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過完中秋國慶小長假,明顯感到降溫了。
翻看一番日曆,不知不覺間,原來這個周末就是寒露節了。
從白露,到秋分,再到寒露。
這大半個月的時間,能明顯感覺到秋意在逐漸加深。
和白露比,寒露多了一個「寒」字。
也難怪近期的福州,一派「冷清秋」模樣。
寒潮南下,氣溫突降。
秋天已往深處去,涼意深了一層。
天邊淡雲瀰漫,迎風吹來的空氣里,混著不知名的淡淡草木香。
假期剛結束,就立馬迎來降溫。
很多緩過神的老茶友,近期都在開箱,清點一番自己的老茶庫存。
原因無他,天氣一涼,就到了老白茶的暢銷季。
甘香縈繞,茶味甘醇,溫和怡人的老白茶,是秋冬季喝茶的良選。
進入深秋後,白茶的應季喝法有很多。
除了常規的蓋碗沖泡外,近期在網上經常能看到各式煮茶、蒸茶、燜茶的視頻。
話說,秋冬季喝白茶,哪種方式才會更好?
《2》
一、白瓷蓋碗沖泡。
推薦指數:,泡茶最優選。
不論何時何地,蓋碗逐道沖泡,都是最經典的常規選項。
因為,蓋碗泡白茶好處多多。
沖泡百搭,不挑茶。
不論新茶、陳茶、老茶,也不管是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亦或者散茶與餅茶,統統都能放進蓋碗里沖泡。
110毫升標準容量白瓷蓋碗,放入5克白茶,黃金茶水比例搭配,沖泡出來的茶湯滋味堪稱「絕代風華」。
沖入沸水後,前5-6沖儘量快出湯。
隨後幾沖,根據具體茶味濃淡表現,適當延長浸泡時間,確保泡到尾水之後,茶湯照樣有滋有味。
將泡好的茶湯,分入小茶杯內細細品嘗。
泡一衝茶,細品一衝。
逐道細細品嘗過後,更完整認識與了解一款好茶的滋味層次、湯感厚度、韻味表現、回甘持久度、茶湯落水是否豐富等。
諸如此類的品鑑信息,盡收眼底。
此外,白瓷蓋碗材質緊密,表面還帶有緊結細膩的釉面,不會吸附茶香,干擾茶味。
瀝干茶湯後,順勢揭蓋趁熱聞,蓋香格外清晰悠揚。
蓋碗的蓋,呈現穹頂狀,能攔截不少上揚的香氛。
揭蓋聞香剎那,老白茶的藥香、陳香、粽葉香等香型,直撲鼻端,深邃悠長,聞著讓人十分舒服愜意。
和紫砂壺比,白瓷蓋碗更實用百搭,不必擔心「一茶一壺」的繁瑣搭配。
往家裡備一套白瓷蓋碗後,不管是什麼茶,都可以泡。
和蒸茶、煮茶比,蓋碗沖泡的前提準備更簡單。
至少,不必動用加熱爐。
只要將水燒沸,將洗乾淨的茶器溫杯後,就能正式開始沖泡。
比起「一鍋直接煮開」,蓋碗沖泡更具儀式感。
正式泡茶待客場合,用蓋碗細緻地泡出幾泡好茶,更能體現待客誠意。
《3》
二、煮茶法。
推薦指數:。
和蓋碗沖泡相比,煮茶的最大遺憾之處是不利於細膩茶味呈現。
用打比方來看。
精緻搭配茶水比例,泡茶用水,出湯時間的功夫茶,逐次沖泡出湯後再認真細品,好比是吃小鍋小灶做出來的飯菜。
從第一衝,喝到最後一衝,同樣一泡老白茶,能呈現不同的精彩滋味。
而大壺煮茶,有些類似大鍋飯。
煮開滿滿一大壺後,能喝上好一會兒。
但往往煮了一壺、兩壺後,隨著內在茶味物質消耗殆盡,再煮下去就徹底沒了味道。
所以,喝煮出來的白茶,茶味表現相對一致,層次感並沒有那麼豐富。
但秋冬季喝白茶,煮茶擁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畢竟,煮茶喝,能解放泡茶人的雙手。
等到冬天后,在天寒地凍的日子裡,如果不想再伸出手泡茶,煮茶無疑是懶人喝茶的最佳選擇。
並且,煮好一壺茶後,還可以放在電陶爐上保溫。
實時保溫,不怕「人走茶涼」。
這種隨時都能喝到熱茶的做法,是秋冬季飲茶的剛需。
天氣越冷,熱飲熱茶越是暖人心。
一杯熱乎乎的甘醇茶湯下去,暖身又暖心。
遇上多人在場喝茶的場合,如果只有自己一人負責招待。
既然作陪接話,顧著和客人們交談。
又要忙著燒水、溫杯、沖泡、出湯、分茶。
面對在場超過5、6人的熱鬧場合,比起安靜細品,煮一壺熱茶招待更方便實用。
不然,逐道沖泡之間,會讓自己手忙腳亂,茶水還供應不及時,不如大壺煮茶或者泡茶來得實用。
從意境上看,煮茶頗為古香古色。
待在小房間內,煮上一壺茶,茶香盈然,滿室生香。
或圍爐夜話,或閒話家常。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4》
三、蒸茶法。
推薦指數:。
在很多茶友眼中,煮茶和蒸茶沒有差別,是一回事。
但認真細分起來,兩者擁有明顯不同。
蒸與煮,是兩種不同的烹飪技法。
好比蒸土豆與煮土豆,怎能混為一談?
煮茶與蒸茶的最大區別,在於加熱期間,茶與水是否發生接觸。
煮茶喝,茶葉直接放在水裡加熱,滋味浸出速度更快。
由於市面上的煮茶工具,五花八門,形狀不一。
有時是大壺直接煮開,中間沒有帶隔渣濾筒。
有時是帶有過濾筒,將茶葉放入其中煮開,但順著孔洞縫隙,茶葉也能接觸到熱水,茶味釋放速度同樣很踴躍。
伴隨著不斷加熱的進程,如果是連茶帶湯一起加熱,等到一起煮沸後,過不了一、兩分鐘就能煮好一大壺茶。
而蒸茶喝,需要藉助特殊裝置。
茶友們仔細觀察下蒸茶壺,它的內膽構造有些類似「漏斗」。
上方是茶葉承載平台;中間是熱蒸汽的通道;底部連接熱水。
和煮茶比,蒸茶耗時更長。
需要將壺內的水先燒沸,等到劇烈滾沸,大量冒出熱蒸汽後。
裹挾著大量水分子的熱蒸汽,緩緩滲透上方的干茶,再冷凝下落。
循環往復期間,直到將大量茶味物質從干茶內帶出,才能蒸出一壺有滋味的茶。
從簡單省事角度看,為了方便實用,選煮茶更好。
但如果有閒情雅致,也為了避免將茶味煮濃,蒸茶相對也有可取之處。
《5》
四、燜茶法。
推薦指數:,大部分時間不做推薦。
現在的茶圈,燜茶與悶茶早已混用。
當然,也有的茶客會稍做區分。
蓋碗沖泡、紫砂壺泡茶時,多悶一會再倒出茶湯的操作,稱「悶泡」。
而用燜茶壺、保溫壺、保溫杯等保溫工具泡茶時,一概用「燜茶」區分。
本篇定義的燜茶,特指後者。
這些年在不少直播間的帶動下,用燜茶壺泡老白茶的做法很火。
甚至,將早年間流行過一陣子的懶人版燜燒粥,換了套說辭,放在茶葉上繼續用。
稱燜茶壺是秋冬季喝茶神器,不用電、不用火,也能煮出一大壺茶。
但大家要界定清楚,燜茶與煮茶有本質區別。
前者只是保溫,而後者有外來加熱來源。
用電陶爐、炭爐持續加熱煮沸後,便倒出飲用,現喝現煮,不需悶上好幾個鍾。
另外,現在不少外觀時尚的燜茶壺,論本質,它們和過去的老式暖水瓶沒有差別。
換湯不換藥,除了外形稍顯精緻外,泡茶本質沒有改變。
從日常喝茶建議看,居家生活,但凡手邊有條件,都不建議用燜茶壺泡茶。
與此同理,保溫杯、保溫壺也是一樣。
除非是到了戶外,去爬山、去郊遊、去散步時,手邊沒有泡茶條件,又想隨時喝上熱茶時,將就著用保溫杯泡茶。
不然平時在家喝茶,有條件的話用蓋碗、茶壺沖泡,或者直接現煮一大壺新鮮熱茶比起用保溫壺悶上半天來得好。
畢竟,在高溫密閉的極端環境,容易將茶湯悶苦、悶濃就算了。
如果按部分直播間的推薦做法,燜一壺喝一整天,從早喝到晚,並不是健康喝茶之選。
當一壺茶放了超過5、6個小時後,哪怕茶湯溫度依舊還是熱的。
但茶味早已不新鮮,多飲無益。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