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唐山:昔日鹽鹼地 今日成豐收田

2023-10-16     唐山發布

原標題:河北唐山:昔日鹽鹼地 今日成豐收田

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渤海灣旁的32萬畝水稻進入收穫季,稻田中養的螃蟹豐收了,大蝦也要出水上市。

這片稻田所在的沿海區域,曾經是「斥鹵不毛之地」,如今能有稻漁豐收的景象,背後是科研人員和當地幹部群眾幾十年如一日的辛苦付出。

10月9日,唐山市曹妃甸區沿海區域的水稻進入收穫季。(受訪單位供圖)

記者採訪了解到,唐山市位於渤海灣北岸,大海在饋贈富饒漁業資源的同時,也使濱海地區形成了「鹽、板、瘦」為主要特徵的鹽鹼土壤,總面積約100萬畝。

1956年初,柏各莊農場在曹妃甸區一片鹽鹼地上正式建立,來自河北全省的10多萬人來此拓荒。第一代拓荒人劉東坡回憶道:「當時我們手挖肩抬,在兩年內農場建成72公里攔海大堤,修起集灌、排、蓄為一體的水渠系統。」

「1958年,稻米畝產量達200斤,真的讓人激動。」劉東坡說。三代拓荒人不斷嘗試,鹽鹼地一步步變為良田。

1956年,柏各莊農場喜獲豐收。(受訪單位供圖)

在曹妃甸區四農場富康村,村黨支部書記黨雨說:「每年1月開始用淡水泡田,4月中下旬用水泵將洗鹽排鹼水抽至臨近的池塘,用於水產養殖。原來一文不值的鹽鹼地,通過稻漁綜合種養,現在畝效益可達1700元。」

唐山市農業農村局漁業處處長葛倩介紹,目前在當地樂亭縣、海港經濟開發區等沿海地帶,這種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已經推廣約5萬畝。

記者採訪了解到,在輕度、中度鹽鹼地帶,目前唐山推廣種植耐鹽鹼農作物品種,適地實施「豆-稻」「稻-麥」輪作;在重度鹽鹼地帶,通過「挖塘降水、以漁治鹼」方式,開展海水池塘養殖、工廠化養殖。

今年,唐山市的鹽鹼地區域開始走上向「智慧」要效益之路。在1500畝的樂亭縣數字循環現代農業園區,通過物聯網,水位、水質、氣象等多項數據被串聯到「智慧大田」管理平台上進行實時顯示,鹽鹼地生產實現科學化、精準化管理。

10月15日,樂亭縣數字循環現代農業園區內,工作人員在調試監測設備。(受訪單位供圖)

記者走訪時,園區負責人陰澤明指著螢幕上密布的綠色水滴狀標記說:「這個圖形顯示的是稻田水位,當區域缺水時,水滴標記則為紅色,只需要用手機操作,就可以對缺水區域實時補水。」

不到一年,這塊鹽鹼地的含鹽量已從3.5‰降至1‰左右,鹽鹼程度由中度轉化為輕度。在唐山全市範圍內,到2022年底已改造成耕地的鹽鹼地約占鹽鹼地總面積的80%。

唐山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董印玲說:「智慧農業開啟了鹽鹼地高效利用新路徑,有效帶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我們將採取更多有效措施,進一步提升沿海鹽鹼地綜合利用效率,實現群眾更大的豐收夢想。」

來源:新華社(記者楊帆、趙鵬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98a0cb912a9605dacb7c577358548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