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的學習,無數家長都操碎了心。
每天親自輔導孩子寫作業,最後弄得孩子委屈,自己生氣;
不惜花重金報名無數輔導班,結果效果寥寥,孩子也忙得疲憊不堪;
看到別人家孩子進步,生怕自家娃被落下,不停內卷。
然而,結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孩子視學習如猛獸,家長覺得孩子不爭氣,生活被搞得一團糟。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明知道家長如此重視學習,孩子們卻有如此表現呢?他們難道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嗎?
事實上,孩子們之所以不愛學習、學習效率低、成績差,往往是缺乏一種「學習內驅力」,只有孩子真的能夠主動學習,產生學習興趣,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成績。
什麼是「學習內驅力」?
美國作家丹尼爾平克在《驅動力》一書中提到,人有3種驅動力:
第1種是來自外在的驅動力,比如孩子不愛學習,家長給予的一些獎懲措施;
第2種是來自基本生存需要的生物性驅動,比如人需要喝水、吃飯,這都是人類的生存本能;
第3種是內在動力,也就是自身想把一件事做好的慾望。
所謂「學習內驅力」,就是孩子關於學習的第3種動力,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自身產生想學習的慾望,在內在動力的驅動下,去進行主動地學習。
俄羅斯總統普京,他小時候學習成績很差,還非常喜歡摔跤、打架。
當時俄羅斯小學採用的是「5分制」,其中1分是基本單位,2分為不及格,3分是中等,4分是良好,5分是優秀。
而普京在念小學時,一直都是拿2分,還被同學們稱為「2分先生」,也就是從來不及格。
因為普京對於摔跤情有獨鍾,他費了很大功夫後,才終於獲得心儀摔跤俱樂部的入會資格,可當時這家俱樂部明文規定:成績低於2分者不允許入會。
於是為了加入這家摔跤俱樂部,普京開始為自己瘋狂地「補課」,制定學習計劃,主動學習、複習功課,結果等到期末考試時,他成功考入了班級前10名,從一個徹頭徹尾的「學渣」,進化為「學霸」,成功加入摔跤俱樂部。
自此以後,普京保留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最後考入俄羅斯名校列寧格勒大學。
普京之所以能夠改變命運,就正是因為他找到了自身的「學習內驅力」:為加入心儀的摔跤俱樂部而學習,有了內在學習的動力,可以改變自身的學習狀態,主動去學習。
而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也是如此,要想幫他們提高學習成績,關鍵在於幫孩子找到「學習內驅力」,激發他們對於學習的內在動力。
如何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
首先,我們要讓孩子有關於學習的行動自主性。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都習慣對他們進行控制,做一些毫無必要的干預,比如監督控制孩子學習,逼迫孩子在某一時間內完成作業,給孩子報名許多輔導班。
孩子在學習方面,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之所以他們會學習,完全是由父母的命令在推動,不僅學習過程毫無興趣可言,一旦父母稍有懈怠,成績立即就會「斷崖式」下跌。
其實,給孩子學習上的自主權,是讓他們產生「學習內驅力」的基本條件,只有孩子自己能夠決定自身的學習方式、內容,他們才會產生獨立自主去學習的想法,父母一味地控制,孩子很難產生自主意識。
其次,我們要為孩子制定合適的目標。
當孩子可以在學習方面自由選擇時,我們就要幫他們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了,這個目標可以是長遠的、美好的未來,也可以是短期的、觸手可及的「小目標」,關鍵能對孩子起到激勵作用。
比如有些孩子學習時,單純地是因為「應付考試」,或者是父母的「逼迫」,這其實就相當於沒有準確目的,他們只是被迫地學習。
我們為孩子樹立目標時,可以以他們的「夢想」作為激勵,就像有的孩子可能夢想成為太空人,還有孩子可能想當科學家、大老闆,我們就可以經常提醒他們:只有現在好好學習,將來才能「夢想成真」。
最後,幫孩子找到學習的成就感。
很多孩子之所以不喜歡學習,是因為得不到足夠的「成就感」,就算付出了一定的辛苦,也很難在短時間內看到回報。
我們要想激發孩子的「學習內驅力」,幫他們找到學習的成就感也很重要,比如學習時由簡到難,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知識的樂趣,再比如當孩子取得一些成績時,及時給予其積極的反饋,讓他感到更快樂,才能使其對學習更有興趣,產生「學習內驅力」。
老苗結語:
威廉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孩子的學習問題也是如此,我們與其捨本逐末,對孩子一味地進行「填鴨式」的教育,不如激發他們的「學習內驅力」,讓孩子真正「愛上學習」,擁有主動學習的動力。
今日話題:你會怎樣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扎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討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