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海岸有一座城叫東方,與越南隔海相望,海南寶藏級小眾旅行地

2020-11-05     若有所思CS

原標題:在西海岸有一座城叫東方,與越南隔海相望,海南寶藏級小眾旅行地

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年平均氣溫24°C~25°C,海岸線長達84.4公里,與越南隔海相望,海南西南部的經濟中心...有這麼多標籤,確是一座不為人知的城市。

提起海南,大多數人只知道海南省的省會海口,還有旅遊度假勝地三亞。這次去了才知道,原來海南還有一座重要的海濱城市,那就是「東方市」。

東方市是海南省下轄縣級市,很有意思的是,東方市雖然叫做「東方」,但位於海南省西南部,這裡的海,是「西海岸」。

東方市擁有8港7灣、7個天然漁場,灘涂面積1125.3公頃,位於東方市境內的八所港,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與全國沿海各港以及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通航貿易往來。

很少有遊客知道東方市,這裡真的是一個海南寶藏級小眾旅行地。

不管是魚鱗洲的夕陽,自駕戶外勝地俄賢嶺,還是國家級非遺的黎族織繡,東方這一座城,給我的印象極好。

最美夕陽魚鱗洲

那個傍晚,我去了東方市的魚鱗洲。

魚鱗洲位於海南東方市八所鎮西南的海灘上,據史料記載,清朝康熙四十年,魚鱗洲就被列為海南風景名勝之一。

這裡是看夕陽極佳地,正對著落日的方向。

那一座燈塔,是魚鱗洲的標誌,也是東方市的標誌,它是北部灣重要的航標。

這裡的海灘並非是細沙,而是小粒的石子。光著腳丫走在上面,除了鬆軟還有些許的刺痛。

魚鱗洲因瀕臨北部灣,來自海上的西風終年不斷,在魚鱗洲的海灘上,不遠處聳立著十八座巨大的風車。

沙灘,燈塔,海浪,風車,組成一幅極美的畫面,而且不要門票,遊客也不多。

看著海風推波助瀾,浪被扑打在石壁上,濺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非常遺憾,沒能在這裡等一個夕陽。

三月三盛會發源地

東方市是海南黎族同胞聚居的主要城市之一,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城市及各鄉鎮的黎族同胞都舉行傳統的三月三盛會。

三月三盛會發源地有著多種說法,其中重要的一說,是三月三盛會發源於東方市俄賢嶺,因「俄娘和阿貴」的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而得名。

於是,我去了俄賢嶺。

俄賢嶺距縣城八所鎮60公里,位於東方市廣壩鄉境內。俄賢嶺又名俄娘九峰山,還有一個有趣的名字叫做「海南小桂林」。

在俄賢嶺坐上一艘漁船,兩岸群山青翠,還真有些身處在廣西桂林的感覺。

升高無人機,大大小小的山丘散落在湖面,水面平靜的倒影著青山,美的如一副山水畫。

這裡有很多個碼頭,停靠著大大小小的船隻。而且幾乎沒有什麼遊客,相當安靜。岸邊有大片的草地,適合搭帳篷露營。

俄賢嶺至今依舊沒有旅遊開發,原始小眾,是我喜歡的模樣。連個停車場都沒有,喜歡原生態風景的,可以考慮來這裡。

黎族紡染織繡技藝

千年的文明,造就了東方濃厚的人文。

據了解,東方市一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共28個,其中國家級保護項目2個: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省級保護項目2個:黎族舞蹈面具舞、村話民歌;市級保護項目有24個。

帶你去看看,當地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黎族紡染織繡技藝。

那日,我來到了東方市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館。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中國海南省黎族婦女創造的一種紡織技藝,它集紡、染、織、繡於一體,用棉線、麻線和其他纖維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黎族就懂得了用木棉纖維紡織衣服,至今已有3000年左右的歷史。

傳承館有幾個穿著黎族服裝的阿姨,向我們介紹了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的一些情況。

這些細緻的圖案,都在她們的腦海里被傳承著。在這裡,我遇見了56年生的非遺傳承人符慶香。

她從十歲那年就開始學習這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還代表海南、代表中國去別的國家交流學習,去過杜拜,義大利,法國等地。

傳承人們還給我們在現場演示了棉花是怎麼變成棉線的,這些傳統的工藝,也面臨著很多的問題:

熟練掌握非遺項目傳承技藝的人數少,非遺保護項目地處偏遠地區,由於交通不便,路途遙遠等原因,開展培訓活動次數少,傳承人數量仍不足。富有民族特色可供遊客參觀學習的點不多,保護經費不足等等。

如果你有機會去東方,可以去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館看看,希望這些古老的技藝能夠被很好地傳承。

東方市著名景點甚多,除了魚鱗洲,俄賢嶺,還有天南第一泉、大田坡鹿保護區、感恩學宮、付龍園遺址、海南鐵路博物館等等。

對了,如果你來東方,還要吃一吃這裡的烤乳豬,因為只有在東方吃的烤乳豬,才能被叫做「東方之豬」。

西海岸的東方,海南寶藏級旅行地,如果你也喜歡小眾旅行,可以考慮到這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VDOl3UBjdFTv4tAUAW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