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就在黃河水底,村民都能摸的到,為何過了幾十年才打撈上岸?

2022-08-31     小女子大人物

原標題:國寶就在黃河水底,村民都能摸的到,為何過了幾十年才打撈上岸?

歷時一年,唐代「重寶」終於重見天日,專家:橋樑史的無價之寶

1988年發生了天災,黃河水位急速下降,卻導致了四尊鐵牛重回人間。原來作為古代黃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便在黃河東岸,而在歷史典籍上記載,浦津橋和開元鐵牛也在此處。

然而滄海桑田,地轉星移,黃河東移,鐵牛沒入水中,不僅消失在了人間,也消失在了歷史當中。在當地老人們的回憶當中,每當枯水季節之時,有好游者下水,還能摸到鐵牛的牛角,但是因為鐵牛噸位實在太重,也是因此保存了下來。然而,在枯水季節,行船卻得小心這些牛角,那麼,這些鐵牛到底是何方神聖呢?

在經過修復之後,鐵牛也恢復了漆黑如墨的外表,看起來極具質感,雖然是死物,卻也是有著大名,便是開元鐵牛,也可以稱其為唐代鐵牛。

據史冊記載,這些鐵牛在開元十三年間鑄成,其作用是為了穩固蒲津渡橋,維繫交通。然而,隨著朝代的變遷,終於浦津橋還是倒塌了,而鐵牛也被泥沙淹沒,作為盛唐時期開元盛世的精美工藝品,便也消失在了人間。

開元鐵牛作為蒲津渡遺址當中最為耀眼的一個工藝品,因其厚重的打磨技術使得開元鐵牛保存極為完整,到今天也具備觀賞價值,而在四尊鐵牛的旁邊,也各有一鐵人,就好像在趕牛一般,兩牛一組前後排列。

細看鐵牛的整體構造,每一尊鐵牛高都可達到1.9米,比一般人都要高吧,長約三米,寬約1.3米,橫軸直徑有0.4米,長達2.3米,總體來說,鐵牛算是一個龐然大物了,

據有關方面測算,每一尊鐵牛的體重都約40噸,也不知當時是如何將這鐵牛固定在橋頭的,而且四尊鐵牛與鐵人形態也是不相同的,但是大小基本一致,就像當時的秦兵馬俑一樣,表情豐富。再來看鐵牛的造型,非常生動,粗壯的前腿仿佛向外踢蹬,而後腿蹲伏,抬著牛角,昂首挺胸,看起來非常強壯。

不要以為鐵牛僅僅起到裝飾作用,在古代,鐵牛的作用可不小呢。易經中有言,牛象徵著土,土是克制水的,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因此鑄造鐵牛將其安置在河岸,也是旨在抑制肆意泛濫的黃河水。

畢竟在古代,黃河一決堤,那就是一瀉千里,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在加強提防的同時,也要有心靈上的安慰,畢竟在古代講究陰陽相對,天理至上。

當然在鑄造蒲津橋的時候也鑄造了四個鐵人,還有七星鐵柱,七星鐵柱仿北斗七星布局,再加上鐵牛象徵著土,故而兩者相合,囊括宇宙。但事實上七星鐵柱在現實生活中也是有意義的,那便是方便行船鎖船。

而那四個鐵人也是有此作用,作為具備功能和欣賞性的藝術珍品,是技術和藝術的合二為一,也代表了我們國家對世界橋樑冶金還有雕塑事業的貢獻,可以說,這四尊鐵牛鐵人以及蒲津橋是我們國家橋樑史上的無價之寶。

最為奇妙的一點是,這四個鐵人代表著四個不同的民族,像前文說到的這四尊體型龐大的鐵牛,都是用來拴鐵鎖的,然而這鐵索與船相連,而船便是黃河上最早的浮橋,連通著山西,陝西和河南。

是最早的古代勞動人民相連的方式,如今這四尊鐵牛已經再也不可能回到以前的工作崗位上了,但是其所代表的精神卻是傳了下來。黃河鐵牛也是見證了唐代國力的強盛和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最後,再多的歷史硝煙終究敵不過時間的刷洗,古樸厚重的黃河鐵牛如今靜靜地臥在山西,迎接著世人的眼光,傳遞著厚重的文明與智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b9581c663c2747551a07e3d6d04fd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