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新片揭露的超市真相,看得我脊背發涼

2019-09-30     獨立魚

​大家好,我是馬香玉。

熱搜,始終都被流量們輪番霸占著。

偶有兩個民生話題,一閃而過。

#沃爾瑪拉麵吃出老鼠屎#

#港榮蒸蛋糕食品多年不合格,丙二醇超標長期引起腎臟障礙危險#

都跟食品有關。

說起食品紀錄片,我們有勾人饞蟲的《風味人間》

我們有味蕾炸裂的《人生一串》

食品安全的影視劇,就幾乎沒有。

不妨來看看BBC最新推出的——

《誠實超市:我們的食物里到底有什麼》

The Honest Supermarket:

What's Really in Our Food?



不是安利美食,而是解密食品。

人氣也與上面那些美食紀錄片形成鮮明對比。

豆瓣觀看人數不足。

但不能阻止香玉向大家推薦它。

食品安全,不是房間裡的大象。

能夠通過國外的紀錄片管中窺豹,是一件好事。

一直以來,超市備受消費者信賴。

因為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嚴密的部門監管。

商品標籤上,寫明了生產日期、保質期、產地、成分等所有信息。

足夠我們對食物的品質做出判斷。

相比需要仔細揀選的菜市場,絕對更適合年輕人和懶人。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每年,英國人花在食物上的錢,超過了一萬九千億英鎊

其中77%都流入了超市。

對於這樣一個左右國民飲食與健康的地方,BBC特意製作了這檔紀錄片。

從很多意想不到的角度,揭示了超市裡的秘密

注意,紀錄片所描述的內容,全都是英國的情形。

可不要對號入座。

我們權當看看腐朽資本主義國家的笑話…

提到超市裡的商品,最先想到的就是水了。

純凈透明的飲用水,還能有什麼貓膩?

在英國,瓶裝水的平均價格是自來水的五百倍

可水質,甚至還不如自來水。

節目組隨機挑選了五種瓶裝水,和倫敦的自來水。

測試結果表明,不僅細菌數量,瓶裝水要明顯高於自來水。

就連微塑料含量,也是瓶裝水更勝一籌。

數十年來,塑料的大量應用與廢棄,就像製造了一個定時炸彈。

最終反噬到了人類自身。

紐約州立大學2018年的一項研究指出,超過90%的塑料瓶裝水都含有塑料微粒。

消費者花了數百倍於自來水的價格購買瓶裝水,為的無非就是喝到更健康、更乾淨的水。

結果卻適得其反。

至於商家大力營銷的那些有益身體的礦物質,完全是個噱頭。

以鉀含量為例。

我們喝一百四十升的礦泉水,才能攝取吃一根香蕉就能獲得的鉀

真的是「微」不足道。

包裝過產品容易做手腳,那魚肉蔬果,這些直接來自農林海洋的食物,總不可能有坑了吧?

就說魚肉。

大家上超市買魚,多半是衝著新鮮。

但實驗人員通過檢測一批同一時間上市的鱈魚,發現,樣品中有30%已經變質,不能售賣。

20%剛剛符合銷售標準。

但必須當天就吃,放到第二天,同樣變質。

最吃驚的是,樣品中得分最高的魚肉,也已經被捕上岸十到十二天了。

距離消費者想像中剛捕撈上岸一到三天,著實有著不小的差距。

這新片揭露的超市真相,看得我脊背發涼

這些魚肉,名義上是生鮮食品,實際上大多經過解凍。

從處理、運輸到分銷,已經花費了太長時間。

雖然在許多消費者的認知中,冷凍魚肉比不上生鮮魚肉。

但其實魚肉專家個人的選擇是,直接買冷凍魚肉。

因為捕撈後就在船上冷凍的魚肉,能被更好鎖住鮮味。

也避免了在不完善的冷鏈中變質的可能。

相比肉類,蔬菜水果,也沒好到哪裡去。

有調查顯示,在英國,60-70%的蔬果都含有殺蟲劑

並且殺蟲劑的用量一直在增加。

增幅誇張到,1990年,一顆馬鈴薯平均「只會」被噴洒12次殺蟲劑。

到2016年,則狂飆到了32次

雖然有學者認為,以我們食入的殺蟲劑用量,還遠不到需要擔心的地步。

畢竟一杯咖啡中的毒素,就比一個人一整年會吃到的殺蟲劑殘留還要多。

但他無法解釋,當一種蔬果被噴洒超過三十種殺蟲劑時,這些化合物會如何相互作用?

紀錄片找到了相關領域的專家。

通過在老鼠身上的測試,專家發現,單一殺蟲劑並不會對老鼠產生什麼影響。

可混合了幾種殺蟲劑後,公鼠的性發育就變得雌性化了

對倉鼠細胞進行深入研究,還能發現混合殺蟲劑造成了細胞層面的基因損壞。

所以說,雖然單一農藥的安全用量受到了法律的嚴格限制。

但它們混合後產生的效果,法律在這塊的管制卻還是空白。

聽起來似乎很可怕,連蔬菜水果都不安全了。

可相較超市裡的超加工食品而言,還是小巫見大巫。

大家可能都有注意到,現在的超加工食品越來越多了。

因為價格便宜、耐存放、方便,並且好吃。

超加工食品越來越受大眾青睞。

隨便翻看一盒蛋糕的配方表,可以看到一行又一行,不知道如何發音的食品添加劑。

它們都有什麼用處呢?

乳化劑,使食物更好地融合;

抗氧化劑,防止食物變色;

光澤添加劑,讓食物更有光澤。

發現沒有?

都是些讓食品更誘人、更好賣的添加劑。

普通一個披薩,在家製作只需要五六種食材

包括奶酪、麵粉、番茄醬、辣香腸等。

超市販售的同種披薩,卻用到了二十多種原料

多出來的那些,當然都是乳化劑、瓜爾膠等化學添加成分。

它們的作用,就是讓批量生產的披薩,製作得更快、更便宜。

可以確定的是,這樣一份超加工食品,沒有任何營養成分。

有的只是純粹的卡路里

難以確定的是,如此之多的添加劑被吃進身體後,到底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雖然官方說法是,這些添加劑都是安全的。

短時間的少量食用,不會有危害。

但事實上,科學家還沒有就這個議題進行足夠長時間的研究。

所謂「安全」的結論,在業內還沒有得到百分百的承認。

除了上面揭秘的食品安全問題,紀錄片還介紹了超市的各種營銷方法。

像是鑽監管空子,添加「純天然」「健康」「有益」等各種不加驗證的標籤。

或者利用消費者的焦慮心理,將與白砂糖大同小異的各種替代糖,包裝成健康食品。

然後賣出數倍的價格。

種種神操作,令人大開眼界。

真的難以想像,在管理已經十分嚴格的超市裡,都上演著這些跌破眼鏡的行業內幕。

我們日常的外賣、街邊的小吃,還有多少是值得信任的。

又有多少是營銷出來的假象。

不過在指責有關部門監管不力之前,還有一種聲音不能被忽視。

那就是「不乾不淨,吃了沒病」的享樂主義派。

人類真的需要活那麼久嗎?」,是他們對外界發出的瀟洒反問。

某種程度上,這種思想剛好可以解釋,為什麼超加工食品會大受歡迎,為什麼蔬果被噴洒那麼多殺蟲劑也少有人在意。

因為人類就是一群短視、貪婪又熱衷享樂的四足動物啊

殺蟲劑、食品添加劑,雖然是少數專家發明的。

但消費那些產品,卻是消費者自主選擇的。

世界會是今天這個世界,是我們每個人日復一日用實際行動投票表決的。

既然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那就但願求仁得仁。

在各種疾病找上門之前,把本活夠。

只是香玉覺得。

不管現實如何殘酷,我們都有了解真相的權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Bi3iG0BMH2_cNUg6qP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