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允和&周有光:在婚姻里,心比長相好,懂比愛重要

2023-11-16     十點讀書

原標題:張允和&周有光:在婚姻里,心比長相好,懂比愛重要

葉聖陶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從蘇州九如巷走出來的四位才女,是民國時代最後的大家閨秀,也是近代最早的新女性。

她們個個蘭心蕙質,才華橫溢,各自絢麗地綻放,逆著歲月的流波,書寫出獨特的人生。

尤其是二姐張允和,她在顛沛流離中,與丈夫周有光相依相伴,成就了一段「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傳奇佳話。

據張允和透露,他們夫妻愛情保鮮的秘訣正是:彼此懂得,相互包容。

從相識到白頭,即使身處再艱難的困境,他們都能風雨同舟,相依相守。

有人說,婚姻總是從玫瑰到瑣碎,它不會永遠轟轟烈烈。

真心相愛的兩個人,若不能彼此懂對方,他們的婚姻也不會長久。

婚姻里最美的擁有是我在,而最美的默契是我懂。

張允和與周有光的第一次相識,是在1925年的一個周末。

那天,允和去找同學周俊人玩,恰巧碰到了周俊人的哥哥——周有光。

那時的周有光已是一名大學生,他穩重好學,儒雅博聞,總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

而張允和素來活潑可愛,充滿靈性,很討人喜歡。

兩人的第一次見面,彼此都留下了不錯的印象。

後來,允和去杭州讀大學,正巧那時,周有光也在杭州教書,兩人既是舊識,又都漂泊異鄉,自然有了更多交往的時間。

那時的周有光總是找各種理由與張允和見面,允和是何等聰明的女子,她自然懂得周有光的心思。

周有光約允和外出散步時,送給她一本《羅密歐與朱麗葉》,書中夾著書籤的那一頁,描寫的正是兩個戀人第一次相見的情景。

允和看了,心裡漸漸湧起一陣暖意。

原來,她對這位沉穩博學的大哥哥也頗有好感,就這樣,他們在杭州這座美麗的城市定了終身。

愛情不是追來的,也不是找來的。

真正的愛情,是百轉千回相逢後,我懂你的小心思,你懂我的小任性。

周有光喜歡西洋音樂,而張允和卻對中國古典音樂有著濃厚興趣。

但只要是去看戲或聽音樂會,他們都會一同前往,即使不感興趣,也會陪在彼此的身旁。

有一次,周有光帶張允和一起去聽貝多芬的交響樂,音樂會的門票很貴,所以大家都很珍惜這次機會,即便聽不懂、不喜歡,也要聽得全神貫注。

然而,音樂會開場沒多久,張允和卻睡著了。此時,周圍的人都投來異樣的眼光,周有光心裡也有些不自然,但他沒有叫醒允和。

要是換作別人,可能會覺得愛人不可理喻,買這麼貴的門票,竟是來睡覺的。

但周有光懂允和的興趣愛好,從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她頭上。

既然她不喜歡,那就睡覺好了,這有什麼大不了的?

相戀8年後,兩人的婚事也提上日程。但這時,周有光卻猶豫了,他寫信給允和說:「我很窮,怕給不了你幸福。」

允和回了他十頁長信,大膽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幸福不是你給的,而是需要我們一起去創造。」

因為那時,周家已經沒落,生活上十分拮据。可允和懂周有光的不易,所以她毫不在意,還是高高興興做他的新娘。

心若相知,無言也默契。一對才子佳人在相知相愛中,走入了一段讓世人艷羨的世紀婚姻。

愛情是浪漫的,婚姻卻是現實的。

婚後,由於經濟拮据,張允和既不置辦家產,也不買漂亮衣服。

她知道,在周有光心裡一直有一個留學夢,便決定用自己的2000元嫁妝幫助丈夫圓夢。

1933年,夫妻二人赴日本留學。在途中遇上了大風浪,本來就瘦弱的允和,吐得稀里嘩啦,但她還是樂觀笑道:「沒事,這是生活對我的考驗。」

為了周有光的事業,她心甘情願地付出。

最好的感情,從來不是甜言蜜語,而是在生死面前,也能一起面對。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此時,周有光夫婦已經回到了國內。為了躲避戰爭,一家開啟了逃亡生活。

他們一共搬了十多次家,由於周有光經常要出差,很多時候都是張允和帶著一大家子顛沛流離。

1941年5月,對張允和來說是一段不可觸碰的記憶。在那段時間裡,她失去了七歲的女兒小禾。

當時,他們住在重慶郊外,周有光依舊忙於工作,允和與女兒獨自在家,女兒忽然說肚子痛,並伴有發燒。

開始允和以為是女兒吃壞肚子了,後來卻發現症狀越來越嚴重。

可他們的住所周圍沒有醫院,等把女兒送到重慶醫院後,已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周有光得知消息後,連夜從外地趕回來,他抱著幾乎崩潰的允和心痛不已,內心充滿了自責與愧疚。

不料,平靜下來的允和卻反過來安慰他說:「命運為了鍛鍊我,把最難的題都留給了我一個人。」

漫漫人生路,能有這樣一個人,和自己攜手走過無數風風雨雨,直至彼此步履蹣跚,也不離不棄。

張允和與周有光就是這樣一對伴侶。

1969年,周有光被下放到寧夏,那裡風沙滿天,荒草叢生,環境非常惡劣。

而他又患有青光眼,經常出現頭痛、乏力的症狀。身體的不適,讓他變得鬱鬱寡歡。

允和理解丈夫的苦痛,經常會給他寄一些眼藥水,在寄的包裹里,往往也會偷偷放進幾顆巧克力。

她想讓丈夫的生活,在困苦中,帶點甜。

在這段艱難的日子裡,倆人相知相惜,走過了歲月帶給他們的苦難和傷痛。

婚姻最高的境界是遇事不責備。

我懂你的辛苦,你知我的不易,以信任之心,不限制對方的自由,同時又以珍惜之心,不濫用自己的自由。

好的婚姻經得起煙火,守得住深情。

下放兩年後,周有光回到了北京,此後,他們夫妻才真正過上了夫唱婦隨的生活。

回京後,周有光推出了一系列語言學著作,這期間,允和成了他的得力助手。

周有光直到85歲才退休,其實他只是把辦公室搬到了家裡,每天仍舊筆耕不輟。

晚年的周有光寫過一篇名叫《張允和的樂觀人生》的文章,在他眼裡,夫人既是大家閨秀,又是充滿朝氣的新女性,還是一個到了晚年仍充滿「童趣」的小女人。

允和愛美,八十多歲了,還每天穿戴整齊、仔細梳妝,且總是拉著丈夫問:「美不美?好不好看?」

周有光總是點頭稱讚,常常會加上一句:「允和比我有才。」

而張允和就會非常滿足地說:「我現在比周有光更『有光』。」

都說婚姻最好的樣子是陪著你一起慢慢變老,然後再帶著你一起「返老還童」。

周有光在1988年就擁有了一台電腦,並學會了打字。

張允和為了重新編印張家的家庭刊物《水》,也想著要學習打字,而她的老師,自然就是周有光了。

有一次,她怎麼也打不出「愛」字,就衝著周有光嚷嚷道:「周有光,幫幫忙,這個愛字打不了,我也愛不了了,怎麼辦?」

周有光聽到後,笑眯眯地走到老伴身邊,手把手地教她。

如果說打字是「婦敲夫審」,那麼唱崑曲就是「婦唱夫隨」了。

每次張允和去參加崑曲研習社的活動,周有光怕她勞累,都會蹬著個小三輪車載著她。

允和在台上表演,他就坐在台下看,看著她惟妙惟肖地扮演各種人物。

在允和生日時,周有光送了她一套《湯顯祖全集》,老太太心裡樂開了花:他真是懂我的心思。

從前的車馬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周有光與張允和的愛情猶如流水一般,他們自然而然地在一起,沒有轟轟烈烈,只有靜靜地守護。

情若相眷,不語也憐惜。這是對張允和與周有光的愛情最好的寫照。風風雨雨一起走,大起大落不放手。

貧困時彼此相伴,富貴時彼此相惜。

1998年12月21日,國際教育基金會舉行百對恩愛夫妻會,年近百歲的周有光、張允和夫婦是其中最年長的一對。

從才子佳人、喜結連理,到危難之中、生死相依,再到晚年的幸福相守,他們經歷過戰亂,承受過喪女之痛,可這些苦難不僅沒有摧毀他們的愛情,還讓這份感情變得堅如磐石。

巴爾扎克說:「真正的愛情像美麗的花朵,它開放的地面越是貧瘠,看起來越格外耀眼。」

是啊,只有經過風雨洗禮的愛情,才愈發顯得彌足珍貴。

世上所有好的感情,都必然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就像張允和與周有光的愛情,從初次遇見時的砰然心動,到百轉千回依舊挂念,最後,經過顛沛流離依然還在身邊。

楊瀾說:

婚姻的紐帶不是孩子,不是金錢,而是關於精神的共同成長。

在最無助和軟弱時,有他托起你的下巴,扳直你的脊樑,令你堅強,並陪伴你左右。

婚姻的紐帶不是孩子,不是金錢,而是關於精神的共同成長。

在最無助和軟弱時,有他托起你的下巴,扳直你的脊樑,令你堅強,並陪伴你左右。

花前月下的感情自然讓人羨慕,但能彼此滋養,彼此成就的婚姻,才是婚姻最好的樣子。

作者 | 真小真,在文字中與你相遇。

主播 | 北辰,金牌主播,心理專家,公眾號:北辰在找你。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7b233d122bf220ad3730987ccfc97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