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赴安西》:「上馬帶吳鉤,翩翩度隴頭。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萬里鄉為夢,三邊月作愁。早須清黠虜,無事莫經秋。」
有些人的一生,從來不只屬於自己。他自這世間走一遭,不為人間繁華,不為功名利祿,而是燃起自己那一束花火,照亮整個國家。為國家,他們甘願奉獻這一生,這是他們給自己的使命。使命必達,是他們的信仰。所以不管身在何處,他們的眼睛望向的都是遠方的路,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他們的腳步。即使他捐了半個故宮,價值超100億,晚年想住單間,卻被告知級別不夠的人,也不曾有過半分後悔。
1898年,張伯駒出生於一個官宦世家,家底殷實,對於喜歡的東西可以一擲千金,從未在錢財方面發過愁。這也為他之後成為著名收藏家打下了基礎。年輕的闊公子,沒有過多思考過自己的人生。直到而立之年,本就喜愛繪畫與書法的張伯駒,開始醉心於名貴字畫的搜集。從風格迥異的詩作名篇,到獨樹一幟的山水畫,張伯駒的收藏越來越多。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張伯駒也不只是揮霍家產滿足私心,他有更長遠的打算。「黃金易得,國寶無二。我買它們,不是賣錢,是怕它們流入外國。」被輪番洗劫過的北京城,遠不如當初的輝煌,多少國寶流於國外,遙遙無歸期。而作為國家的一分子,張伯駒認為自己有責任去貢獻力量,哪怕是散盡家財。
對於自己的選擇,張伯駒未曾動搖過,即便是面對生命的威脅,也一直堅定不移。這樣一個富有善心,為國擔憂的公子,在那個動亂的年代,更是難得。隨著聲名的傳播,給張伯駒帶來了更為廣闊的人脈,也讓他收集藏品有了更多路徑。
然而福兮禍所伏,隱在黑夜裡的日本人也鎖定了目標。他們盯上的不只是張伯駒的錢財,還有他身後的那些珍貴字畫。他們捏造莫須有的罪名將張伯駒逮捕,當張伯駒的夫人來領人時,獅子大開口,張口就要200根金條。幾乎把家底全部壓在藏品上的張伯駒,真要拿出贖金的話,就得變賣掉部分藏品,而這時日本人就可以趁機收購,到時錢與字畫都落入日本人手中,可謂是一舉兩得。
但生命還被捏在日本人手裡的張伯駒,沒有過多猶疑就做好了決定,他在家書里千叮嚀萬囑咐,決不能動任何一件藏品,不能任其流落在外,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熟知丈夫秉性的妻子潘素,收到書信後,也是毅然決然的頂住了壓力,寧願求人欠債,也絕不鬆口。
終於,在求遍親朋好友,和日本人周旋了8個月後,潘素才勉強湊到了40萬,從綁匪手中救回了丈夫。這8個月的時間裡,不只是張伯駒和潘素,還有他們的親戚朋友,都在共同努力,絕不向日本人妥協,保全了珍貴的文物,也捍衛了中國人的尊嚴!
1949年,新中國成立,張伯駒認為這個穩定和平的國家已經可以保護這一些文物,於是張伯駒把自己收藏的全部文物共計1000餘件,悉數貢獻給了故宮博物館,以供中華民族的後人去真切感受歷史留下的痕跡,感受古人的智慧。這一些文物,甚至包含了被稱作「天下第一」的國寶——《平復帖》和《游春圖》。而他捐贈的藏品價值遠超100億。所以,也有人稱他為「捐了半個故宮的人」!
然而這個捐了半個故宮的人,晚年卻只住在一個狹窄的小屋裡。就連生病都只能住在最普通的病房。擁擠的病房,艱苦的條件,完全不利於養病,家人也想過為他換一間單人病房,享受更好的治療條件。
於是與醫院進行溝通,不想因為沒有錢,加上是平民,因此醫院以其級別不夠為理由拒絕了張伯駒家人的請求。其實,張伯駒並不是沒有選擇的,本來在捐贈藏品後,國家獎勵了他20萬獎金,卻被張伯駒謝絕了。他用行為告訴大家,他的捐贈並無任何涉及名利的目的,只是出於中國人的責任感而已。
結語:
就是這樣一個濁世翩翩佳公子,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裡,一人扛起了保護國寶的重擔。整個過程,他散盡家財,險些喪命,從一個家底雄厚的闊公子到一個蝸居一隅的普通百姓,張伯駒沒有半句怨言。給自己安排的使命,他從始至終堅持著達成了!這條路,他走得艱險萬分,卻毅然決然,每一步都堅定不移。
參考資料:
《送人赴安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c7449a56c010ba3354b593325ad1e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