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嬰兒滿月內,可能出現讓媽媽緊張的5種狀況,別讓無助替代幸福

2022-03-09     沫沫的靜好歲月

原標題:小嬰兒滿月內,可能出現讓媽媽緊張的5種狀況,別讓無助替代幸福

剛剛出生的小嬰兒,有著寬寬的前額,明亮的眼睛,小小的鼻子,柔嫩的肌膚,對爸爸媽媽來講就像是一塊磁石,牢牢地吸引著他們的注意力。

可是,有時候,小嬰兒也會不自覺地「調皮」一下下,用各種小狀況,讓媽媽分外緊張。

提前了解滿月內寶寶可能出現的這些小狀況,別讓無助替代了初為人母的幸福感。

1、新生兒黃疸

很多父母看到寶寶皮膚發黃,就自然而然認為寶寶得黃疸了。其實,只說對了一半。皮膚發黃是外表現象。正常人體血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色素物質,叫做膽紅素,如果遇到生理或者病理原因使膽紅素增高,皮膚、眼白就會發黃。

當胎寶寶還在媽媽子宮裡時,血液中所代謝的膽紅素會經過胎盤到母體,通過媽媽的肝臟來幫忙處理。可是出生後,他們稚嫩的肝臟還無法立刻自行處理膽紅素,無法順利代謝,從而引起寶寶皮膚、眼白泛黃,這就是「新生兒黃疸」產生的原因。

通常在母嬰病房裡,會有專門的護士來測量「黃疸指數」。在寶寶出生第三天左右開始上升,第七天左右開始慢慢下降。

多數寶寶都是生理性黃疸,除了皮膚發黃之外,吃得好、體重穩定、大小便正常,爸爸媽媽就不必過於擔心,生理性黃疸在寶寶車聲1-2周會自行消退。

若是黃疸值偏高或者穩固升高,那麼就需要積極治療了,這就是病理性黃疸,需要醫生通過各項檢查來尋找原因。

2、出現心臟雜音

寶寶的心臟似乎有雜音?聽起來似乎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難道會是先心病?難道心臟異常?爸爸媽媽肯定會擔心不已啊!

對於剛出生的寶寶而言,因為從母嬰循環過渡到依靠自己的心肺循環,血液很容易出現漩渦,從而出現雜音。這種常見於新生寶寶身上的「功能性雜音」,會慢慢改善。

另外,寶寶剛剛出生,肺動脈導管仍未閉合,也會影響檢查結果。所以,醫生會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通知做心臟彩超來進行進一步的觀察,大約會安排在寶寶滿月之後。通常只要寶寶臉色紅潤、哭聲底氣十足,媽媽就不必要太擔心。

3、出生後體重不增反降

寶寶出生後的體重比出生時還低,真讓人焦慮。是不是沒有吃飽?是不是母乳不夠?是不是營養不好?若干的問題接踵而來,媽媽的心情真的很低落。

其實真的不必如此,不是寶寶沒有吃飽,也不是母乳不夠吃,更不是營養不全面,剛出生一周內的寶寶體重略有下降,是正常情況,是生理性脫水導致的。一般體重會比出生時降低5%左右,之後就開始慢慢地回升,直到變得水水嫩嫩、白白胖胖!

所以,母乳媽媽要堅持哺乳,千萬不要被眼前的情況蒙蔽了眼睛,總是擔心自己的乳汁不夠好,哪裡有比母乳更適合寶寶的營養呢?用自己最大的耐心,培養和寶寶的共同默契,按需喂養,乳汁會隨著寶寶的需求而不斷增加,而寶寶的體重,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增加。

4、寶寶的各種皮膚問題

小嬰兒皮膚發育尚不健全,最外層表皮的角質層很薄,毛細血管網豐富,內皮含水及氯化物比較豐富,很容易出現各種皮膚問題。

  • 紅斑:

在寶寶出生後的2-3天,在軀幹上出現一些紅紅的斑點、丘疹、水皰甚至膿皰,但沒有伴隨其他症狀,那麼1-3周左右就會自行消失。

  • 脫屑:

這是新生寶寶皮膚最上層角質層發育不完全而導致的脫落,看起來一層皮,但是媽媽千萬不要手痒痒,替寶寶揭掉。可以用溫水濕潤,塗護膚霜,等待自行脫落才是最安全的做法。

  • 汗疹:

長在新生寶寶的下巴或鼻頭處,帶有白色針頭大小,突起的疹子。通常狀況下幾周內也會自行消失,這是由於皮脂腺阻塞造成的。媽媽也不要心生「用手把它擠出來」的念頭哦!

  • 痱子:

怕寶寶冷而穿了一件又一件的衣服,結果大冬天把寶寶包裹出了痱子;這種狀況屢見不鮮。穿衣適量就好,比大人多穿一件就夠了,寶寶遠比我們想像中強大哦!

5、吐奶

小嬰兒吐奶也是非常常見的現象,有兩個主要原因引起:一個生理性吐奶,與寶寶的腸胃結構有關,吃一丟丟可能就要吐了;因此需要吃飽後「打一頓」才好(媽媽別野蠻,拍嗝而已哦!)

一個是病理性吐奶,吃完就吐,一直吐,即便是拍過嗝了,依舊吐個不停,甚至是吃完直接噴出來的感覺。需要爸爸媽媽謹慎對待,及時請醫生幫忙診斷是否有胃腸道疾病或者其他方面的問題。

新生寶寶還有一種情況,是溢奶(漾奶)。簡單概括,就是吃多了,咽不下了,或者吃的時候速度太快、咽進去空氣了,然後就會適當地吐出來一兩口。只要寶寶精神好,沒有痛苦的狀況,就不必過於擔心,下次注意哺乳的量。

說實話,照顧新生寶寶,身體的疲憊只是一個方面,最為煎熬的是心理上的無助。寶寶那么小,那麼脆弱,那麼不堪一擊,卻有著巨大的能量,能夠不間歇地哭上一宿,還讓你摸不著頭腦,完全不知所措。

可是,作為寶寶的爸爸媽媽,也只能讓自己學習著內心的強大,精進自己的育兒知識,放鬆自己的緊張心態,從容的看待寶寶出現的各種問題。

有些症狀,是寶寶們的共性,是一個必經的階段;有些症狀,則是寶寶的個體表現,需要進一步的觀察、斟酌和判斷。因為,即便是最終去找醫生診治,醫生也會首先闡述寶寶出現的問題啊。只有細心觀察寶寶、細緻照顧寶寶,才能夠逐漸的了解寶寶,快速的度過親子間的磨合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7c222ad6ab2a45fce4837ff0367ad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