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香港富豪李嘉誠有點兒忙啊!
他前腳還在越南大刀闊斧搞投資,跟越南最大的房地產商萬盛發集團合作,承諾要在短期內為越南注入一大筆資金(《李嘉誠來了,這裡的房價顫抖吧!》);後腳就又出現在廣州的土拍市場上,跟各家房企爭搶白雲新城一塊地。
李嘉誠回來拿地了!
這事瞬間被看做一個重大信號,震撼了國人的神經。
要知道,李嘉誠上次出現在內地土拍市場,還是在2012年12月的武漢。
這位老朋友都10年沒來了,突然又登門現身土拍市場,到底想幹嘛?
01 李嘉誠轉戰亞洲市場?
在國內房價低廉時,李嘉誠帶著大筆資金來了。而在內地房價高企之際,他又開始了資產大騰挪。
從2013年開始,李嘉誠陸續出售了廣州西城都薈廣場、上海東方匯金中心、南京國際金融中心大廈、北京盈科中心、上海盛邦國際大廈、上海陸家嘴世紀匯等多個項目,從2013年到2017年,他累計從國內拋售套現超過千億。
拋售內地資產後,李超人瞄上了英國,將套現來的錢都用在了收購英國資產上。
李嘉誠在英國的布局,真算得上鋪天蓋地——李嘉誠家族接連收購了英國的自來水公司、電信公司、酒店,他掌握了英國約30%的電力市場、7%的自來水供應,以及1/4的天然氣供應。另外,李嘉誠還是英國最大電信運營商的大股東,他還收購了英國最大的連鎖酒吧。
這樣的大手筆自然是備受矚目,以致於外界一度戲稱,李嘉誠買下了半個英國。
就在大家以為李嘉誠準備「終老」英國的時候,萬萬沒想到,這位不服老的李超人又做了一個驚人的舉動——
套現英國資產,轉戰亞洲市場。
從2021年開始,李嘉誠就開始拋售海外資產。他先把倫敦大樓賣給了韓國企業,套現了105億。隨後,又把旗下兩家航空公司以及125架飛機打包給了美國凱雷集團,套現332億元。
此外,他還把自己在英國持有的1.6萬個移動基站擺上了桌,準備把它們打包賣給一家西班牙的通訊公司,直接嚇得英國當局以「反壟斷」為由對他進行了調查。
饒是如此,也沒攔住李超人想要套現走人的念頭。今年3月,有媒體傳出李嘉誠家族正在出售旗下資產UK Power Networks(英國電網,是英國最大的配電公司),其估值高達150億英鎊。
UK Power Networks算是李嘉誠手裡的一隻現金奶牛,僅在2020年和2021年,李嘉誠家族就從英國電網分紅分到了2.37億英鎊。
就在外界對此議論紛紛時,李嘉誠轉手就把位於英國倫敦金融城核心地段的瑞銀集團倫敦總部大樓賣了,套走了7.29億英鎊。
這下大家算是看出來了,李超人是真想從英國「跑」了。
商人逐利,李嘉誠這個人一向是跟著利益走,利益在哪兒,他就在哪兒。他對此也是毫不避忌,曾坦言:「我只是一個純粹的商人,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來衡量我,不賺錢的商人不是好商人。」
從英國撤退之後,李嘉誠乾了兩件事——
一是瞄準越南市場;
二是重返內地土拍。
眼下,越南市場的事,算是成了。李嘉誠承諾要斥重金投資越南,還跟越南最大的房地產商萬盛發合作了。
但在內地土拍這件事上,李嘉誠來了,他參加了,但是……他並沒有真的拿地。
02 半隻腳踏進內地
現在網上有個爭論,李嘉誠到底有沒有重返內地市場?
就現在的情況來看,他頂多算是踏了半隻腳進來。
從廣州這次土拍情況來看,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只舉了一次牌——4月30日,和記黃埔以23.6億的價格舉牌廣州白雲新城的一塊地,當時的價位是起始價。而在接下來的限時競拍中,和記黃埔並沒有參與。
與其說李嘉誠重返內地市場,不如說他是走了個過場。
不過,和記黃埔最近倒是對外透露了,他們的確是有在內地拿地的打算,但沒有提到具體時間,估計就是對外放個信號彈。
現在就說李嘉誠重返內地,實在是為時尚早了。
站長覺得,這次土拍,李嘉誠更像是過來試試水的,探一探內地房地產市場的深淺。
大家都知道的,李超人有一個著名言論,那就是「唯地段論」,他認為地段才是房屋升值的核心,所以他總是挑一二線城市拿地。
這句話說得好聽一點兒,是李嘉誠不賺窮人的錢;說得難聽一點兒,就是李嘉誠鬼精,知道那些窮地方的升值潛力不大。
他以前進入內地市場的時候,向來是低買高賣,靠囤地囤出來的高利潤吃紅利。但是現在內地的房價已經足夠高了,李嘉誠再想要玩低買高賣那一套,難度頗大。
你看越南,最近發展勢頭蹭蹭的,他二話不說就派人去跟越南搞合作。但是在重返內地市場這方面,李嘉誠的態度就有點兒曖昧了。
所以他這次選擇試水的城市也很有意思,廣州。
拋開李嘉誠為關係親密的廣州「抬轎子」托市的可能性不提,我們單從市場角度分析——跟同等級城市相比,廣州的房價是最低的。與此同時,廣州卻是4個超一線城市中土地財政依賴度最高的,遠遠高於北上深,因此但凡樓市鬆綁,廣州總會有所動作,因為他們更需要土拍資金。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廣州的房價都有一定的上升空間。
在土拍上,他也從不戀戰,如果不能底價拿地,那就直接say goodbye。
說白了,李嘉誠應該就是看現在內地房地產市場低迷,所以跑過來「抄底」。抄到了就穩賺,抄不到就走人。
和他一個想法的人其實不少。從2021年下半年以來,有不少港資房企都開始在內地市場加大布局了——
2021年9月,香港老牌房企希慎興業以35億元收購長實上海世紀盛薈廣場;
2021年12月,瑞安房地產跟武漢城建集團成立的合資公司以總價170.31億元拿下了武漢3宗地;
2021年12月,香港置地以34.3億元競得重慶2宗地和、22.3億元競得成都1宗地;
2022年1月,嘉里建設以133.29億元拿下上海黃浦區4宗地。
至於他們能不能抄到底,就看後續的樓市給不給力了。而樓市接下來的走向,也將是近幾年消費端和政策端的最大博弈。
比起若即若離的港資,我們每一位有房或沒房的老百姓,才是真正的局內人。在時代的浪潮中,人人都被裹挾,無法置身事外。
03 結語
自2022年以來,各大城市都在爭相鬆綁,降首付,降利率,取消限購、限售一條龍,鄭州、蘭州等地甚至重啟了貨幣化棚改這個「終極武器」。
官方表態也是接連不斷,5月4日晚間,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深交所突然發聲。這一次,官方的發言非常直接——
央行:執行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及時優化房地產信貸政策,保持房地產融資平穩有序,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銀保監會:要督促銀行保險機構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落實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支持首套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靈活調整受疫情影響人群個人住房貸款還款計劃。
證監會:積極支持房地產企業債券融資,研究拓寬基礎設施REITs試點範圍,適時出台更多支持實體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就在同一天,深交所發布了《關於支持實體經濟若干措施的通知》,「支持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
高層趕在五一長假的最後一天集體發聲,這背後釋放的信號不言而喻——2022年已經過去三分之一,必須給樓市打一針強心劑了!
市場的風已經吹起來了,有些人自然也就聞著味兒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