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的「苞米地奇蹟」事件到現在仍被人津津樂道,不少網友戲稱它為「赫魯雪夫的奇蹟」,也有網友稱讚此次事件的機長為俄版薩利機長,是英雄!
不過,玩笑歸玩笑,冷靜下來我們對此次「俄羅斯莫斯科起飛的空客321飛機起飛後撞鳥失去雙發迫降」事件做一些討論,希望大家也能思考一下。
如果你是當班飛行員:
1. 這種情況是極罕見故障,但是如果發生在我們自己的飛行中,機組能像這次這個機組處理這麼成功嗎?
2. 是決策場外迫降還是掉頭返回機場場內迫降?要考慮什麼樣的因素?
3. 鬆軟場地迫降需要注意哪些問題?起落架放下好還是收上更好呢?
如果你是此次班機乘客:
4. 飛機緊急迫降時,你該如何正確保護自己?
第一個問題
對於第一個問題,可能有很多人都會因為顧慮太多而喪失機會,最終造成更大的損失:
第二個問題
決策場外迫降還是180°掉頭返回機場著陸,都要考慮哪些因素呢?
且不說跑道是否有其他起飛的飛機需要避讓,或者跑道上有沒有其他飛機,單從技術的角度我們來討論討論。
從很多方面來說,可用高度往往是能否成功迫降的控制因素。舉個例子:某飛機起飛並爬升至離地300英尺(AGL),此時發動機單發失效。典型反應時間4秒之後,飛行員選擇掉頭回跑道。使用標準轉彎率轉彎(每秒轉航向3°),轉過180°需要1分鐘。以65節的滑翔速度得到的轉彎半徑為2100英尺(640米),則轉彎完成時飛機在跑道一側4200英尺(1280米)處,飛行員必須再轉45°以飛向跑道。至此,飛機總共轉向航向225°,對應耗時75秒,加上4秒的反應時間。若飛機無功率滑翔下降率約為1000英尺(305米)每分鐘,則其已經下降了1316英尺(401米),低於跑道1016英尺(310米)。
發動機單發失效之後掉頭回跑道
這裡可以需要注意的幾點在雙發大飛機低高度所有發動機失效後(來不及重新啟動)也一樣:
第三個問題
鬆軟場地迫降需要注意哪些問題?起落架放下好還是收上更好呢?
對於雙發同時失效而又無法重新啟動這樣的問題,絕大多數飛機製造商都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的可執行的操作程序,原因可能是從設計的角度來說這種機率太小;其次就是逃避法律責任;還有就是高度、天氣、特殊機場和地形等組合各種可能性太多,無法給出一個有操作性,或者說可執行的方案。這時候發生這種極端故障,就全靠機組,特別是機長的能力,尤其是機長的理論和經驗來支持。
對於在接地時是否放下起落架,無法給出硬性規定。地面崎嶇不平和有樹木的地形,或大下降率接地時,起落架放下必然對座艙區域具有保護作用。但是,這一優勢應當與起落架垮塌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做出權衡,例如可能會導致油箱破裂。在平坦鬆軟地形或耕地上,確保可以正常接地並有足夠的減速距離時,起落架收上比起落架放下對飛機造成的損傷可能更小。接地之前關閉飛機的電氣系統能夠減小接地後起火的可能性。
個人估計在U6-178航班雙發失效時可能很難考慮到底是收上好還是放下好。因為失效時只有不到750英尺,起落架應該是剛剛收起來不久。機組要考慮識別發動機失效、決策場外迫降、選擇迫降場、執行迫降、關閉發動機以及可能執行預防性滅火程序。對於只有幾十秒鐘來說,可能很難將所有的事情都完美考慮。
機組最最要考慮的不是糾結起落架要不要放下,而是怎麼能在可控狀態下將飛機以安全的姿態飛行,避開可能的障礙物、高壓線等,迫降在玉米地里。
第四個問題
說起來,這個航班雖然迫降了,但從起飛,到迫降,再到最後成功撤離,旅客們在飛行的各個階段都興致勃勃的拍下了視頻:
(迫降後)
但其實上,這種做法是很危險的,起飛拍一拍也就罷了,但「迫降時」和「撤離後」,為了自己的生命安危,是絕不應該再拍攝視頻的。
飛機迫降時,每位旅客都應該在座位上進行「防衝擊姿勢」,簡單來說這時飛機的相對速度非常快,機體接觸到地面後會給機艙內的人們帶來的十分強烈的撞擊,就像上文「迫降中」視頻中我們看到的那樣,飛機在接地的一瞬間,客艙里不安的叫聲響起,同時拍攝設備也更無法再保持平衡。
那麼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呢?再次祭出西瓜妹妹畫的這張圖,飛機迫降時的防衝擊姿勢,應該是這樣:
而在飛機迫降後,旅客撤離出飛機,這時候其實還沒有完全脫離危險,因為你不確定飛機會不會發生爆炸,像這次飛機在起飛後不久就迫降,想想幾乎還滿載著的燃油吧,一旦著火,連帶著農作物也迅速著火,在這片一望無際的苞米地里該多麼的可怕。
所以上文中「迫降後」的視頻,男空乘站在飛機艙門後使用麥克風指揮,存在一定的危險性,但我們不在現場,並不知道當時具體的情況,所以也只好「以結果為導向」,忽略這些細節吧。
知識點學習:在飛機陸地迫降後,要撤離至風上側100米左右的距離,等待救援。
雖說是迫降,而且整個過程和結果都像極了發生在美國哈德遜河上的全美航空1549次航班的迫降,可能是旅客和我的同行們全部平安讓我心裡感到放鬆,不然為何總覺得畫風頗有些喜感。
敲黑板,乘務員請牢記,撤離後,每個人都必須攜帶自己的應急設備撤離飛機,向上圖這位空乘同行,她沒有忘記攜帶麥克風和手電筒。
不管怎樣,目前來看,這次的迫降是一起極為成功的案例,當班飛行機組、客艙機組的表現可圈可點,所有旅客都安安全全的撤離出飛機。
本文綜合來源:資深機長陳建國、停機坪、航空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