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這部紀錄片敢以「中國」命名

2020-12-09     芭莎星時尚

原標題:怪不得這部紀錄片敢以「中國」命名

正當多部影視劇、綜藝扎堆開播時,一部紀錄片的出現反而瞬間奪取了大家的目光。

最近,人文歷史紀錄片《中國》上線收視登頂,無數網友都為它精心打造的電影質感所「折腰」!

能以如此沉甸甸的「中國」二字做片名,這部紀錄片的背後必定傾注許多人的匠心製作。

《中國》不僅與豆瓣評分高達9.7的「神作」《河西走廊》有著同一個主創團隊,還有一眾北京人藝、國家話劇院的老戲骨和汪涵、何炅、於朦朧、賴雨濛等熟面孔們實力演繹。

配音方面,邀請主持人周濤和何炅擔任配音,可以說女聲的加入為厚重歷史注入了更多溫暖和溫情。

從籌備到完成,這部紀錄片用了將近五年的時間,它將分為三季用36集的體量,向我們展示每一個時代,那些有能力主宰國家發展方向的人所做出的努力。

紀錄片《中國》宣傳片

首集名為《春秋》,由中國兩大思想家老子與孔子的會面說起,崇尚禮制的孔子來到東周都城洛陽,向當時掌管國家檔案典籍的史官——老子請教,共同探討「禮」。

孔子期待用倫理規範、鮮明禮制拯救社會秩序,而老子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兩人的觀點雖然相去甚遠,但是儒家與道家這兩大思想體系,以孔子與老子的會面,形成了交流與融合。

告別洛陽,孔子踏上返回魯國的路程,但眼前的這個世界讓他感到越來越陌生,簡章制度和道德規範隨著周天子權力的喪失而日漸崩塌。

諸侯國的烽火正在摧毀一個存續了數百年的朝代,還有讓這片土地和人民綿延安穩的精神結構。

上層的權力爭奪一層一層地,由外及內地破壞著世道人心。沒有比這更刺痛孔子的內心,他不能容忍天下就這樣滑向深淵,他必須要做點什麼。

事實上在拜訪老子之前和辭別老子之後,孔子的想法一直沒有改變過,他要想方設法地呼喚並恢復周禮。

一切從教化做起,崇尚禮制的孔子向眾人敞開大門,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所私學,並開設禮、樂、射、御、書、數六門課程,被後人稱為六藝。

而他的課堂只需要少許學費,即便是一條幹肉也可以被抵作學費。孔子讓更多的平民大眾獲得學習的機會,讓知識不再是貴族獨享的特權。

教學相長,知識如清泉般流動。當越來越多的人擁有思考能力,探問天地人生的奧義,開始成為中國人的一種自覺。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卻中斷了孔子正在聲名遠播的教學生涯。

魯國經歷了僭越犯上的軍事政變,國土禮崩樂壞,孔子驚愕無比。為了實現自己禮樂復興的理想,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努力為後世之人尋找光明。

印象中的孔子是周遊列國意氣風發,傳道授業的聖人,事實卻是一個頑固的老頭,懷才不遇,在各地奔波希望國家可以接納自己的思想。

在衛國,因為被人在國君面前說了壞話,孔子和弟子只待了十個月便匆匆離去;到了宋國,宋國司馬通過砍樹來加害在大樹下研習禮儀的孔子和弟子。

很多人不知道,「喪家之犬」這個詞在歷史上第一次被使用,竟然是形容孔子。孔子到了鄭國和自家弟子走散,結果被人形容為「喪家之犬」。

最嚴重的一次是在公元前 489 年,孔子一行人由於一場戰爭,被陳、蔡兩國的主事大夫圍堵在荒野之中。

整整七天,沒有食物,沒有水,沒有蔭蔽,直到被圍困的第七天,求救的子貢才終於帶著兵馬回來,一解七日之圍。

然而即使這一路淒風苦雨,顛沛流離常常盤踞,理想主義者孔子也從未放棄過。

周遊列國14年後,孔子終於回到魯國,回到屬於他的杏壇。相傳,他一生弟子三千,有賢人七十二。

雖然孔子生不逢時,直至行到水窮處也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但他的這些思想,如同一條亘古不絕的大河,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川流不息。

進入第二集,開始講述孔子之後的「百家爭鳴」,以孟子、墨子、莊子為代表的不同派別登場,碰撞出諸多影響深遠的見解。

首先出場的就是如苦行僧一般修行的墨子墨翟,他的理念是「非攻」「兼愛」。

在得知楚國要攻打宋國,墨子連忙趕去阻止楚王。與當時的縱橫家們用嘴皮子遊說不同,墨子選擇科技PK,他與魯班在「紙」上用攻城器械對壘,最後以一人之力阻止了一場戰爭發生。

毫不誇張地說,莊周應該算是中國古代最喜歡魚的哲學家,他將生活的智慧寫進三條魚的故事裡。

他用「北冥有魚」表達人生擺脫逆境的過程,用「濠梁之魚」告訴人們別為別人的評價所困,用相呴以濕的「江湖之魚」講述該放就放的洒脫。

紀錄片《中國》並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通史,它從人物入手,選取歷朝歷代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圍繞他們的故事展開敘述,再現歷史中思想碰撞的時刻。

芭姐看完一集感覺上了一節小課堂,口語式的講述,畫面簡單純粹,但就是能讓看的人又平靜又震撼。一會兒為先人抱負不得施展而難過,一會兒又為百家爭鳴思想碰撞的偉大而感嘆。

從「孔子問禮」到「陳蔡之厄」再到「莊周夢蝶」,紀錄片《中國》用一幅幅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畫卷,讓當代的我們,在影像中探尋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自信的源泉和密碼。

在紀錄片《中國》製作團隊看來:「梳理漫漫來時路,不只是為了了解歷史知識,更是為了走好今天和未來的路。」

「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大潮中,在無休止的觀點論爭中,在苦難中,在希望中,許多質樸而深邃的見解逐漸生根發芽、成長壯大,直至結出碩果。」

在周濤飽含深情的解說下,「眾聲」百家爭鳴的故事暫告一段落,而隨著時間車輪的前行,中國的歷史故事還在繼續書寫。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編輯 ∕ 5yan

圖片助理 小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GOeSXYBdHeNs4oxGQ5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