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洗了,爛片就是爛片,別只怪刪減

2023-10-09     獨立魚電影

原標題:別洗了,爛片就是爛片,別只怪刪減

國慶檔,結束了。

《堅如磐石》拿下票房冠軍。

同時,也成為被吐槽最多的一部。

豆瓣6.3分,是自2016年《長城》以後,張藝謀導演作品裡評分最低的一部。

縱觀整個電影生涯,也是評分墊底的五部電影之一。

不少人在網上猛烈開炮。

比如,金星便用四化」痛批此片:

題材流量化畫面賽博化圈錢常規化老年鈍感化

四化有的直戳要害,有的則有待商榷。

但整體而言,確實替許多觀眾表達了心中的不滿。

魚叔看完,也是大感失望。

憋了一個假期,有些話,不吐不快。

《堅如磐石》的坎坷上映路,大家多少都有耳聞。

2019年殺青,2020年就打出等著上映」的標語

彼時,還沒有諸如《狂飆》的掃黑爆款。

因此,金星說的「題材流量化」,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倒是張藝謀導演多年來的勤奮敬業,以及在電影類型上的不斷突破,感動了不少觀眾。

只不過,這份對導演的尊重,並不能彌補對成片的失望。

這一回,刪減依然是繞不過的話題。

幾版預告片都有較大出入,不少預告鏡頭都沒有在最終正片中出現。

比如,台詞

從初版預告片中可以聽到,演員們最開始講的是重慶話,但後來改成了普通話。

成片中有不少地方,台詞和演員的嘴型也對不上。

黎志田(于和偉飾)口中的100億,就變成了48個億。

再比如,關鍵設定

預告片里,張國立扮演的鄭剛,原是副市長兼任公安局局長。

到了公映版,卻絕口不提後一身份。

若加上這一身份,劇情便一下子合理了許多。

例如,為何能夠持槍,為何對案情的進展了如指掌。

還有,暗線加碼

陳沖飾演的夫人,出身高幹家庭。

用片中的台詞來解釋,她父親的勢力一出手,勢必導致「無法收場」。

她絕不是一個只會裝模樣的擺設。

於是,不少網友學會了一種很新的觀影模式,腦補式觀影

很多線索,公映版本雖然刪了,但官方物料有。

東拼西湊一番,便定論這不失為一部好電影

懂的人自然懂

但問題是,看電影不是猜啞謎

觀眾的腦補,姑且只算是自娛自樂。

片方的找補,則稱得上營銷詐騙

一部上映的電影,最主要的噱頭居然是它被刪減的部分。

在一場映後交流,張國立張口欲講,卻被工作人員攔住。

片方運營巧妙地將這一段搬到網上,特意標紅了不讓說」。

話里話外都在撩撥著觀眾:這片子的秘密,藏得深著呢。

電影中有一個廚子,原是黎志田的表哥。

因為小時候欺負黎志田,舌頭被割去一半。

當他張嘴展示時,預告片特地驟然放大,打上了馬賽克。

這一活久見的操作,也讓人的期待值拉滿。

可真坐進影院,看到的卻是無碼版」的一個玩笑,瞬間只覺得掃興。

被刪剪的部分,我們無法評價。

可僅從影片保留下的片段,也難尋佳句。

多個人物,如女警李慧琳,黎家女婿David,都是可有可無的廢筆。

而作為一部講究高層智斗的犯罪大片,更有太多降智情節

關鍵屍體的暴露,不是靠警察調查出來,而是意外地「等」出來。

警察拿到證據,第一時間居然是上一艘破船,徹底把自己逼到絕路。

歹徒逼迫女孩說出秘密,威脅要先奸後殺,結果一臉奸笑地掏出保險套甩臉。

作品被閹割,是創作者的不幸。

但看刪減版的觀眾,同樣掏了真金白銀的票錢。

被刪減是一種遺憾,但絕不是爛片的免死金牌

「就這成片,刪不刪減都是爛片」

在金星吐槽的四化」中,老年鈍感化放在最後。

魚叔覺得,這恰恰是《堅如磐石》的最大弊病。

在上映之前,本片就有了不小的翻車。

網友甚至專門為此製作了熱點話題:尷尬宣傳

短視頻平台上,千篇一律的營銷手段,一度讓觀眾產生了逆反情緒。

高頻出現三個字,「老戲骨」。

魚叔挑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則,和大夥品品。

第一則,張國立怒摔茶杯,張藝謀齜牙叫好

畫面中,正拍攝一場怒不可遏的戲。

張國立深感效果不佳,要求臨時增添道具。

隨著一聲Action,揮手將面前的茶杯摔了個稀碎。

藝謀導演為其臨場發揮大感驚喜,向身邊工作人員直夸:

「老戲骨就是老戲骨啊」

第二則,于和偉抬手欲打,孫藝洲入戲嚇飛

畫面中,于和偉眼神陰鷙,玩弄著手中刀叉。

其氣場令對面的孫藝洲完全入了戲,以至於被激出了本能反應。

諸如此類的短視頻,還有太多。

每段結尾,勢必要配上劇組人員驚嘆的反應。

張藝謀瞪大雙眼,仿佛目睹了前所未見的震撼表演,一度被網友截成了表情包。

張藝謀才是演技最好的

眾多老戲骨的加盟,是一個劇組的底氣。

但,當所有創作都集中在字上,必然忽略小字輩的作用

影片中,蘇見明(雷佳音飾)是撕破黑幕的關鍵先生。

編劇特意定義了他的身份,過河的卒子

他既是嫉惡如仇的刑警,又是鄭副市長的兒子,夠得到打開黑惡大門的鑰匙。

然而,全片看下來,他身上沒有散發出任何弧光。

他宛如一個NPC,奔波在導演設定的道具點,只為破解最終的懸念。

事實上,主創壓根不在乎青年破案的熱血故事。

鄭剛和黎志田這倆官商大佬,才是他描繪的重點。

幾乎所有劇情,都是塑造他倆的邊角料。

首先,會耍狠。

黎志田皮笑肉不笑,設下一道鴻門宴。

徑直將存有把柄的手機丟入油鍋,吩咐被威脅的官員伸手去撿。

他特意請來蘇見明看戲,卻只為了敲山震虎。

其次,有底氣。

鄭副市長一出場便自帶全知視角,誰也不放在眼里。

面對黎志田的威脅,立馬擺出不可阻擋的架勢來。

一開場就明牌,也讓本片經營的懸疑感,盡數泡湯。

觀眾早就知道了熟善熟惡,也一眼便知其中的人物關係。

似乎是為了增加些看頭,編劇又出奇招,造反差

老哥倆有一共通之處——都是父親。

鄭剛動用一切手段,只為了隱瞞兒子的身世之謎。

黎志田在外殺伐果斷,回家卻對女兒百般寵溺。

他入獄後幻想女兒探視的橋段,似乎也在補全著角色的人性。

子女,是他們唯一的「軟肋」。

可惜,懸疑不是張藝謀的強項。

近年來,他拍了太多的劇本殺電影。

《懸崖之上》的烏特拉任務,《滿江紅》的密信。

這一次,手機成為了整部戲的麥高芬。

但這個手機所藏著的秘密,無非就是蘇見明的身世與鄭副市長的犯罪記錄,根本就不叫人意外。

在電影結尾揭開這個真相,本是為了將情感推向高潮。

但懸念所指向的情感,又與電影的主題是完全割裂的。

是想表現警察兒子堅守信念,大義滅親?

可故事也在這裡戛然而止,並未對蘇見明的抉擇進行強化。

是想表現官商勾結的內幕夠黑夠腐敗?

可犯罪內容究竟是什麼,卻隻字未露。

是想表現再殘忍的貪官也有人性軟肋?

可電影本就無心深挖鄭副市長和黎志田的最初犯罪動機和黑化過程。

對人物的刻畫,幾乎都是虛焦的潦草的

只有複雜的身份,簡單的臉譜。

最終,生猛的尺度也好,驚人的內幕也好。

全都輕易地泄了氣。

整部電影沒有落點,宛如為了表演而表演

張藝謀的電影中總有相似的情節,與權力共舞

但,縱觀其過去的電影,他其實不善於拍大人物

更多的,是化作一個符號來呈現。

比如《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家老爺始終沒有正臉。

或是一個背影,或是幾句台詞。

這份不在場,反倒很微妙地將個體悲劇上升到結構性問題。

而當張藝謀開始追求商業化類型化創作之後,這個致命的弱點開始顯露。

《英雄》里的秦始皇,是空洞的。

他更像是一個背誦大義的機器,不具有鮮活的血肉。

觀眾看到的是一個概念,而不是一個人

《滿城盡帶黃金甲》里的王,如此。

《滿江紅》中的秦檜,也是如此。

與其說他們是王侯將相,不如說是一個大家長。

爹,總是若無其事地否定子女的叛逆。

張藝謀片中的大人物,也總將謀逆者置於自我認知困局

在《堅如磐石》中,蘇見明打開手機,得知了自己的身世。

所有的醜惡往事,都被掩蓋在一樁狗血的倫理醜聞之下

官商之間的勾結,悉數成為配角戲。

數目驚人的利益往來,不過是背景板的數字。

頭上真正的翻雲覆雨手,又隱身於一句官上有官」。

我們看掃黑反腐題材,是要看清權力與金錢的運作邏輯。

惡何以作惡,正何以勝邪。

是正義一方步步為營,而非邪惡一派鳥獸四散。

以一場鬧劇收場,無異於為貪腐轉移炮火

張藝謀的電影,變了很多。

如今回看,我們會懷念其中的

恢弘大氣的場面,配合規整考究的攝影,展現著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

也會回味其中的

在偌大的時代洪流中,捕捉最不起眼的底層眾生相。

《堅如磐石》的視覺效果,並不讓多數觀眾滿意。

除了打上了綠油油的賽博光,構圖與運鏡似乎沒有電影的美感。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與韓國電影《老男孩》頗有雷同。

船艙中,蘇見明與同伴被黑幫圍堵。

這一幕和崔岷植的過道打鬥,幾乎如出一轍。

然而,《老男孩》中卻將這場戲締造成動作片史上的經典奇觀。

《堅如磐石》的警匪對峙,卻宛如兒戲。

相似的手法,卻造就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

近些年,擺脫了大片敘事的張藝謀,確實在類型化的路上不斷摸索。

但不得不說,在這部反腐類型片上,他依然舉棋不定。

要了解一個導演的創作力,觀察他的視角最為準確。

看他代入的,究竟是叛逆的青年,還是守成的老年。

恰如《老男孩》中,父權被剝去尊嚴。

傲慢的父親剪去了自己的舌頭,實施象徵意義上的自我閹割。

而在張藝謀的鏡頭下,垮台的父權餘威猶在。

反而是探尋身世的兒子,面臨著信仰破產。

與權力共舞為權力而舞」二者,有著本質區別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助理編輯:三十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95b1098f9b0209e4946e3e518b62a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