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張高鐵今日開通,很多人準備來一趟張家口之行了。那麼你了解張家口嗎?一起來夜讀,了解一下京畿重鎮張家口的前世今生。
張家口偏居北京西北一隅,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是一座有幾分落寞的城市。對多數北京人來說,除了那條著名的京張鐵路,以及崇禮雪場、壩上草原之外,關於張家口再多的細節,比如歷史、文化等,恐怕就知者寥寥了。
事實上,張家口的興起與北京的定都史有著密切的關係。從明清開始,張家口就逐漸發展成為北京西北重要的要衝城市,扼守華北與塞外咽喉之地。
它最早以軍事防禦目的出現在華北版圖之上,之後由於與蒙古和俄國的經濟交往日漸頻繁,張家口漸漸成為了北方的經濟邊貿重鎮。
1928年張家口成為了察哈爾省的省會,日本、美國和蘇聯都在這裡設立有領事館,可見當時張家口地位之重要。
隨著2022年冬奧會越來越近,以及京張高鐵正式投入運行,了解這座北京夥伴城市的前世今生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
1948年底華北野戰軍解放張家口,進入其標誌大境門,「大好河山」四字由察哈爾省都統高維岳於1927年書寫。
1、先有宣化城後有張家口
提到今天的張家口,就必須先說說宣府。宣府即今張家口市下轄的宣化區。但在歷史上卻是先有宣化後有張家口。
在秦代時,如今的宣化屬上谷郡的管轄範圍,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將其十九子朱橞封為「谷王」,並令其就藩宣府。
朱橞到達這裡後便開始按照「王城」標準修建谷王府和宣府城池,並加固城外周邊的長城來鞏固邊防。這使得宣府的城市建設迎來了第一次飛躍。後來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谷王按照建文帝朱允炆「勤王」的部署返回首都南京守城(負責金川門的防衛),臨行前還吩咐手下人將宣府的三座城門封堵,以便於自己根據地的城市防禦,也是給自己留了條後路。而當燕軍兵臨南京城下之時,谷王卻選擇了開城投降:打開金川門歡迎燕軍入城,所以也算是朱棣的一位功臣。
而後來繼位的明成祖朱棣,也就是永樂皇帝,最終還是對於開城投降的弟弟谷王不放心,如果讓他繼續鎮守宣府這個軍事要地等於是給自己增添了一份不安定因素:畢竟谷王心眼兒太多。於是便命令谷王放棄原有封地,到湖南長沙就藩。偏巧這位谷王就不是一個省油燈。被遷到長沙之後還不知道收斂,而且還總是以靖難功臣的位置自居,甚至是濫用自己的權利為害鄉里。
最終谷王被永樂皇帝判了個「終身監禁」,而他的三個兒子中,長子和次子在得到父親遭受懲處的消息之後,都選擇了自焚而死。老三倒是給他生了孫子作為接班人,但是這時候「谷藩」已經遭到朝廷的打壓,最終撤銷藩王封號。
谷王雖然撤離了宣府,但畢竟他曾經在這裡搞過很多建設,而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宣府也成為了一座頗具規模的府城。作為大明朝防禦蒙古侵入的「九邊」重鎮之一,這座府城下轄七個路城和一個驛城。
一個驛城即大家熟知的雞鳴驛
,這裡已經成為很多北京市民周末郊遊的選擇。雞鳴驛古城至今留存,和城邊雞鳴山相映成趣,再加上城北燕山余脈的映襯,更加顯現出塞外城市的雄風。而其餘七個路城所下轄的地區,也都是如今赫赫有名之地。
非常有趣的是其中一個路城名為「永寧路城」,其下轄的一座城池為「隆慶州城」。
而這隆慶州城到了明朝的隆慶年間為了避免和皇帝的年號重複而改名為延慶州城。到了今天您也看到了,
永寧路城反倒成了北京延慶縣下轄的一個鎮。
真是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歷史的變化有時候就是這麼有趣。
那時候的張家口,只是宣府「萬全右衛」路城統轄下的一個堡城而已。所以宣化和張家口,也和永寧與延慶的關係極為類似,都是原下一級城市超越了上一級城市的發展,從而最終取而代之。
宣府的城市建築也非常雄偉。整個城池周長24里,最早建設時按照「王城」的標準設置有七座城門。「谷藩」撤銷後,改闢為三座城門。在整個城池的南北軸線上,分別建有拱極樓(即大南門昌平門上的城樓)、鎮朔樓(鼓樓)和清遠樓(鐘樓)三座雄偉的閣樓式建築。
其中清遠樓因其別致的造型而被譽為「第二黃鶴樓」。
作為一處屯兵重鎮,宣府城內也布置有各種軍事和行政衙署,另外還有大量的倉場和各種軍用設施。明初的「移民政策」也給這座城市注入了活力。靖難之役後北方人口驟減,因此永樂皇帝從內地遷徙了一批軍民到北方漢蒙邊境地帶屯住,單是遷往宣府地區就有15萬眾之多。
一些張姓的居民所屯住的宣府西北一座長城腳下的小鎮,就以居民的主要姓氏命名為「張家莊」或「張家口堡」。
隨著歷史的發展,這座邊境小村鎮漸漸崛起,甚至到最後竟然取代了宣府的地位,這就是如今的張家口市。民國時張家口一度被稱為「張垣」。
2、從軍事小鎮到繁榮省會
關於張家口的歷史,除了課本中的「京張鐵路」之外,其餘的事相信大家都知之甚少。這座城市最早只是明朝廷在長城腳下設置的一座軍事小鎮,名為「張家莊」。
到了宣德四年(1429年)指揮(官名)張文開始在這裡修築堡壘,並將其命名為「張家口堡」。
這應該是張家口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史冊記載當中。其上一級建制城市宣府戰略位置的重要性也決定了這座軍事堡壘的地位,即和其他邊防堡壘一起構築了京城西北最為重要的一道防線。永樂皇帝的「天子戍邊」政策——將京城定位在漢蒙對峙的最前線,最終孕育出了北方的這些軍事重鎮。
北方的游牧民族對中原農耕文明地區的武力襲擾一直延續到明代中葉。在嘉靖年間蒙古部落的分裂,導致了一部分勢力(俺答汗部)斷絕了經濟的補給來源。於是這一部的首領俺答汗多次上書明廷,請求雙方互通有無。最終在隆慶年間明朝廷批准了「互市」的政策,從此蒙古族、漢族在邊境的一些地區開始了交易往來。這種「互市」分為「官市」和「民市」。前者主要是蒙古族統治者通過向明廷貢獻馬匹來換取明廷賞賜的布帛、絲綢等物資,後者則主要是明朝的百姓和蒙古牧民的交易。
這種互市的存在,也為張家口從軍事重鎮華麗轉身為商業重鎮,提供了必要條件。明代萬曆年間開始,在城內就已經開始出現如文昌閣、玉皇閣等文化宗教性建築,俗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堡子城裡都已經出現了精神層面的建築,足以證明當時經濟有了長足發展。
到了清朝,由於推行「滿蒙一家」的民族融合政策,北方的長城防禦體系實際上已經失去了作用,清政府更是在張家口一帶的長城上開闢了新的「豁口」,並在此豁口基礎上建造了大境門(即上書「大好河山」的城門建築),以方便口內外居民的往來。如今
位於張家口市區北端的大境門,已成為張家口最知名的歷史遺蹟,
始建於清順治元年(1644年)的大境門,至今已有370多年歷史了。
雍正年間,朝廷開闢了一條張家口至庫倫(今烏蘭巴托)而後前往俄羅斯伊爾庫茨克的商道,以供俄商人往來。作為終點站的張家口,自然也就成為了中俄貿易的重鎮,商道開通前的康熙年間張家口僅有旅蒙商號30多家,而到了道光年間則增加到了280多家,張家口已經成為北方的一座商業都會。
大量晉商雲集於此,甚至使今天張家口的話聽上去更像是山西方言。
隨著清政府的日趨沒落,在俄國人之後,英法美日等帝國主義國家也不甘落後,紛紛來到張家口設置貨棧、洋行,開展貿易,攫取利益。
中國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開通之後,更是促進了張家口貿易的發展。
通過張庫公路輸送並雲集在張家口的物資可以通過這條鐵路運往京城,再通過自北京出發的各條鐵路運往全國。可以說張家口實際上是河北省又一座因鐵路而興起的城市(另一座即石家莊)。
到了察哈爾省成立(1928年)之前,張家口的各類商號已經達到了7000餘家,各類銀行共有38家,貿易總額達到1.5億兩。察哈爾省成立之後,
這座北方新都會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察哈爾省的省會,成為全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甚至日本、美國和蘇聯都在這裡設立了領事館。
在政治上,張家口也處於要衝地位,被各種力量所倚重。1939年,蒙古親王徳穆楚克棟魯普仿效偽滿洲國,成立偽蒙疆自治政府,成為日本人的傀儡,並把「首都」選定在了張家口。1945年8月24日,八路軍攻下張家口,這是中國共產黨軍隊從日偽手中奪回的首座省會城市。有意思的是,
新中國成立初期,張家口不僅是察哈爾省的省會,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也一度在張家口辦公。
察哈爾省於1952年撤銷,張家口從省會城市降級為地級市,1954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首府也正式遷往呼和浩特。政治中心遷移之後,張家口也漸漸淡出了公眾的視野。
張家口街景
3、元中都與元大都
自張家口驅車一路向北,就到了張北縣。說到這裡很多人腦海里的第一反應,就是那裡有一條美得讓人心醉的中國式「66號公路」。而說到元代的「中都」即在張北縣境內,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這座城市是蒙元王朝興建的「四都」之一。「四都」指的是哈拉和林(今蒙古國境內),元上都,元大都和元中都。其中哈拉和林、元上都和元中都這三處城址如今只剩下一些建築基礎,成為了古城遺址。
而這元大都則存留至今,也就是今天北京城的前身,所以從這個角度論的話,張北這座元中都和北京還是親兄弟呢!
元中都興建於武宗海山在位期間(1308-1311年),元代皇帝每年都要北巡上都,並在那裡居住一段時間。中都城最早只是一座皇帝中途休息的行宮,至元武宗時始建為城市,有學者認為整座中都城就是仿照大都的規制而興建的。從今天殘存的中心大殿的台基來看,其規模絕不亞於北京故宮的太和殿。而武宗如果在位時間再長一些,恐怕最終被放棄的都市就會是元大都城了。這樣一來,北京和張家口的位置就有可能會調過兒了。
然而歷史就是充滿了各種不確定因素。雖說這座新都城僅用了半年的時間就基本上完成了宮殿主體工程的建設,但武宗在位僅僅四年便去世了,而這之後元中都就被後來的統治者廢棄了。它的命運竟然和位於安徽鳳陽的明中都有著相同之處(明中都是建設到一半明太祖朱元璋下旨罷建,後來鳳陽紫禁城基本上成了皇族監獄)。到了元末這座廢都又遭到紅巾軍的焚毀。如今張北縣在這裡興建了元中都考古公園。值得一提的是,1934年才從張北縣單獨析出的崇禮縣,成為了咱北京市民休閒和滑雪的好去處,而隨著冬奧會的申辦成功,這裡將成為主要的比賽場地。
京張鐵路開通後,張家口商業逐漸興盛。
4、張家口的歷史大事件
張家口下轄的其他一些地區也是各具特色。
涿鹿縣據稱是著名的涿鹿之戰發生地
,炎帝與黃帝聯合,在涿鹿打敗了東夷族首領蚩尤,奠定了炎黃部落,即華夏民族的發展基礎。因此涿鹿之戰的戰場,也成了很多後世子孫競相爭取的標誌。雖說至今涿鹿之戰的具體位置並沒有定論,但是作為直接用「涿鹿」兩個字來命名的涿鹿縣,其意義是非比尋常的。
蔚州即今日蔚縣,是張家口著名的民間藝術之鄉,當地剪紙藝術非常有名
。如今蔚縣的古城牆仍保存完好,城內還有玉皇閣、南安塔等多處古建築,上至遼代,下至明清都有遺存。談到蔚縣的歷史,就不得不提到這裡「出產」的一位名人——大明第一宦官王振。王振是明朝首個專權的宦官,他本來是一位教書先生,入宮後服侍年幼的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由於王振在和蒙古交易的過程中耍了心眼狠賺了一筆,蒙古大軍南下報復。年輕氣盛的皇帝同意了王振的提議,統帥五十萬大軍北征,沒想到由於組織不力(主要還是王振總是提各種外行的建議),大軍和蒙古軍隊還沒有正面接觸便開始撤退,而回來的路上王振心血來潮,想讓皇帝到自己的家鄉去看一看,於是大軍朝蔚縣開拔,走到一半,王振突然想到大軍一過,老家的莊稼地會被踐踏,於是又趕忙下令部隊再次返回原路。這一繞路使得蒙古軍隊從後面給明軍致命一擊。最終在
懷來縣土木堡(當時屬宣府)
,五十萬明軍全軍覆沒,明英宗被俘,王振也於被憤怒的明軍將領擊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W5PN3MBd4Bm1__YZV6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