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不要輕易從體制內辭職?過來人含淚勸誡:先看懂6個要素

2022-07-13   職場火鍋

原標題:為什麼說不要輕易從體制內辭職?過來人含淚勸誡:先看懂6個要素

問:體制內3000元到手工資的工作好,還是私企月薪10000的工作好?

我曾經「犯過一次傻」!幸運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領導,把我從「海水」里重新撈回「岸上」。

N年前,我年輕氣盛、好高騖遠,大學畢業後入職一家國企(那個時代,國企是妥妥的體制內,當然了,現在,國企也算體制內),乾了沒兩年,就耐不住「清貧」了。那時,我的工資正好是3000元,住房公積金大約雙邊1200元(國企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把繳納基數調高),年底有1萬元左右的年終獎,一年收入五六萬元。

其他的福利。單位是分房子的,享受「內部政策房」的待遇。中餐和晚餐可以在單位食堂免費吃。福利,那是超多,一年六個節日都有福利,米麵油、肉蛋奶、果菜禽,換著花樣發。防暑降溫、勞動保護等費用,都摺合成西裝、襯衣、皮鞋、茶葉、冰糕票、洗髮水、沐浴液、衛生紙,可以供應整個「家族」使用。

可惜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得到了就不珍惜。我們幾位年輕人極其羨慕民企私企的同學,有的同學月薪過萬,在我們眼裡那就是「神」一樣的存在。當時,我們對未來還是感到絕望的,認為我們在國企一輩子也達不到月薪上萬。當時,我還對媳婦說,如果我的月薪上萬,年入十幾萬,這輩子就知足了。

當年,有一個機會。我們集團公司為了加強一家民企的合作,應民企的要求,讓單位派幾位骨幹員工去民企幫助工作,實際上就是「蹲點」在民企,把國企流程與民企流程進行「打通」。我們四位員工被派到民企工作,我才知道在民企還真不是那麼「好混的」!

當時,像我們這樣的骨幹人員在民企是可以拿到月薪上萬的。我們四個人非常努力工作,僅用了半年就圓滿地完成了工作流程的打通任務。當時,民企老闆對我們很客氣,生活上照顧得也很好,讓我們誤以為民企的人文環境很溫馨。老闆看我們的工作經驗比較豐富,「蹲點」結束後,邀請我們留下,開出的條件非常誘惑,承諾:給我們部門主管的職位,月薪達到一萬元。

我們四位員工都很興奮,跳槽到民企實現了「升職加薪」,年入12萬元,屬於「高收入」群體了。(註:當時,年入12萬是要報稅的,大神一般的存在)我們都同意辭職去民企。我的直接領導是一位中年男人,他得知我要辭職,非常惱火,也非常傷心,認為我這是「背叛」。

好在他跟我的父親認識,也算是老鄉關係,他忍著火氣,給我留了一個「後門」:你先不要辦理辭職手續,民企正好有三個月的試用期,你不要告訴老闆你已經辭職了。試上三個月,如果覺得民企好,你再回來辦辭職手續。否則,你現在辦理辭職手續,就再也沒有「回頭路」了。

我們四個人就到民企上班了。我的領導幫我「耍了一個心眼」,算我請了長假,沒有辦理辭職手續。那三個哥們,早早地跟單位辦理了「解除勞動合同」的手續。我們才上了不到一個月的班,就發現「現實」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以前,老闆把我們當「客人」,現在,把我們當「長工」。呼來喝去,動不動就訓斥我們:「幹得了就干,幹不了就滾!」

我心高氣傲,哪裡受得了這樣的「虐待」!而且,當月工資也只發了3000元,其他的部分進行了績效考核浮動。我當機立斷,立即「跑回」了單位。另外三個哥們,就留在了民企,因為他們已經辦理了辭職手續,不可能再回去了。

一晃N年過去了。現在就說說我們四個人的境遇吧:

我,回到國企後,知道社會不好混,心態上踏實了,工作上務實了。踏踏實實工作了幾年,我也被提拔為單位中層。隨著國企的飛速發展,我的年薪已經突破了12萬元,也覺得12萬年薪也不算什麼事兒。想一想我當年說的「月薪一萬就知足」,非常可笑。目前調到北京分公司,工作和生活都過得不錯。

那家民企,受到了行業衝擊,沒過三年就倒閉了。那三位哥們,加入民企後,其實也沒有拿到承諾的年薪12萬,只能拿到七八萬元左右,什麼福利也沒有,社保按照最低保障線水平為基數繳納的,綜合算下來,還不如不跳槽呢。民企倒閉了,他們三個不知所蹤,聽說也是到處打工,混得非常不如意,目前都在小私企里打工,月薪不到五千元。折騰了N年,他們的人生也倒退了N年。

當然了,我們四個人的故事,並不代表所有辭職下海的國企員工。我們的朋友同學中,也有從體制內辭職下海的人,其中有個別人已經混得非常好了。一個,在矽谷當IT精英;一個,在上市公司當副總經理;一個,自己創業當老闆。但是,我認識的辭職下海的人,大多數人都是混得不如意的。不管混得成功的人還是混得不成功的人,如果問他們後悔不後悔,他們基本上都會說:後悔。

即使是那三位混得成功的同學朋友也說「後悔」,原因是「四個不高」:一是辭職後的「性價比」不高,二是「幸福感」不高,三是「職業安全感」不高,四是「長遠期望值」不高。

所以,我們具體來對比一下「體制內工資3000元與民企私企工資10000元」的絕對值和相對值:

【1】絕對值。

體制內(拿優質的國企為樣本)的人工成本與到手工資的比值是:2.5:1。即:工資3000元,單位給你的綜合收入應為3000*2.5=7500元。五險一金,大約為+55%;六險兩金(增加補充醫療保險和企業年金),大約再+6%至12%。福利費13%+教育培訓2.5%+幫扶救助金1%+工團經費2%+交通午餐等補貼8%+書報費文體費4%,等等。你拿到手3000元,單位實際帳面支出7500元。

其實,這7500元,只是計算了絕對增加值,還有算帶來的附加值和增值部分呢。比如,住房公積金可以享受超低的貸款利率,補充醫療保險可以報銷到95%以上 ,困難救助金能保障員工不至於因病、因災返貧,企業年金還是有累積、遞進式的增值,等等。

我們單純地進行「絕對值」的對比已經得出結論,工資3000元已經等於民企私企的月薪7500元。

【2】相對值。

體制內(拿優質的國企為樣本)年收入的相對值,一般要靠績效獎金(包括月度預支獎、半年獎、年終獎)來拉開「浮動的差距」。國企分為工人與管理人員,工人的收入模式是:固定的工資:浮動的獎金一般等於6:4,即,固定的工資占60%,浮動的獎金占40%。管理人員的收入模式是:固定的工資:浮動的獎金一般等於3:7(職位越高,固定的比例越小),即:固定收入占30%,浮動的獎金占70%。

工人崗位:如果月工資3000元,屬於比較低層次崗位的工人,那麼,他的浮動獎金應該保證有3000*40%=1200元。年終獎一般不會低於15000元。國企的性質不同、所處行業不同、效益不同,差異性非常大。有的優質國企,普通工人的年終獎也能拿到幾萬甚至十幾萬。

管理崗位:如果月工資3000元,也是屬於比較低層次的管理人員,那麼,他的浮動獎金至少保證有3000*70%=2100元,年終獎一般不會低於25000元。職位越高,差距越大,優質國企的管理人員年終獎可以達到七八萬、十幾萬甚至三四五十萬元。

所以,當體制內的人說自己的工資是3000元的時候,收入的「絕對值」應該在7500元左右。那麼,計算相對值,就會天壤之別了,少則一兩萬元,多則三四十萬元。

綜上,從絕對值+相對值等維度來對比,體制內工資3000元完勝體制外的10000元工資水平。這是一個「大機率」的統計結論。

【3】在職時的長尾效應。

什麼是長尾效應?如果應用在「收入對比」上,可以簡單描述:你在民企年薪50萬,只能拿3年,其餘年份可能會逐年降低,那麼,職業周期從20歲到60歲計算為40年,「風光」的時候,年收入的曲線很陡峭,但多數年份里,收入在低位「走平行線」。你在國企年薪20萬,曲線不如民企的曲線那麼「陡峭」,但是累積40年的總收入,可能要高於民企的總收入。

【4】退休後的長尾效應。

在國企里,工資只能增不會降,隨著年齡增長,收入也是「同向」正增長的。

比如,同樣一位30歲的員工,在國企混到60歲退休,工資增長到3萬元,那麼,他的養老金可以拿到1.5萬元。他如果從60歲活到90歲,1.5萬*12個月*30年=540萬元。

如果他在私企工作,混到60歲(也許他都混不到60歲退休),工資可能不增反降,而且私企民企繳納社保的基數一般都是很低的工資水平,假設養老金拿到0.5萬元,活到90歲,0.5萬*12個月*30年=180萬元。

我們看看退休後的長尾效應:國企的養老金總和為540萬,私企的養老金總和為180萬元,兩者相差360萬元。

綜上,計算在職時的長尾效應+退休後的長尾效應,國企員工一生的總收入可能要遠遠跑贏私企員工!所以,對比體制內好還是體制外好,不要看短跑,而要看長跑。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馬拉松,笑到最後的才是贏家。

【5】職業半衰期。

我們行走職場江湖,難道只能對比「一時一地的工資高低」嗎?那就大錯特錯了。剛才,我的親身經歷告訴你:我們原來所在的國企,越發展越好,已經成為大型優質企業了。那家民企呢?早已經破產了。

從目前的環境看,國企特別是央企,發展得越來越好。即使遇到了經營困難,也會重組合併,而不會讓它倒閉,員工只會被妥善安置,而不會失業下崗。民企和私企呢?我們在這裡只列舉一個數據:中小型創業公司2年存活率不足20%,也就是說中小型企業在2年內會倒閉80%。

企業都倒閉了,你還談什麼職業周期呢?據統計,私企員工在職業周期里至少要跳槽7次。跳槽七次,可能會越跳槽越受益,也可能越跳槽越失意。企業倒閉的因素疊加失業、辭退等因素,造成私企員工的職業半衰期很短,想長期、持續發展並混到退休的人是比較少的。

在國企,職業半衰期與私企相比,是完全相反的。只要自己不犯錯誤、自己不主動辭職,你的職業周期會長達40年直到你順利退休。職業周期這麼長,而且可以持續發展,混出頭的概念其實是比較大的,你想一想,你持續耕耘一個領域40年,沒有職位的提升,也有經驗的增長吧。

【6】幸福感指數。

據統計:近年來的求職意願指數,公務員、事業編、央企、地方國企的指數持續攀升,已經遠超私企、民企、外企了。為什麼呢?因為目前的年輕人不再把工資作為唯一的追求目標了,他們的父母已經積累了不少財富,他們的家底比他們的父輩更殷實,所以,他們找工作不僅僅追求工資收入,還要追求性價比、幸福感。

幸福感指數的基本要素應該包括:職業的安穩性,國企可以讓你一輩子安穩;職業的周期長,國企可以讓你持續發展職業幾十年;沒有中年焦慮和職業危機;工作壓力不要那麼大;管理考核不要那麼嚴苛;請假的時間彈性要大;時薪要高(單位時間內的工資水平),等等。這些要素,大家都懂,這裡就不一一展開分析了。

綜上,我們在對比兩個職業時,要從收入的絕對值、相對值、在職時的長尾效應、退休後的長尾效應、職業半衰期、幸福指數等六個要素進行分析。這六個要素的分析,不一定適合所有人,尤其不適合那種「天才和精英」(他們天生就要當老闆、掙大錢、做富豪),人家在哪裡都要混出頭來的。對於普通人來說,如果能進入體制內工作,那是要優於體制內的。

一家之言,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