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發展成熟期,再談信用卡業務價值

2022-05-10     華道視界

原標題:行業發展成熟期,再談信用卡業務價值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我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達8.00億張,同比增長2.85%,應償信貸餘額8.62萬億元,同比增長8.90%。近日,上市銀行2021年度報告披露完畢,信用卡業績也同步揭曉,總體來看,各上市銀行信用卡業務在經歷了2020年的調整後已呈現恢復性增長,但同時也表現出了較為明顯的業績分化。

信用卡行業在我國現已經歷了近40年的發展歷程,市場競爭激烈,同時,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居民消費行為、消費觀念都發生了一些變化,全國的信用卡卡量和透支的增速均較前幾年放緩。此外,在嚴監管的背景下,信用卡業務在經營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外部合作等方面面臨著更加細化的規範要求。

在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下,最近會有小夥伴問到,發展信用卡業務的意義是什麼?特別是在行業已經步入成熟期、監管要求持續細化的背景下,是否還有必要加大對業務的資源投入?這些問題的答案對於信用卡業務起步較晚、或是業務發展遇到一定瓶頸的銀行來說至關重要,筆者結合自身對業務的理解,分享一些觀點,供業界人士參考。

01 獲客貢獻:獲取零售客戶的利器

通過梳理上市銀行在年度報告中披露的信息,可以發現,對於股份制銀行來說,信用卡業務貢獻了超過50%的零售客戶,甚至有銀行達到了70%,可以說信用卡是零售業務獲客的絕對主力。區域性銀行信用卡業務雖然起步較晚,但也有銀行該項指標已達到20%以上的水平。

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的快速發展,獲客難、獲客成本高是各銀行普遍存在的痛點,相較其他零售業務來說,信用卡具有非常顯著的獲客優勢:

借記卡方面,隨著「斷卡」行動的深入,銀行對於個人帳戶開戶的要求提升,同時由於跨行轉帳等服務息費減免、效率提升,居民開立借記卡的意願下降,加之借記卡的獲客渠道以網點為主,靈活性、便捷性不及信用卡;財富管理方面,業務涉及的資產金額相對較高,客戶需要對銀行具備一定的了解和信賴,且由於不同產品的特性差異,獲客環節涉及到的消費者教育成本較高,通常很難作為獲取零售新客戶的第一來源,如根據年報數據測算,招商銀行2021年末財富管理客戶占零售客戶的比例為22%,同期信用卡客戶占零售客戶的比例為50%;車貸、房貸等業務方面,前者獲客更多依靠的是合作渠道,後者則與宏觀調控政策密切相關。

綜合看來,信用卡業務在零售客戶的獲取上,具有獲客渠道靈活、產品概念清晰便於消費者接受、業務目標自主可控等優勢。在成本方面,目前業界獲取1位信用卡新客戶的平均成本約在200-300元,但該成本不應僅統計在信用卡業務之中,在客戶引入後,銀行應及時挖掘客戶的其他金融服務需求,延長客戶的經營周期,攤薄成本。

02 收入潛力:靈活多樣的盈利模式

信用卡業務能夠帶來可觀的收入,以上市銀行披露的情況來看,招商銀行信用卡2021年度收入達867.54億元,同比增長5.14%,流通卡的卡均收入約為859元。區域性銀行中,徽商銀行、中原銀行全年信用卡業務收入也超過了10億元。

在日常業務交流中,有些銀行的小夥伴會感覺信用卡業務「不賺錢」,其實原因有兩個:

一是信用卡業務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在業務開展初期,需要系統、人力、獲客等投入,在經營一段時間、卡量達到一定規模後才能實現盈虧平衡,如國際經驗為5年時間、300萬張卡量,我國雖有部分銀行業務經營表現優於國際經驗,但也需要一定時間的發展後才能進入較為穩定的盈利期。

二是目前我國信用卡市場雖然競爭激烈,但在產品設計、客戶經營等方面依舊較為粗放,盈利模式比較單一,利息收入(含分期)為主要來源,回佣收入、年費、手續費等貢獻較低,如2021年招商銀行信用卡利息收入占比為69%。我國信用卡業務收入的潛力尚沒有被充分挖掘,特別是功能、權益設計趨同使得增值服務盈利貢獻低,目前已有銀行推出了還款保險、還款券包、會員費等嘗試提升非利息收入;又如信用卡與其他業務的聯動、轉化不足,在客戶引入後,沒有及時挖掘客戶的財富管理、貸款、保險等需求,綜合收益的提升度不夠;再如網際網路運營程度不足,信用卡APP或是積分商城等具有天然的網際網路基因,但是一些銀行在運營上並未投入太多關注,相關業務只承擔了功能性作用,業務價值與收入貢獻顯現不足。

金融數字化發展聯盟發布的《百舸爭流奮楫者先——2021年中國區域性銀行信用卡業務研究報告》顯示,信用卡業務收入的年復合增長率可以達到銀行整體業營業收入年復合增長率的2倍以上,區域性銀行的卡均收入與發卡量正相關,卡量提升10倍,可帶動信用卡業務總收入提升46倍,部分區域性銀行的年卡均收入已超千元。隨著行業精細化運營程度的加深,信用卡的盈利來源也將更加多元,實現收入結構的均衡發展。

03 數據價值:助推全行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轉型無疑是當下銀行業最為高頻的關鍵詞。對於客戶來說,其感受到的數字化轉型更多是直觀的產品和服務層面,比如某銀行推出了一款數字信用卡或是特色APP、業務可以通過線上渠道辦理等。但對於銀行來說,數字化轉型則更應是在業務運營、決策過程中實現科技賦能、數據賦能,產品和服務僅僅是數字化轉型的體現形式之一,而非實現途徑。除了提升科技能力之外,如何發揮數據價值也是銀行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信用卡業務具有不可替代的數據價值。除了客戶基礎信息維度豐富以外,其具有海量的交易信息,小額、高頻、連續、規律等特性顯著,能夠及時、全景地展現出客戶偏好與市場動向,各類大數據模型的方法論也相對成熟,對於銀行其他業務的產品設計、客戶經營、戰略制定等都能提供關鍵性的數據參考。在移動支付時代,依託大數據等技術,交易數據的價值被不斷放大,這也是網際網路巨頭紛紛進軍消費金融領域的原因之一,相比網際網路機構來說,銀行對於數據價值的挖掘、運用尚處於較為初級階段。

銀行應以信用卡業務為依託,打通數據壁壘,推進數據治理,以數據驅動決策,進一步促進全行的數字化轉型,為客戶提供更加個性、便捷、安全的產品與服務,提升客戶體驗。

04 獨特定位:基礎型普惠金融產品

曾經有銀行的小夥伴問到:同樣都是消費金融產品,消費貸業務,特別是近年來興起的網際網路貸款,是不是可以取代信用卡業務?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對於銀行來說,信用卡是唯一一個將信貸和支付緊密結合的金融產品,是最基礎的普惠金融產品,其與消費貸在業務上雖有共性,但定位存在顯著差異,對銀行的意義也不相同。

消費貸業務更多聚焦的是特定場景、額度較大、頻率較低(很多情況下為一次性)的消費金融需求,且客戶忠誠度與利率密切相關。信用卡業務的特點有幾個方面:一是具有免息期,這是銀行踐行普惠金融服務理念的最好體現;二是固定額度加臨時額度的功能設置可以滿足客戶循環、多樣的信貸需求;三是支付工具的屬性使得其成為銀行構建場景生態、打造無界服務的高效抓手;四是產品、權益設計靈活,可以隨市場變化及時疊代、優化,從而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五是與客戶高頻交互,為銀行提升客戶體驗提供了重要渠道。

從行業數據來看,2021年末,我國金融機構住戶短期消費貸款餘額為9.36萬億元,同期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為8.62萬億元,占前者的比超過90%(實際業務中信用卡信貸餘額也有部分為中長期消費貸款,此處數據僅供參考),這表明信用卡是我國金融機構短期消費貸款的第一大供給來源。

除了以上幾點,信用卡業務在打造銀行品牌形象、推動金融科技發展、履行社會責任、促進徵信體系建設等方面也承擔了重要作用。信用卡業務的發展需要久久為功,我國信用卡行業發展進入下半場,在客戶需求更加多元、科技手段持續升級的背景下,信用卡業務也將呈現出更多的變化、釋放更多的價值,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銀數觀卡

作者:荷禕

18家大型銀行信用卡成績單:信貸餘額實現全面正向增長,超8成銀行實現不良率下降

10家網際網路大牌開展信用卡引流業務,頭部行積極參與

2021四季度信用卡行業情況:統計數據、新卡產品、業務調整、監管政策

大家都在看

年報 | 浦發信用卡累計流通卡量增速超10%,打造精細化、場景化核心競爭力

農行、建行、交行、廣發發布重要通知:信用卡可延期還款!

個貸不良「曬家底」:18家試點銀行不良全景分析

主要股份制銀行組織架構概覽(2021版)

五大行2021年利潤地圖:工、農、交在長三角最賺錢,郵儲倚重中部,建行總行貢獻最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e30d713f820d6253835be02a147aa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