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賺錢,為何這麼難?

2023-12-13     格隆匯

原標題:炒股賺錢,為何這麼難?

作為大A的投資者,總會面對一個靈魂式的終極拷問:

到底是投穩中向好的大A,還是搖搖欲墜的納指?

答案好像不需要解釋,因為到底是賺錢還是虧錢,看看自己的倉位就很清楚了。

但令人厭煩的是,總是有人喋喋不休告訴你,我們的股市要讓股民賺到錢。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不過,這起碼驗證了一個真理:

股市反著買,別墅靠大海。

01

剛剛過去的一個月,美股瘋狂反彈,納斯達克從10月底最低的12543.86點,一口氣反彈到最高的14423.22點,距離7月份的高位,只差23點。

創下了1980年以來最佳的11月表現。之前一個月因為美債狂跌損失的一切,又奇蹟般地回來了。

昨晚,納斯達克再次上漲,突破7月份的高位。

反觀港A,也有過一些跟隨,但最終的結果是,別人反彈後,港A勉強跟一下,別人都沒開始跌,港A就先跌為敬。

還沒來得及搞清楚怎麼一回事,就結束了。就像剛起飛,就降落了,最後發現,還是在3000點的地平線上。

多少年了,還在圍繞3000點打保衛戰。裡面廝殺的,失望至極,外面看著的,都快睡著了。

曾經有過一段時間,很多人瘋狂地懟美股,為美股長牛10幾年走向終結找一大堆理由。

找過2020年全球疫情衝擊崩美國經濟、找過美國通脹危機創記錄,找過美聯儲持續加息收緊流動性等等。

但在一段時間,美股要回調了。然而沒多久,人家又蹭蹭往上創新去了。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也有另外一種觀點,喜歡歸因於美股公司的回購。

手裡有錢,把股票買了銷戶,所以EPS漲了,公司阿爾法來了。

不過這話細品就很有問題。

咱們很多公司並不缺錢,利潤水平也有很高的。

但說分紅,沒多少;說再投資,股票也沒漲。

錢都去哪兒了?為什麼自己不學美股那樣回購然後註銷,讓股票漲上去?

你喊那麼多利好,你到是去把利好執行出來,讓股價漲上去啊!

02

經歷過今年大起大落的投資者,大概會明白兩個簡單的道理:

炒大票,沒有經濟基本面支撐,那是萬萬不能碰的。

炒小票,沒有美股科技股的先行一步,也是萬萬不能碰的。

就拿AI熱來說,要不是chatGPT出來,能讓崑崙萬維的高管高興到想離婚?

要不是奧特曼發功,那一堆的傳媒、影視、廣告、教育公司,能夠鹹魚翻身,魚躍龍門?

別說AI真的幫助這些公司實現了降本增效?

更別提有些公司的大模型可以吊打openAI。

很多人都喜歡說價值股真的很便宜了,這話確實不假,估值真的已經打到歷史的低位,但另外一個拷問就是,價格低就是買入的理由嗎?

如果這樣,為什麼很多不去鶴崗買房子,卻拚命擠在北上廣深,希望有片瓦遮頭,有半尺可以安身立命?

所以,結論就是,如果只是覺得價格低,就忽悠人抄底的,多半刻舟求劍,照葫蘆畫瓢。如果真的覺得有投資價值,讓他們自己買好了。

關於股市何時觸底,何時上漲,估計連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都無法解釋。

不過,從一些基本的原理出發,也可以明白一些道理。

比如宏觀經濟。

數據上時好時壞,說白了就是還沒有完成出清,還沒有築底成功。

歸根結底,無非兩個事情。

第一,是需求轉弱了。以前可以賣貨給有錢的外國人,現在人家不一定從你這買,當然,你可以賣給其他國家,但做有錢人的生意好,還是做窮人的生意好,這個不需要爭論了吧;以前可以買貨給國內的地產開發商,現在新建樓盤少了,新建的公路橋樑也少了,一下子很迷茫,生產出來的貨物不知道賣給誰了。

第二,就是債務問題。政府也好,企業也好,居民也好,有錢也想著先還債,再去干別的。因為衣服可以少賣,館子可以少上,但債務總不能不還吧?

這兩個問題什麼時候解決,經濟就什麼時候觸底,整體股市也才能最終走出低迷。

否則,中小票、東西南北中各種題材概念、北交所,依然是市場熱炒的方向,因為也僅有這些,還可能夠賺到錢。

03

其實我們真不用太糾結老外為什麼跑路,更應該糾結的,是大A能不能讓人家賺到錢?

拋開那些說不清的問題,在商言商,我們回到基本面--上市公司盈利面來分析。

其實剔除資本市場上的炒作,要讓股民賺到錢,其實是要先讓企業賺到錢,或者企業有能力將來能賺到錢。而且還得要股民先相信企業將來真的能賺錢。

不能說上頭不想搞好股市。

只是賺錢的問題,不是出幾條政策就能夠解決的,最終還是靠企業自身。

這些年來,上頭的改革步伐很快,推出很多新政策,但是效果要麼還沒這麼快出來,要麼就是效果有限。

一個市場,須供需兩端都配合才能循環起來,從而形成經濟。不然沒有需求端的埋單,任憑你供應端再怎麼努力刺激生產,都是徒勞。

但這個需求去哪裡了,怎麼找回來?這才是這個市場最關鍵最底層的問題。

解決了這個問題,到最後,股民賺到錢的問題也自然迎刃而解了。

只是現在看來,這個問題太難,也太需要時間了。

但我們也沒有必要絕望,只是等待起來可能會比較漫長。

其實老外也是這樣看的。

其實現在的大方向走不走得通,老外也未必看得清楚,因為這確實是一條新路,他們也沒有經驗。

但他們沒那麼耐心,所以他們就先離場了,去回報確定性更高的地方先撈一筆再說。

我們喊也沒有用。

不過,樂觀點看,外資在A股的持倉還有2萬億,每天凈賣出也就是幾十億,只是零頭而已。

要是真的對大方向沒有信心,清倉就是了,為什麼不呢?

其實還是捨不得14億人口的市場錢景,現在看似牆外的花更香,等哪一天咱們的市場景氣起來,它們可能跑回來比狗還快。

04結語

最近流傳出一個頗受關注的觀點,是關於老外如何看待投資咱們的事。

總結一句話,人家就是看你的房地產。

房地產好,就對經濟觸底反彈有信心,房地產不好,那就暫時沒有信心。

這跟咱們說的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相去甚遠。

為什麼?

其實,站在老外的視角,完全可以理解。

如果要買華為晶片鏈,人家為什麼不直接買英偉達、AMD?

如果要買華為造車鏈,為什麼不直接買特斯拉?

這麼多年過去了,在大A玩科技概念,最後玩成什麼樣?

最近還流行起了玄學概念。

咱們都未必能理解,讓一群白皮膚的人,去理解咱們博大精深的文化,他們內心得多崩潰。

既然如此,去粗取精,看房地產好了。

加上,在中國房地產單邊狂飆的20年里,老外可是賺了大錢的,因為人家大量買了地產債。

你負責大興土木,我負責躺贏收息。

太美了!

他們可能也有傲氣,認為你的高科技創新,風險這麼大,遠不如房地產看得見摸得著,何況要真的投科技公司,人家多的是,沒必要冒風險。

當然了,所謂的外資,其實也很多種,歐美資金雖然走了,但中東的資金又進來了。在香港人的語境里,很形象的一個說法,叫「換莊」,即用中東的資金換下歐美的資金。

因為中東國家有石油和鈔票,但缺乏工業製造業和科技,我們則剛好相反,所以兩者的互補性非常強。

這半年來大家也都看得很清楚,這可以說是一盤大棋吧。

所以,巴以衝突,咱們的立場必須中立之餘要稍稍偏向阿拉伯世界。

不過,中間的疑慮是不少的。

比如中東的資金能夠補歐美的「缺」嗎?

實體經濟也一樣。

這個結論現在還無法下,因為短期內是看不到太大進展的,只能拉長時間再看。

所以,回到標題的問題,咱們還是現實點。

如果房地產債務出清了,行業企穩了,那個時候,大抵就可以相信股市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83795ce65ec6e983c9fcace22a8ea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