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都出現大規模的買官賣官現象?

2019-08-29     諸葛不孔明

古往今來,「做官」是每中國人的夢想,每個朝代都有一套選官制度,比如漢朝的舉孝廉,三國時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元、明、清的科舉制。這些是國家選拔人才的一套官方制度,有效的緩解了國家對人才的需求。

然而,有正途就會有偏方,國家給出的編制那麼少,而且每三年才開一次「恩科」,最重要的是有些人就偏偏不是讀書的料,拿起書本就頭暈的那種人他也想做官。

有市場就有買賣,因此買官、賣官現象歷來有之,學名稱之為「捐納」。

朝廷明碼標價,公開拍賣,獲得的收入是國家財政收入的組成部分。這種現象最早出現在戰國初期的秦國。商鞅變法為實現富國強兵,把爵位分為二十個等級,最低一等為公仕,最高一等為列侯。爵位除了有軍功之人可獲得之外,從事農業成產的人也可以捐錢捐糧獲得一定的爵位,這就是「鬻爵」。史記·秦始皇本記中記載: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34年)十月,因遇蝗蟲災和瘟疫,秦始皇詔令治粟內史(財政部長)以爵換粟。"百姓內(納)粟千石,拜爵一級。"由於爵位只是地位的象徵,並不是有實權的官職,久而久之人們也不怎麼感興趣了,法家為了國家利益,因此朝廷就公開拍賣有實權的官職,稱之為「賣官」。

漢朝也繼承了秦朝的那一套,繼續施行以爵換粟,而且規定受爵位的人可以免罪,以至於許多官吏誣陷良民犯法,逼著他們買官買爵來免除罪行。漢武帝時的太史令司馬遷獲罪,就是因為沒錢贖罪,遭受宮刑處罰。

漢朝不僅賣文官爵位,還開始賣武官爵位,有錢商人家的子弟肚子裡沒什麼墨水,做文官要審案斷事和處理日常公務,商人家的子弟許多干不來,因此更喜歡武爵。獲得武爵的商人子弟進而增補為衙門吏胥,成了政府工作人員的編制。

東漢末年,為扭轉爵位銷售不暢造成的收入減少,按職位高低、俸祿多少來規定購買需要的錢數。二千石的官賣二千萬五銖錢,最小的官一百石就賣一百萬錢。這二千石的官職相當於地方郡守,漢朝實行郡縣制,因此二千石的官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高官,直接隸屬於中央,當然漢朝的郡守管轄的範圍要比現在的省長管轄的範圍要小的多。漢朝一枚五銖錢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0.6元左右,因此要購買二千石以上的高官需要現在的一千五百萬元以上。當然如果沒錢也想做官可以賒帳,先做官後付款,不過需要付雙倍的價錢,相當於借國家的高利貸。

漢靈帝時,公開設立賣官交易所,有錢的現錢交易,沒錢的可以「按揭」,打下欠條,當官後,加倍付款。交錢就可以獲得各等差事。崔烈花了五百萬買了「司徒」,上朝時,漢靈帝後悔不迭,說:早知道你這麼有錢,我該賣一千萬了。

到了唐、宋,買官、賣官文化又有新進展。唐朝以文化程度高低來確定買賣官爵的價錢,規定以一百千文即十萬文開元通寶銅錢,一百貫為中心價。文化程度越高越優惠,文化程度越低價格越昂貴。比如參加明經、科舉考試落第者賣官價50千文,而對文盲賣官價150千文。到了宋朝,由於官員實在太多,因此通過「捐納」 入仕的官員常常不受待見,往往是低職高配,比如七品知縣由四品官擔任。

明代鑒於元代亡國教訓,重視科舉選官制度,不提倡捐資入官。捐資入官也只能授予七品以下散官,並不許納資選為知縣,最多的是捐納個監生。

清朝從入關開始就伴隨著「捐納」之風直到滅亡。清朝入關之初為剿滅各地農民起義軍和南明政權,需要擴大財政收入,因此大肆賣官鬻爵,而且價格相對便宜,200兩銀子就可以買到一個九品官相當於今天的科級幹部的官銜。

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由於政治穩定和重視官員的管理,所以「捐納」現象減少許多。

「婊子多、驢子多、候補道台多」,這是《官場現行記》中對晚清南京的形容。婊子、驢子自不必細說,為何候補道台卻很多呢?是因為「捐納」買官的人實在太多了。嘉慶時,買個道台需18000兩銀子,光緒初9400兩,到了光緒末年僅為4700兩。一個普通縣令則需要100兩。買了官的就是候補官員,需要無限期等候。到了清朝末年,正式在編的官員有4萬多人,而各級候補官員卻高達24萬之多。而候補的官員很多一輩子都無法轉正,甚至饑寒交迫,最終鬱郁而死。以南京為例,候補道台多到什麼程度,據說有上千人。道台,是堂堂的正四品官,上千的道台放到全國都用不了。可見,過剩程度何等嚴重。

清王朝對這些候補官員還是非常關心的,為了圓這些候補官員做官的夢想,朝廷里的人天才的發明一些妙招,如排名費。同樣是候補官員也有個先來後到的次序不是,比如光緒二十三年的候補官就得排在光緒二十年的後面,朝廷吏部一般情況下會先安排光緒二十年的候補官員。但是萬事都有例外,只要你有錢,又捨得花,那就可以把排名往前提。如果沒錢,你就老老實實呆著吧!

當然,朝廷也不會眼睜睜的看著這些候補官員餓死、凍死,畢竟困難只是暫時的,誰能保證哪位候補官員明天不撞大運,補個實缺。因此,朝廷給這些生活困難的候補官員進行貸款,以便改善他們的生活,當然是要收利息,而且利息還特別高。但是你可別以為你想貸款就能貸的到、想貸多少就可以貸多少的哦!因為是要分等級的,朝廷給這些生活困難的候補官員定為極貧和次貧,貧困等級越高獲得的救助就越多,因此許多候補官員為了獲得更多的救助,不惜走後門搶奪極貧資格。獲得極貧者,好像獲得了某種榮譽,一副興高采烈狀,甚至還有人給道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NfeS20BJleJMoPM-Ih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