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婷 曹學平 北京報道
對於中國醫藥大健康產業而言,2023年充滿挑戰與機遇。這一年,醫療反腐席捲行業、醫療剛性需求凸顯,醫保控費、帶量採購呈現常態化、長期化趨勢,中國創新藥出海迎來大爆發……大破大立之後,醫藥大健康產業回歸基本邏輯。
當下,醫藥大健康行業面臨全新生態環境的挑戰。身處產業劇變之中,企業駕馭變革的能力面臨考驗。水大魚大,中國醫藥大健康產業正在因勢而變。往何處變?如何變?2023年12月13日,由中國經營報社主辦的「馭變·圖強——2023中國醫藥大健康產業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聚焦中國醫藥大健康產業在新的生態環境中面臨的挑戰、變革與創新,圍繞「出海謀新」「聚勢謀變」等熱點話題,與會專家學者、企業領袖就中國醫藥大健康產業的未來發表真知灼見,為健康中國共謀良策。
出海謀新 中國創新藥建立國際視野
近年來,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引領下,中國醫藥大健康產業逐步從銷售驅動向研發創新驅動轉型,提升自主研發實力。加上一系列改革開放政策持續落地,創新藥行業迎來發展機遇。
國內創新藥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同時,中國創新藥出海呈現欣欣向榮的局面。2023年,中國創新藥出海迎來大爆發,對外授權合作規模再創新高。
西南證券副所長、醫藥首席分析師杜向陽表示:「五年前的這個時點,創新藥出海對於我們來說仍是一個非常陌生的現象。當前,創新藥出海已成為大家爭相追逐的布局策略。」
(西南證券副所長、醫藥首席分析師杜向陽)
對於繁榮背後「出海謀新」的邏輯,杜向陽表示,創新藥企業走出國門基於兩大背景,一是從較高的人均醫療費用支出水平以及單個重磅品種的銷售體量即可達到百億美元規模的角度看,海外市場空間相當可觀;二是在產業政策支持、資本助力下,國內創新藥企業蓬勃發展。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密集出台關於鼓勵創新藥的政策,為創新藥的研發提供支持,包括以臨床價值為導向、以患者為中心等臨床開發原則。同時,政策在支付端給予大力支持,近期參與醫保談判的創新藥中,約有17個產品實現原價續約。」杜向陽表示。
作為創新藥企業的一員,億帆醫藥(002019.SZ)副總裁李錫明同樣表示,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醫藥企業快速發展壯大。「目前,中國醫藥企業已經具備向國際市場進軍的能力,這是毫無疑問的。」
海特生物(300683.SZ)董事會秘書陳煌直觀地指出,美國市場占據全球50%的醫藥開支,而創新藥高投入、高回報、高風險,「first-in-class」(首創新藥)、「best-in-class」(同類最優)的藥品都應該面向國際市場,自然歐美市場是重中之重。
不過,紅利背後是高要求、嚴標準。杜向陽指出,創新藥企業立足中國走向全球的過程中,挑戰不可避免,如何實現商業化是重要命題。
上海蘭石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陳悅婷指出,不同藥品出海所面臨的挑戰和困難不同。原料藥、仿製藥出海可能面臨降本增效、藥品質量、利潤空間等方面的挑戰;生物類似藥出海則需要在臨床開發或商業化等方面下功夫。
如何更好更快地出海?復宏漢霖(2696.HK)全球戰略與項目管理總經理盛嚴慈分享了公司內部戰略決策中的「3P」原則——產品(Product)、人才(People)、實踐(Practice)。「不管是產品、人才還是實踐,千萬不要想著走捷徑,在國際化出海這件事情上,走捷徑是一條最遠的路。」
聚勢謀變 中醫藥傳承創新高質量發展
中國創新藥走上國際舞台參與競爭的這些年,國內中醫藥行業也經歷了一番變化。
華安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醫藥首席分析師譚國超表示,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行業在這兩年陸續發展壯大。「2021年12月底,國家醫療保障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了《關於醫保支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從醫保層面推動了中醫藥行業的發展,二級市場也在那個時候開始集中關注中醫藥,而在2015—2021年基本是一個沉默的狀態。」
(華安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醫藥首席分析師譚國超)
近年來,國家大力支持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關於醫保支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充分發揮醫保職能作用,進一步完善中醫藥醫保支持政策,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要決策部署,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健康需求的必然要求。」
譚國超指出:「中醫藥行業進入了黃金時代。今年上半年,中醫藥產品的報批和審批數量已創下歷史新高,國內對中醫藥發展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與此同時,部分中醫藥企業順應政策趨勢,抓住機遇將業務推到另一個新台階。
盤龍藥業(002864.SZ)副總經理黃繼林指出,公司因發展需要,投資建設了包括提升擴建智能化生產線在內的多個項目,得到了相關政府部門的極大支持,盤龍藥業同時是陝西省批准的首家院內製劑集中配置服務平台,已與多家醫療機構開展合作。公司響應基層中醫藥館建設號召,設立縣域事業部,擴大產品布局範圍。
譚國超表示,當前,關於支持中醫藥發展的政策仍在不斷推進,行業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歷史發展節點。但其同時看到,市場對中醫藥的評價不一,主要原因在於藥材質量難以把控,特別是今年藥材原材料價格漲幅較大。「在這種情況下,不免會出現部分原材料來源難以把控的問題,也導致了部分藥品在質量方面無法達到很好的臨床效果。這也是中醫藥行業在過去幾年不受市場青睞的痛點之一。」
以嶺藥業(002603.SZ)董事、董事會秘書吳瑞進一步解釋稱:「因為中藥材比較特殊,很多中藥具有農產品性質,所以在前端,尤其是種植、零售方面,很多都是農戶、散戶、小的個體工商戶進行參與。因此,他們對於質量的把控相對來講難度比較大。現在國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幫助建立更加完善的中藥材質量追溯體系。」
中醫藥實現高質量發展,與時俱進是題中之義。譚國超表示,如何讓中藥的療效看得清、說得明、聽得懂,是企業必須思考的問題。
壽仙谷(603896.SH)董事、副總經理兼董事會秘書劉國芳表示,中醫藥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在傳承傳統中醫藥精華的同時也要善於運用一些現代化技術和成果,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和認可的標準來證明自己。
(編輯:曹學平 校對:燕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