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廈門明代古民居建築:客家人的鄉情記憶

2022-06-13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探訪廈門明代古民居建築:客家人的鄉情記憶

鼎美村位於海滄區東孚街道,雖然全村人都操著一口地道閩南話,其實是一個古老的客家村落,定居鼎美已有700多年歷史。也正因為全村人都說閩南話,這個古村落的客家屬性幾乎不為外界所知。通過對鼎美宗祠文化的挖掘,這個客家古村落的神秘面紗才得以被揭開。

「鼎美」典故

相傳,元朝中葉,永定下洋胡氏念八郎率二子南行到鼎美肇基,起初先在南坂湖落腳,以打鐵為生,但生計一直不如意。於是,他便燒香祭拜,請土地公幫忙指點前程。當晚,土地公就託夢給他,讓他改行養水鴨母,人隨鴨走,要是發現自家的水鴨母一夜生兩個蛋,那個地方便是他的發祥地。

有一天,念八郎趕鴨到了馬鑾灣附近的海邊,突然雷雨交加,他便將鴨趕到「鍋尾」的一座破棚屋避雨。第二天,奇蹟發生了,每隻水鴨母都生了兩個蛋。念八郎想起夢中土地公的囑咐,就在鍋尾定居下來。由於「鍋」在閩南話中叫做「鼎」,尾與美諧音,解放後,鍋尾村更名為鼎美村。

鼎美建築

鼎美村裡至今還保存著十多幢明代古民居建築,這些建築既有客家風格又融入了閩南特點的建築形式,其中胡氏家廟規模最大。胡氏家廟稱敦睦堂,燈號為安定,建於明朝中葉,面積1000多平方米,三落一護屋,門前保留著6座功名旗杆硤。

在封建科舉時代,凡家人或族人考中了功名,必在宗祠門口豎立大旗,青史留名,光宗耀祖,由此可以推斷出胡氏家族曾經的榮耀。此外,門外的石獅、門框上的花紋、屋內許多明清時代官銜匾額,無不顯示著胡氏興旺輝煌的歷史履痕。其中一個寫著「忠勇」二字的欽賜牌匾還與一段抗倭事跡有關。

鼎美村在耕讀文化中不僅湧現出了許多有科舉成就的先賢;歷史上還根據面向海洋的方便,闖蕩海上絲綢之路。餘慶堂「五代同堂」,情連海內外是古代和諧家庭的典型代表;篤敘堂則是海洋文化的見證。篤敘堂上有「番仔」扛梁的雕塑,十分罕見;而餘慶堂則出現了西洋鐘錶的圖案令人稱奇。

牌匾故事多

明嘉靖戊午年間,倭寇入侵東南沿海。胡氏先人胡文峰平素仗義疏財,在村中有很高的威信,為保家安民,他散盡家財,組織村民鄉勇抵抗,屢次擊退倭寇入侵,但終因實力懸殊被俘。胡文峰寧死不屈,最後被殘忍殺害。

事後,朝廷派監察御史樊獻科賜「忠勇」牌匾,追贈州同知,給其子冠帶,祀忠義祠。胡文峰死後葬於鼎美的西山頭上,墓碑上建有一個石頭亭子,人稱為「太子亭」。

似水流年,幾百年過去了,但村民們口口相傳的一個個傳說故事,以及村內一處處飽經風霜的明代古墓和明代建築,無不殘留著客家人的鄉情記憶,訴說著一段客家人的歷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c453455ec706e0977f6a0d4e08ed6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