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讀得多常規情況下會增長一個人的包容度,反而不會輕易使人產生偏見。可什麼原因導致人們書讀得越多越看不起周圍的人呢?
環境沒有隨著讀書獲得的精神狀態發生改變
當環境與內心精神世界的成長速度難以統一時,心理對這種差異會有強烈的敏感性,從而導致外界反饋在內心中反映迅速而清晰。
就像是思維已經幾十歲的成人,身體還停留在襁褓時期的強烈不適,產生思維成長速度難以融合其他人的認識狀態。
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人的認知狀態和思維高度會隨著身處不同的群體而產生適群性。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難免被父母師長「安排」。例如,父母希望我們跟「更有出息」的孩子看齊、做朋友;老師希望成績不理想的同學跟成績較高的同學學習,希望我們能在更好的環境中有所長進。
反過來也是一樣的,當你成為別人眼中的優秀者時,自然也會吸引更多形形色色的人向你靠近,此時,你可能會向著更高的地方繼續前進,將自己的能力提升到新的等級。
最終,前者會給你動力,也可能讓你產生自卑心理,後者也會收穫動力,向更優秀的群體靠攏。
你會萌生向更優秀群體靠攏的想法,覺得此時所處的環境不好或者不夠好,這是建立在自己主觀思考和對比的「優越感」。
在人生視野上,你認定了這個階段的人和事已經不能讓自己有所長進。逢年過節時不想再和家長聊家長里短;在學校你不想再談論偶像劇和玄幻小說;日常生活中不想再和朋友胡吃海喝壓馬路,甚至與別人聊聊心事,你都認為是在浪費時間。
逐漸覺得自己與周遭的一切格格不入,沒有共同話題,有時覺得別人幼稚、庸俗,甚至可笑。
產生這種想法的根源在於你們的三觀和對世界的認知,人生追求的目標已經不在同一個標準線了。有的人鶴立雞群,產生優越感;有的人認為自己還需要學習,向其他人繼續取經。
書讀得多不一定能得到更遠的眼界和更高的修養
許多自詡優秀的教授依舊迂腐、徒有其名,實際的修養不如稚童。書讀得多的同時,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體味,所散發的優雅、睿智、雍容氣場是肉眼可見的。
當一個人以貶義眼光看待他人、自詡優異的時候,我們可以認為這個人看書不過是在翻頁而已。一部分人看書,靈魂散發書卷氣;一部分人看書,手指散發書卷氣。
倘若覺得圈子不適合,不必強行融入,也無需詆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找一個適合自己的群體讓另一段旅途啟程。
一味覺得自己有大成,只會讓自己的優越感越來越強烈,越來越看不起其他人,然而實際上自己是不是有所長進尚未可知。
無論讀了多少書,也不過是在紙上感受到其他人的一段生活經歷、一種精神態度,增長了我們對未知領域的見聞,是我們接觸另一件事的媒介,並不是比較和衡量的工具。
執著對比的人,逐漸會形成強烈的主觀對比,下意識不去看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反而喜歡用自己的長處去比較別人的短處,從而獲得心理的快樂,用幼稚的手段取得虛假的自信。
看不起其他人不是因為書讀得多,而是想得太多,這種行為本質不是書中所倡導的,甚至違背了知識想要傳遞給我們的信息。
在對比中,始終有客觀因素的存在,家庭背景、社會背景、行事早晚、基礎條件等等,讀書帶給我們的最起碼是精神世界的豐盈,沒從諸多角度參與分析的對比,是精神世界貧瘠的表現。
將自己置於最高點的人,絕不是書讀得多的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嘴上說的始終虛無縹緲,你的行為決定你讀了多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