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喜劇電影,必提周星馳。
周星馳電影幾乎承擔了華語電影電影的半壁江山,給幾代人留下了無數深刻記憶,並且回味無窮。
只是,近幾年,我們看到的周星馳電影似乎越來越不被大眾所認可。
從《西遊降魔篇》到《美人魚》,再到《新喜劇之王》,口碑一部比一部差,「江郎才盡」的質疑聲越來越多。
要弄懂曾經的周星馳電影去哪了?就必須先明白曾經的周星馳電影有什麼?
01喜劇和悲劇的交織
有人說,大多數周星馳電影都是喜劇的外衣包裹一個悲劇的內核。
有這樣的看法,實則大多都是源自於星爺的最高成就電影《大話西遊》。
《大話西遊》顛覆中國傳統神話故事,僅僅保存了主要人物關係以及目的,卻營造了一個跨越時代、近乎瘋狂的愛情故事。
你能想像嗎?本是石猴來的孫悟空這一設定被改編成,孫悟空因為桀驁不馴被菩薩強行轉世,卻依舊背負著去西經的使命,從前世到再世,一個普通山賊在追求一段迷茫的愛情時,找尋到自我,被迫回歸「正途」。
這樣的「胡說八道」,如果在當時大家滿腦子都是84版西遊記的經典印記的時候,沒有人罵,那才有問題呢!
但能成為經典,重要的是,周星馳賦予孫悟空了「人性」。
《西遊記》中孫悟空是石猴化身,生而為猴,目的明確且單一。當猴大王的時候,為的是猴群的長命百歲;大鬧天宮的時候,為的是找回自己的「尊嚴」、釋放「王侯將相你有種乎」般對天庭的不滿;到了被唐僧解救,他的目的就是保護唐僧,取不取經的還是次要,所以一路上但凡有人或妖想要動唐僧,都逃不過孫悟空的金箍棒。
這是「猴」,是「神」,是代表著純粹的追求、正義、勇氣等等一系列積極向上的「單面人性」。
但至尊寶不是。
單從名字不叫孫悟空就能看出,周星馳定義的「齊天大聖」就是普通人。
人有七情六慾悲歡離合,所以會有無盡的困擾。
當山賊的時候,想截道發財,沒想到意外的愛上了白晶晶,為了追尋這份愛,回到五百年前,千辛萬苦找到了白晶晶,又被告知原來這一趟時空旅行過來不是為了白晶晶,而是為了自己看著就煩的紫霞。
不管用「天馬行空」也好,還是用「揮灑自如」也罷,周星馳就是給至尊寶製造了兩世的同一段愛情。
當你發現你討厭的人變成你最愛的人的時候,這是最要命的,而周星馳要的就是這種極致。
恰恰是前面這些極致的「反轉」和曲折,才讓這個故事變得更加精彩。一定程度上,後面戴上緊箍,化身齊天大聖,捨棄最愛,完成自我救贖的高級和震撼全部是基於前面的鋪墊才有的。
總結一下:「顛覆」的故事+接地氣的情感+一個大喜轉大悲的結局+周星馳的演繹=周星馳電影。
說白了,周星馳電影仍舊是喜劇,只不過很多故事的結局是悲劇。
02適可而止的自我情感灌入
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電影,其實是一種高級技巧,因為一不留神情感宣洩太嚴重就變成情感導向偏激的爛片。
電影之所以區別於紀錄片,是因為他需要「虛擬」的創造,其實無厘頭本身就是一種「虛擬」,這種表演方式本身已經脫離了實際,但它能立住腳,深入人心,是因為它的情感是「真實」的。
實際上無論是《大話西遊》還是《喜劇之王》亦或者是《功夫》,我們明明知道故事就是假的,但卻總能被假故事感動的一塌糊塗,因為它有「真感情」。
《大話西遊》里的感情是紐帶出至尊寶作為孫悟空「人性」一面的存在,至尊寶追求這純粹的愛情,說明前世十惡不赦的孫悟空也具有「人性」。電影的總框架是「愛而不得」的哀傷,但周星馳的情感實際上是對「真愛」的一種渴望,在片中就是紫霞對至尊寶的愛,為這一切服務的框架就是第一部與白晶晶糾葛,最後還要硬生生讓明白過來的至尊寶陷入兩難境地,放棄再世的情慾,回到前世的「初心」。
再如《喜劇之王》小人物的辛酸成長史,「愛情」在其中是畫龍點睛的作用,因為你不能讓一個本來就很悲慘的人生連最基本的情感宣洩點都沒有,那就真成悲劇了。
《功夫》亦是如此,那點看著像愛情又不像愛情的設定,其實就是星爺給人物留下的一片「聖土」,這片「聖土」的是最純潔的,不管是對愛情的渴望也好還是對正義的追求也罷,這一定才是星爺的武俠夢,而不是簡單只是成為一個絕世高手!
我深信,星爺追求的不是用喜劇講悲劇的故事,而是用喜劇去創造「缺憾美」。
世上本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為什麼非要強求呢?
如此一來,你看《逃學威龍》《唐伯虎點秋香》《九品芝麻官》等電影都是如此。
《逃學威龍》的故事就是普通的警匪故事,卻設定了現實中不可能的資深警察臥底高中的框架,完成喜劇方式的正義勝利,細節就是融入其中的愛情觀。
《唐伯虎點秋香》通篇都是喜劇方式,並且對喜劇的天才讓他創造了不少經典片段,結局也不是悲劇。但周星馳的情感恰恰放在了「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地方,在流暢的劇情中表達了「無敵是多麼寂寞」的孤獨感。
……
所以,周星馳電影不是完全地喜劇包裹悲劇內核,而是真正地講生活進行高級加工的藝術作品。這才是為什麼多年老搭檔王晶在與周星馳分道揚鑣之後仍舊能說出他擁有最強演技的根本原因所在!
03周星馳電影中的周星馳
自從周星馳全面退居幕後之後,周星馳電影似乎最值錢的就是「周星馳電影」這五個字了。
有人說這是「江郎才盡」,有人罵周星馳在消費情懷,有人為了理解去過分解讀簡單的故事,還有人總是對下一部周星馳電影充滿期待……不管現在如何,將來又如何,誰也無法否認周星馳電影在華語電影中的地位所在。
周星馳電影的絕對核心就是「周星馳」——不僅是創造角色的內核還要是表達角色的內核,二者缺一不可,才能造就巔峰的周星馳電影。
簡單說,就是故事由周星馳來創作,拍攝過程需要周星馳全程把關,而最後一步要讓這個故事的能量完全爆發出來則需要周星馳親自去詮釋角色。
所以,一定程度上,周星馳的創作仍舊沒有改變,只是在表達上換了人,就很難讓大部分觀眾再找到當初的「美好」。
《西遊降魔篇》故事上是繼續著《大話西遊》的無厘頭風格與內核,給定的依舊是美好的愛情過程、悲情的愛情結局,讓主人公尋回「自我」。
但為什麼這部電影還是很「一般」呢?
因為劇情「漏洞」太多!
比如舒淇愛上陳玄奘連「一見鍾情」的鏡頭都沒給到,就直接閉著眼睛讓「吻」了;三個徒弟被降服之後,誠心誠意跟隨陳玄奘的過渡幾乎沒有……
事實上,周星馳電影一直都不會「在意」這些細節,因為有「周星馳」。
「一見鍾情」是嗎?周星馳在《逃學威龍2》中的一個簡單「裝X」就能讓人信服仙蒂一定對周星星一見傾心了。要「過渡」更簡單啊,《鹿鼎記》中周星馳癟嘴皺眉說一句「打在你身痛在我心」就很自然地讓人信服阿珂應該愛上韋小寶……
試想一下,如果這些角色換成其他演員,僅僅用這麼簡單的眼神、動作、台詞能完成這些「解釋」嗎?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限定在喜劇電影中,華語電影中除了周星馳沒有人有這樣的能力。
所以,《西遊降魔篇》劇情上一定程度的「缺失」其實是少了周星馳詮釋角色的遺憾,《美人魚》亦是如此!
重點說說爭議極大的《新喜劇之王》。
看過星爺九成以上電影的觀眾,一定能在《新喜劇之王》中找到或多或少真正「周星馳電影」的影子,因為這是一部所有周星馳電影中星爺傾注自我情感最多、最明顯的電影。
《新喜劇之王》的「爛」在我看來就是星爺過分地去追求「真實」,沒有了以往架空現實的虛擬,所以就少了一份無厘頭的歡樂。但最尷尬的是,沒有用無厘頭的故事框架,卻用了無厘頭的表達方式,於是一切看起來就很違和。
《新喜劇之王》中如夢對演戲的執著讓人覺得很傻很固執,但《喜劇之王》里尹天仇對演戲的癲狂卻讓我們覺得很感同身受,星爺本人的魅力以及演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星爺對生活的又一種態度。
對,對生活的,星爺經歷了太多破碎,所以開始看不得破碎,開始追求極致的圓滿。回想一下《喜劇之王》的結局,約二十年前,意氣風發的星爺怎麼會用這樣「大團圓」的結局呢?
尹天仇在最後還是失去了成功的機會,但變相地他被一個臥底警察發掘去演繹一場最真實的往犯罪分子窩點的滲透戲,對尹天仇來說沒有比這更「真實」的發揮演技的了,對觀眾來說卻很假,但這種假卻完美地補足之前的「缺憾」,最後用人物以及劇情都「回歸現實」的手法收尾,可謂高級。
《新喜劇之王》前面大篇幅地想要塑造「真實」,到了最後卻虛擬的情節抒發著真實的情感,所以《新喜劇之王》前一個鐘頭是星爺寫的真生活讓演員用無厘頭來表演,後半小時才算得上真正的「周星馳電影」。
總而言之一句話,如今的周星馳電影缺了個「當初的周星馳」,如果我們還用原來的審視態度去看他,又如何能輕易地理解現在的他呢?
04巔峰過後是深沉
是的,星爺的巔峰期自《功夫》之後似乎就結束了,我們也毫無理由去要求巔峰了二十多年一位演員,要在經歷過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後仍舊保持當初的情感與生活取向,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每一個光鮮亮麗的人背後經歷過多少不為人知的辛酸。
所以你要說這些沒有周星馳主演的電影「毫無誠意」,我絕不同意!
只不過,當初的意氣煥發和慷慨激昂如今已經沉澱為更加謹慎的一絲不苟,他小心翼翼地用當初的方式表達著如今的自己,我們依舊很難理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