昧的故事。正是:拾金不昧傳佳話,品德高尚美名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