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Temu全員入局「全託管」,跨境電商會走向何方?

2023-06-27     單仁行

原標題:TikTok、Temu全員入局「全託管」,跨境電商會走向何方?

01

對於做跨境電商的朋友來說,大火的TikTok、Temu這些平台都應該不陌生了。

但是,最近大家談論最多的話題並非是平台,而是「全託管模式」。

在5月,東南亞電商巨頭Shopee和Lazada前後推出全託管模式。

同期16號,Tik Tok shop正式宣布全託管模式,這個在位元組內部被認為是S級項目,直接向抖音電商總裁康澤宇彙報。

如果再算上早就布局全託管模式的SHEIN、速賣通和Temu,中國電商「出海四小龍」基本上已經達成共識:

全託管模式就是跨境電商的未來。

那麼,什麼是全託管?平台為什麼全都要做全託管?它會如何影響跨境生態,以及作為賣家來說,未來該往哪個方向發展?

這是我們今天跟大家探討的幾個核心問題。

02

第一,什麼是全託管模式?

通俗來說,全託管模式就是把之前由賣家承擔的工作,交給平台來做。

比如賣家你只需要把貨交給平台在國內的集貨倉,後續的物流、履約和售後工作全部由平台方來完成。

甚至你的店鋪運營工作都可以交給平台,你除了負責供貨之外,別的什麼都不用管,做個甩手掌柜,在家躺著就把錢掙了。

聽起來是不是非常香?

別急,商業不是做慈善,平台作為電商經濟中的絕對強勢方,怎麼可能無緣無故的給廣大賣家做善事?

03

那麼,為什麼跨境電商平台紛紛推出全託管模式?

想明白這背後的利弊,就需要分析一下全託管模式推出的原因。

我曾經講過,任何商業模式的改革,本質上只有一個目標:

降本增效,這是底層的邏輯。

全託管模式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秘密就在一個詞:

規模經濟。

我們可以想想,跨境電商比國內電商難做的地方在哪?

在跨境的物流、在國外的政策、在國外消費者和國內大相逕庭的消費偏好這些方面。

這些東西看起來不太重要,但它就跟我們上周講的「出口轉內銷」的企業一樣,說起來不難,做起來全是難題,而且學習成本極高,做差了代價極大,可能有生死之憂。

比如說你物流早幾天和晚幾天到,對消費者來說是兩種概念;貨物符不符合當地的進關和銷售許可各種細節問題都需要關注。

對企業來說,必須要有一個專門的團隊來干這些事。

這就等於是一筆額外的成本,當然,有些賣家會轉嫁到平台的商品價格上;有些沒辦法漲價,就只能簡化流程。

這就造成跨境賣家的水平差距很大,提供的服務良莠不齊,還有專門收割老外,發空盒子的。

這對於平台來說,就是對用戶體驗的極大損害,如果是你有一次體驗不好,那麼下一次就不會選擇這個平台了。

在國際關係愈發緊張的當下,跨境電商平台在國外如履薄冰,也怕給人家留下制裁的把柄。

所以,擁有海量資源的平台,就產生了把這些事情全部攬過來,發揮規模經濟的想法。

過去你一家店一個月發一百件貨,現在平台一天就要發成千上萬件貨,誰能找物流公司要到更優惠的價格?

這些成本節約下來,傳導到末端,就是平台上售賣的產品性價比上來了,價格還非常低。

而且,平台整合成一盤棋以後,依託於數據,平台可以不斷優化後端體驗,也更容易在源頭把控產品的質量。

特別是像抖音的TikTok、拼多多的Temu這類靠推薦算法起家的平台,把數據打通之後,自然比單個賣家更了解用戶,更容易推出爆款。

所以,與其想辦法規勸賣家守規矩,還不如把這些事都攬過來自己做更放心。

可以說,對於平台來講,全託管模式目前來看,只要能夠執行到位,就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2022年9月,拼多多的Temu率先實行全託管模式。前期用「免佣金、免運費、倉儲費、免廣告費」為噱頭,吸引了一批中國供應商合作。

等供應商集中後,憑藉集中配送、統一運營的方式推動供應鏈條高效運轉,同時前端向用戶去做推廣。

前後端結合後,Temu的美國註冊用戶目前在5000萬-6000萬左右。

04

當然,我目前只是說完了平台方的考量,我們再把視角轉回到賣家身上。

對於跨境賣家來說,全託管模式意味著什麼呢?

我們從兩方面來看,首先,什麼樣的企業會受益於全託管模式?

我們上面講了,全託管模式針對的就是那些不懂跨境電商全流程的賣家。

這些賣家,以工廠型賣家為主。

工廠型賣家有什麼特點呢?

懂生產,懂產品,但是不懂後端運營一系列流程,更別提跨境運營了,打個英文都費勁。

全託管模式的推出,就能直接解放工廠型賣家的生產力。

他們只需要思考如何生產出有競爭力,能夠被平台主推的產品就行了。

但辯證法告訴我們,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的。

企業如果要做全託管模式,會付出什麼呢?

我們想一想其中的邏輯,除了生產以外的所有事情,現在都被平台接管了。

那企業是什麼,是不是有點像代工廠了?

是不是你進什麼貨,想推什麼貨,定多少的價格,全得是平台說了算?

這對賣家來說,就會有一個概念:

如果你的商品沒有「獨特性」,是個「白牌」,那麼你的產品唯一能被平台選中、甚至主推的原因就只有一個因素:「價格」。

你會陷入無邊無際的價格內卷之中。

Temu平台有一個本不應該出現在這裡的崗位,叫「買手」,我們一般聽到買手,是在那些大型商超,比如沃爾瑪、山姆、開市客等等。

買手負責審核供應商的產品,確定它是不是值得被引進,每個買手都有推薦權,專業的買手甚至還會影響到價格。

Temu上的買手權力更大,它除了審核企業的產品質量,去到你工廠實地考察,還會直接給你定價,同意就進,不同意就out。

一般來說,這個價格會被壓的非常死,甚至留給企業的利潤是幾毛,純靠起量才有可能賺錢。

當然,如果我們的產品有「獨特性」,我是個「品牌」呢,這會不會好一點?

也不一定,因為品牌從來都是一個整體,產品、運營、營銷、售後,一招一式都是前後呼應的。

一套組合拳打好了,才能建立一個好品牌。

全託管必然讓品牌喪失一定程度的自由度和話語權。

孰輕孰重,得好好掂量掂量。

05

那麼,做跨境的企業,該如何應對到來的「全託管時代」呢?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就是既然我們沒法改變時代大趨勢,那麼我們能做的只有順應趨勢,或者逃離趨勢。

所謂「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首先,要全面認清全託管模式,著眼於全局,著眼於企業想要去到的方向,不要覺得平台是給你做慈善,也不要覺得平台是在害你。

方向一致,大家才能各取所需。

對於成本控制力極強的工廠型企業來說,可以靠全託管模式「揚長避短」,特別是在起步階段,品類上越早進入,越能吃到信息差的紅利。

當然,後面不可避免要在平台的價格戰中卷出一條生路。

對於貿易型商家來說,你的業務邏輯肯定會被全託管模式逐步影響,必須要及時轉型。

畢竟平台的目的就是直接對接上游廠家,把中間商的利潤放到自己口袋裡。

同樣,對本身實力有限,暫時無力搭建品牌的企業來說:

如果你覺得自己能接受薄利多銷,能在越來越卷的價格戰中生存下來,那就繼續打磨你的成本優勢。

如果你有更高的追求,那產品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品牌價值,才是你值得去努力的方向和未來。

短期內,全託管模式是你打開海外市場的「捷徑」。

但是長周期來說,尋找正確的營銷方法,利用平台的公域流量,培養一批高粘性用戶,引流到私域流量池沉澱下來,才是真正的未來發展的戰略目標。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dd0cc90a5c87d7873643c554cf64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