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科普行動之養生穴位合集
按摩穴位緩解病狀可以說是中醫特有的日常保健方式,除了可以緩解各類疼痛外,降壓、美容也能靠按摩穴位收穫效果!
那麼,到底每個穴位的位置在哪兒?它們各針對哪些症狀呢?小編匯總了一篇超級實用的常用養生保健穴合集,阿姨爺叔們一定要記得收藏轉發哦~
百會穴
位置:
百會穴位於頭頂的正中線和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也就是在頭頂的正中心。
功能:
百會穴是人體諸多穴位的交會處。所以,經常按摩這個穴位,可以將我們人體大部分的經絡以及穴位都帶動起來。
想要滋補大腦,不用花錢買什麼亂七八糟的保健品,自己身上就有個滋補大腦的穴位,就是百會。
如果有大小便憋不住的情況,按壓百會穴,同樣也可以得到一定的緩解。
風池穴
位置:
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與耳垂齊平、後髮際的凹陷處。
功能:
按壓風池穴,可以增加頸部、腦部的血流量,緩解頸部僵硬,增強有關大腦功能,如記憶力等。
血壓高了、感冒了、落枕了、記不住東西了……一個風池穴就可以負責這麼多問題!
肩井穴
位置:
乳頭正上方與肩線交接處。
功能:
肩周炎、五十肩……想要緩解肩頸方面的疾病,按壓肩井穴必定可以手到病除。
除此之外,頭部的酸痛、眼睛疲勞、耳鳴、落枕等問題,也可按壓肩井穴來緩解。
曲池穴
位置:
肘部,屈肘最高點凹陷處。
功能:
降火:因上火引起的喉嚨發炎、疼痛,只需要按按曲池穴,就能達到清熱祛火的目的。
降壓:降壓效果最好的就是曲池穴,若血壓居高不下,除藥物調理外,趕緊試試這最管用的曲池穴,看能不能把高高在上的血壓降下來吧~
此外,按摩這個穴位對於因熱、干導致的便秘,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膻中穴
位置:
人的胸部正中,兩乳頭連線的的正中位置。
功能:
從醫學的角度來說,捶胸頓足動作確實是對胸悶的一種治療。因為捶的那個地方就是膻中穴。
通過刺激調節膻中穴,可以調理氣機,恢復氣的正常運動狀態,從而緩解因為不良情緒帶來的不適,消除不良情緒對人體氣機的影響。
內關穴
位置:
內關穴位於手掌面關節橫紋的中央,往上約三指寬的中央凹陷處。
功能:
暈車:因為暈車,很多人害怕旅行,不妨試一試內關穴,對於暈車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胃疼:一般有胃病的人胃氣就會上逆,胃氣升起來,濁氣就會上泛,因此引起胃疼、噁心或者嘔吐。所以,一旦感覺胃不舒服,通過按揉內關穴,便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合谷穴
位置:
合谷穴位於手背虎口處。將大拇指與食指併攏,肌肉的最高點便是合谷穴。
功能:
治療面部疾病:如頭面汗出、扁桃體炎、咽喉腫痛、迎風流淚等症。
各類鎮痛:合谷還是鎮痛最有效、最常用的穴位。例如:牙痛、頭痛、三叉神經痛、腹痛、手臂疼痛等疼痛。
委中穴
位置:
位於膝關節後側,也就是膕窩處,腿屈曲時,膕窩橫紋的中點。
功能:
中醫上有個說法是「腰背委中求」,所以是治療腰背部疾病的重要穴位。常按對緩解脖子酸痛、腰部疼痛或疲勞、膝蓋疼有很好的效果。
足三里
位置:
小腿外側,將大拇指卡在膝蓋處,中指自然往下,中指的指尖就是足三里。
功能:
它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經常按壓或艾灸,可以調和腸胃、強身健體、益壽延年。民間有「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的諺語。
理上:胃處在肚腹的上部,胃脹、胃脘疼痛的時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時候要同時往上方使勁;
理中:腹部正中出現不適,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內按就行了;
理下: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時往下方使勁,這叫「理下」。
三陰交
位置:
小腿內側,腳踝突出的骨頭往上大約三指寬的位置。
功能:
女性想要美容,不妨按摩一下身上的美容穴——三陰交,就可以起到保護女性的子宮,減緩皺紋發生的效果。
湧泉穴
位置:
用力彎曲腳趾時,足底前部出現的凹陷處。
功能:
常按摩足心能夠調節腎經,補益腎氣,起到強腎固腰的作用,還能促進足部血脈通暢,改善局部營養,通暢全身氣血,從而解除肢體疲勞,達到抗防老、助長壽的目的。
太沖穴
位置:
位於足背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
功能:
太沖穴有個俗名,叫「出氣包」,顧名思義,生氣的時候,就拿它出出氣,按、壓、揉,從而達到疏肝解郁,暢通氣血的目的,避免生氣傷了身。
本文由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綜合整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