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給樓市鬆綁的城市之多,數都數不過來。
越到後面,鬆綁的手段就越高超。
就連一直是樓市調控排頭兵的長沙也按捺不住,終於出台了鬆綁政策。長沙的鬆綁政策真的非常有意思,站長剛看到的時候,都呆了:
長沙已有房屋供租賃住房後,將不納入家庭住房套數計算。
換句話說,甭管你在長沙有幾套房,只要你把房子租出去了,那你再買房的時候,就還能按首套房計算。
這條措施一出,其他鬆綁政策瞬間就顯得遜色了。
長沙,這是有高人坐鎮啊!
01 發展,土地財政高依賴
我國絕大多數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都繞不開一件事——
賣地。
很多城市的財政收入,靠的都是賣地。尤其是中小城市,在招商引資上沒有任何優勢,人口被虹吸,除了賣地,當地ZF很難找到別的融資手段。
不要覺得窮地方才賣地,很多大城市也依賴賣地。
你知道2021年的「賣地第一城」是誰嗎——杭州。杭州在2021年的土地出讓金達到3132億元,是當之無愧的賣地之王。
從2016年以來,杭州每年都是全國土地收入最多的城市,這項紀錄已經持續了5年。
甚至有人感慨過,杭州的經濟發展,全靠賣地收入。這樣的杭州,自然也保持著對土地財政的高度依賴。2021年,杭州的土地財政依賴度超過140%。
其他城市不是不想賣,只是賣地比不上杭州罷了。在全國這些城市中,真正做到低土地財政依賴度的,只有3個——
北京、上海、深圳。
可以說,在中國,絕大多數城市都繞不過土地財政這個坎兒。所以,在市場出現波動時,很多城市都會下意識地想要救市。
正因如此,土地財政也被很多人認為是推動房價上漲的「罪魁禍首」。
高層想過取代土地財政的法子嗎?那肯定是想過的,伴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房地產市場逐漸從增量轉為存量,老百姓不可能一輩子都在買房子,ZF也不可能永遠在賣地。
房地產稅勉強能算是一個應對之策,但是時機不太好,本來都準備試點了,結果遇上了2021年的樓市大寒潮。
2021年樓市的情況,咱們都知道,房企爆雷,樓市陷入寒冬,房價下跌,民營房企融不到資,老百姓被形勢嚇得不敢買房,房企的資金狀況進一步惡化。有些房企原本財務還過得去,被這麼一折騰,也過不下去了。
房企過不下去了,地方的賣地收入自然跟著大幅減少。
在這樣的態勢下,房地產稅不出意外地被「延緩」了。財政部有關負責人的說法是,「今年內不具備擴大房地產稅改革試點城市的條件」。
房地產稅被推遲的背後,藏著一個非常骨感的現實,那就是現階段的房地產稅還很難取代土地財政的存在。
於是乎,浩浩蕩蕩的樓市鬆綁浪潮開始了。
02 樓市,花式鬆綁為賣房
在這一波樓市鬆綁浪潮中,二線城市是主力軍。
很多二線城市都放下了面子,選擇了票子,發布的鬆綁政策是一茬接一茬,從早期鄭州的重啟貨幣化棚改政策,到現在長沙的房屋出租不計入套數,策略不斷上台階。
現在鬆綁的城市,背後大多有高人坐鎮,講的就是一個喧賓奪主。
鬆綁政策花樣頻出的根本原因,是樓市缺乏活力,用常規手段已經沒辦法刺激到死氣沉沉的樓市了,所以必須不走尋常路。
在之前的文章(《房子,終究要賣給有房子的人》)中,站長討論過這個話題,現在的樓市鬆綁政策,是準備把房子賣給那些有房的人,窮人已經不配參與到這場遊戲里了。
一般來說,在一個地方持有多套房產的人,完全算是財務自由了——他們有錢,並且享受到了房產升值帶來的好處,因此,他們通常都是房地產市場的忠實擁躉。
這些人以前被老百姓叫做炒房客,但現在,他們已然成為樓市的「希望」。
但炒房客不是傻子,正所謂買漲不買跌,在樓市下行之際,誰也不能保證自己能夠順利「抄底」樓市,而不是買在半山腰。
所以這段時間是政策和市場在拉扯,政策想要把市場拉起來,但是市場不買帳。
大部分人都不敢買房了,今年前4個月百強房企的銷量跟去年同期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僵持之下,房企扛不住了,爆雷節奏無法止歇。
就在泰禾老闆黃其森進去之後,多個建行系高管被查,短短1個月已經落馬4個。
在外邊的老闆也不好過,且不說恆大許家印在那裡嚷嚷著「沒有銷量就不能還債」,就連大名鼎鼎的「白衣騎士」孫宏斌,也沒錢了。
5月10日,融創發布公告,稱孫宏斌為一筆40億元的債券提供連帶擔保——孫老闆把自己都搭進去了。
5月12日,融創官宣4筆美元債出現利息違約,向債權人致歉。
率先爆雷的泰禾、恆大,現在還在跟業主扯皮,融創一旦一起淪陷,那絕不是兒戲——開發商一倒下,剩下的必然是一地爛尾樓了,還有數不清的爛帳。
現在的樓市鬆綁政策,光講怎麼鬆綁、怎麼吸引人來買,怎麼就不想想,爛尾樓的問題該怎麼解決呢?
就拿鬆綁的城市長沙來說,爛尾樓的數量在全國都是名列前茅的。除了長沙以外,鄭州、重慶、昆明等城市也是爛尾樓的高發地。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而在買房這件事上,最倒霉的莫過於買到爛尾樓——房沒了,房貸還得接著還。
03 結語
你發現了嗎?現在的樓市已經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中。
樓市繁榮的周期越來越短,很多城市出現去化緩慢的問題。房子越修越多,為了去庫存,很多城市開始救市,就這樣無休止地循環。
在這個過程中,房價不斷上漲,居民收入普遍跟不上房價上揚,最終年輕人的結婚率、生育率受到影響,如今出生率下降帶來的影響已經逐步顯現出來。
儘管很多人覺得自家房子還不夠大、不夠多,但我國的人均住房率其實是很高的,一個城市小孩出生下來,父母有一套房,爺爺奶奶有一套房,外公外婆有一套房,算下來就是3套房。
現在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4.72%,增速不斷放緩。像過去那樣大面積的人口流動,以後怕是很難再出現了,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大多數城市的人口流入量都會減少。
在這樣的情況下,樓市,還能被政策拉動嗎?
又或者說,政策,還能救樓市多少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