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80年代常見19種物品,全見過的都當爺爺了,你家還有嗎?

2023-08-29     櫻桃談娛樂

原標題:農村80年代常見19種物品,全見過的都當爺爺了,你家還有嗎?

七八十年代的農村生活不是很富裕,在生活中很多物件都是自己發明創造,而且都是自己動手製作的。這些物件體現了先人們的智慧和創造,記錄了當時生活的方式。如今染給我們一起看一下曾經農村用過的物品吧,用過的都老了,滿滿的回憶!認識這些物件的人都已經年過半百了!!都是滿滿的回憶了!!!

1、火鐮, 可是很久遠了,建國後,有些稍偏遠的地方還有人用。 七十年代初用火鐮的大有人在(抽煙的),至少上世紀八十年代還能見到。小時候還有好多抽煙袋的老頭們在用。見到這些東西,又回到起童年的回憶。

2、叫坐婆子,一周歲以下的小娃娃坐的。小孩站立的,站多了可坐下,防止小孩跑動摔跤。孩子的餐桌和學站車,下面那塊木板在邊上是用來墊腳的。桌子中間一個圓洞也是小兒站攔車專為2、3歲小孩站著吃飯的、也可以自由活動的。

3、汽油機多著呢,六十年代還有真裝液態汽油的打火機,偶爾用柴油,就是難打火冒黑煙。也可加煤油,不過不如汽油易打著。三十年前,本人隨身攜帶的

4、蓋墊板子,現在我家也在用啊!山東叫鍋拍!西北也叫鍋蓋,用來端東西,嗮東西。蓋墊板子好多人還在用

5、就是馬燈:大車把事用,在我們農村還有一個加法就是氣死風。在國外叫桅燈,是在船上掛在桅杆上的,是外國傳來的,也不是每家都有的,不是誰家都買的起的。一般都是隊里的飼養員,趕車的,夜裡澆地的人用的比較多。煤油燈是晚上的照明工具,一家子圍坐在煤油燈的四周吃飯、聽父親母親講古⋯⋯雖然貧窮,但是是最甜蜜的回憶!

6、魚刀的主要作用是插套用。馬拉套繩折了用它來插套接好。類似於現在的鋼絲繩插扣。在生產隊時期,很多馬夫都會隨身帶著這樣的魚刀,用起來非常的方便。

7、磚模子,看到磚模子(我們這地方叫人模)太親切了。玩過的都不年輕了,是爺爺級時代的產品。

8、我們這邊叫做飯籃,也就是飯燒多了吃不完裝在裡面不會壞又防鼠的。這些我都見過只有那魚刀沒見。我們這邊好像沒有那東西。

9、有旱煙袋,還有水煙袋,小時侯見過老人吸水煙袋。小時候,我奶抽煙,煙杆子長夠不到,就讓我給她拿火點煙。

10、鞋夾子,是做鞋底時夾子。大家自己製作了納鞋底的工具用來做鞋子,剛解放時還有但世面上少見。

11、獨輪車,那輛獨輪車可是有年代了,五六十年代以後都換成膠皮軲轆了。這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在那沒有機械的年代,勞動人民創造了很多生產生活用具,比如犁、耙、風車、水車、石碾、石磙、石磨等等。「獨輪車」好!田間地頭都可去!河北省的獨輪車很多!老電影《車輪滾滾》里全是獨輪車。

12、最早的熨衣服的一塊厚鐵後面的一鐵柄用柴火燒熱,墊一層廢布在衣服上完成熨衣,叫烙鐵。火熨頭不是這個樣子的,有一個透氣口的才是,有些東西解放後都少用了

13、風車(應叫風櫃),在農村這裡又稱它扇車子,在北風的農村主要是用來加工糧食的工具,主要的作用就是來除雜的,用來吹稻穀,大豆等等糧食,把多餘的癟子、雜草和稻穀糖等吹走。

石制風車應該很少有人見過吧,這個至少有50歲以上的人了吧。

14、落戈(哥)——只有我們的讀音,才是最正確和準確的。 古代打仗的武器都是農具演變而來的, 弓箭來自打獵,鉞來自斧子,叉就是農民翻曬禾穀的木叉。 落戈卸了木柵,就是頭上帶木釘的「洋鎬把」。 戈枝上綁上木柵就是打穀物的「落戈」。

15、竹製的嬰兒車,在五十年前是一件豪華的家用品。那個嬰兒車,北京竹木廠生產的,北京市場價,22元人民幣,一般人家還真是捨不得買!看到有人用它推小娃娃,很是羨慕的,只是自己囊中羞澀,用包裝木箱為兒子改裝成嬰兒車。那年代,主要還是一個字:窮。

16、噴藥粉用的,我們這叫噴粉機,那時候在生產隊往玉米、高粱上噴六六粉治害蟲使用!粉劑農藥淘汰了,這個工具逐漸被改為手動的風機,現在不多見了!噴粉機搖起來的聲音也比較大,施工人員必須戴著口罩。噴粉器用手搖通過齒輪變速用風扇葉片產生風力,那一邊較大的筒子裝六六粉,我小時候在老家用過,分田到戶責任制後,八十年代末原來農村使用過的噴粉器,集體處理後,多數改裝成了風胡蘆取代風箱之用,現在很少見了。

17、這床我奶奶家都有,我叔爺爺家的拔步床比這個更高檔,里外兩層,外面可以放老式木箱什麼的,裡面是床,老稱現在也有,以前的房子全部木板的,中間隔著很多木柱,木柱下面是雕花的園形石頭,這些物品到現好難找到了。我奶奶有個床聽說是奶奶結婚的婚床,三道花板。有收藏的人出價買花板,其餘的都不要,只要花板三塊,買主開口出價8千元,當時奶奶聽後這麼值錢,就高興賣了,結果沒多久又來一個收花板的人說如果沒賣他願意出一萬二千元買,真的成了古董了

18、「石碾子」,歲月淘汰老物件, 只因時代在變遷。 石滾碾子成閒座, 布機紡車變烣煙。 貨郎喝聲已遠去, 龍獅舞棍匿凡間。 世事沉淪幾人曉, 只留白髮作笑談!石碾子」本是中國農民碾糧的工具,如今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

19、記得七十年代初,我家唯一的家電就是手電筒,父親珍愛的不行,我們摸都不怎麼讓摸,一怕摔壞,二怕費電,

滿滿的全是兒時的回憶,日月如梭光陰似箭,一晃半個世紀過去了,如今兩鬢秋悽惻,負凌波,萬傾淒涼。花若惜,劉郎老,倩藕絲,牽住夕陽。滿滿的兒時的回憶,那時候物質雖然匱乏但是精神生活還是很豐富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dc14ac92fab39820bda8164ec9604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