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6日中午,怒江州六庫鎮雙咪地村辣子咪過溜點,一長串掛著外地牌照的車子排成了長隊。遊客們興致勃勃登上石砌的溜索台,綁上溜帶、掛上溜邦,在村民褚四華和其他帶溜村民的幫助下,飛越激流洶湧的怒江,在驚叫聲中體驗飛渡怒江的驚險刺激。來自天南地北的遊客們可能不知道的是,溜索比船快:過一根300米的溜索,只需要短短的18秒,人在溜索上的平均時速是60多公里。此外,溜索在怒江已基本「告退」,僅保留著6對用於旅遊體驗。這些最後的溜索,成為見證怒江大峽谷交通變遷的「活化石」。
在中國版圖上,很少有河流是用人的情緒來命名的,西南邊陲的怒江是個例外。怒江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咆哮著在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之間劈開一條深深的峽谷,湍急的江水每年平均以1.6倍於黃河的水量,仿佛一條被激怒的金色大蟒,自北向南奔騰而去,撞擊出一條山高、谷深、水美的大峽谷。峽谷兩岸的山嶺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原始森林間常有猛獸出沒,一年四季氣候惡劣,人跡罕至,舟車不通。大自然的造化無意間把峽谷內許多民族的兄弟姐妹阻隔在天塹兩邊,正所謂「岩羊無路走,猴孫也發愁」。而怒江江水的湍急以至於舟船根本無法行駛。
大峽谷中的傈僳族、怒族、獨龍族和漢族居民在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地理條件下,創造出獨特的交通方式——溜索。在非常漫長的一段時間裡,溜索成為兩岸人民溝通交流以及通往外部世界非常便捷的也是唯一的交通工具。1980年時,怒江沿岸還有61對跨江溜索,每年都會發生人、畜墜落江水的悲慘事故。
溜索有竹索、藤索、鋼絲索之分。竹、藤索是用10多片竹篾、藤篾精心編扭成手腕粗細的大索,十分結實,兩端各自固定在粗壯的樹幹上或突兀的岩石上,即成溜索。藤蔑做的溜索很容易磨損,所以短則二三個月,長不超過一年時就得更換一次。溜索又分平溜、陡溜兩種。平溜的溜索兩頭一樣高,平行於江面,來往都可過,但溜到江心後必須像猿人一樣攀到對岸,比較費力但可以鍛鍊身體。陡溜的傾斜度較大,一頭高,另一頭低,可以藉助慣性自動滑向對岸,身體可以盡情地擺出各種得意的造型,宛如「水上漂」輕功一般的令人羨慕,而且比較節省力氣。當地人民的智慧由此可見一斑。過去,男女老少都能夠在江面上自如地溜來飛去了,甚至帶著家禽、牲畜都可以溜索過江,令人嘆為觀止。
對於怒江第一根溜索的來歷有三種猜測:一是「牽手說」:兩岸人各執一繩,繩頭有鉤狀物。二是「漂流說」:在上游的江水轉彎處,將繩索飄於水面上,靠江水的流動使繩索伸展開來,使另一端直達對岸。這需要對繩索的長度、江水的流速流向以及彎道的選擇等做出準確的計算和測定。三是「弩射說」:於岸邊造一大型弩弓,將繩子用弩箭射到對岸去。據說上弦拉弓都得用牛的力量,想像不出那弩弓該有多大。
溜索上發生的最大奇蹟是在抗日戰爭時期,1942年,抗日遠征軍第5軍直屬部隊之一部及第96師和炮工兵各一部,從緬北戰場撤退至高黎貢山下,被洶湧澎湃的怒江阻攔。當地的傈僳族和怒族人民迅速組織起來,連夜趕編篾溜,成功地在怒江上架設了10餘根溜索,為爭取時間,特別編了大竹筐,每次能坐三四人,讓6000多名官兵順利地跨過了怒江天險,也創造了「一根篾溜渡過千軍萬馬」的歷史奇蹟。
怒江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會說話就能唱歌,會走路就會溜索。不會溜索的男人,就不算真正的男人。」溜索無疑是勇敢者的遊戲,當面對咆哮激盪的江水,望著如在雲間的溜索,再想到安全措施並不十分完備時,外來的人免不了在心底打怵。但看到當地人無分婦孺長幼,在在溜索上來去自如,表情輕悅身姿曼妙時,像是舞者在彩虹上盡情揮灑時,我頓時生出艷羨,生出一股躍躍欲試的衝動。一位年輕的傈僳族男子幫我系好繩索,在腰間打了一個結,我看那個結並不怎樣牢靠,仿佛隨時可以脫開的樣子,心有些慌。隨著小伙子一聲,「過江嘍」的號子,我失重的身子像脫韁之馬沖入浪濤滾滾的怒江,渾濁的黃色迎面席捲來,猛烈地撞擊著我奔馬般跳動的心臟。
大概看我有些緊張,年輕的傈僳族男子說:「不怕,看著我就不怕了。」我於是抬眼看他,江風吹起了他的頭髮,英俊剛毅的臉龐。他對我微笑,是那種從容純凈、讓人心安的的笑容。我的心一下了踏實下來。於是睜開眼,只見兩岸青山一江碧水飛快地掠過。親身體驗了一番陡溜,心裡卻不禁感慨,這溜索當作一種休閒偶爾玩還可以,過去一直把溜索當作交通工具的怒江邊兒的人們,他們太苦了,雖然以往的蔑索已變成了鋼纜,溜板也被滑輪所取代,溜索越來越安全,但是在萬丈深壑之間,滔滔江水之上過溜還是令人揪心,特別是看著孩子們過溜時,短短的幾秒鐘時間卻懸著多少人的心……當地一位叼著煙斗的老人說:怒江邊的人,還在吃奶,就被大人縛在懷裡,沿著鋼索來回了。
今天,溜索已經成為中國交通史上的絕唱。國家對怒江溜索實施「溜索改橋」項目:溜索作為一種旅遊、健康資源,文化遺產及「活態的歷史」被加以保護,目前僅保留6對溜索作為世上獨一無二的旅遊項目,當地村民有時也會用溜索過江。如今,辣子咪溜索是作為景點被保留下來。褚四華和村民們一起,帶著遊客過溜索跨怒江,體驗這最後的溜索,感受怒江的驚濤巨浪,換個角度觀看兩岸迤邐風光,體驗悠閒生活之外的驚險刺激,也感悟生活的巨大變遷。(攝影:天涯北緯、如一攝影坊)
【作者】王成,中國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總策劃總領隊,中國探險家俱樂部人文領域特別顧問。媒體撰稿人,樂途旅遊網超級靈感旅行家。工農商學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詩和遠方。惟願我們在行走中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本文所有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署名,未經許可請勿用於商業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請與作者聯繫。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我的56個兄弟姐妹,版權歸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b2dIG8BMH2_cNUgu57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