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納醒悟了?黑人蝙蝠女電影被取消,高層認為它沒有存在的意義

2022-08-03     維賽迪

原標題:華納醒悟了?黑人蝙蝠女電影被取消,高層認為它沒有存在的意義

眾所周知,目前的好萊塢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劇,都已經深陷政治正確的牢籠之中。

典型的是作品裡面必須有黑人,黑人還不能是純粹的邪惡反派,作品裡的女性不能是花瓶,不說要能力壓其他男角色,最起碼也要對等開之類。

在此之中最典型的無疑是迪士尼旗下的電影,迪士尼為了蹭政治正確,把黑人獵鷹從電視劇提拔到《美國隊長4》里當第一男主,白雪公主,小美人魚這些經典角色也通通「黑化」。

作為業內的第一巨頭,迪士尼這些蹭政治正確的做法也讓其他幾大影業爭相效仿。

比如華納兄弟影業,也一樣直接把旗下不少著名角色來個「黑化」,比如超人跟蝙蝠女等等。

對比黑超人的進度,《蝙蝠女》的進程要順利得多,不但已經開始進入後期製作,在6月份時的一次試映,還讓很多高層都很滿意。

然而,現在華納卻宣布,《蝙蝠女》這部影片取消了,不會在電影院上映或者流媒體開播,這也意味著電影的製作成本900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6億以上)將會全部打水漂。

說到這裡,應該會有一些童鞋感覺,這華納是不是醒悟了?不讓旗下英雄變成黑人了?

那就要理清《蝙蝠女》這個項目為什麼會取消,而且取消得這麼徹底。

第一個原因,還是利益,畢竟資本重利,誰都知道。

根據報道,華納內部人員在觀看完這部《蝙蝠女》以後,感到無比的失望,通俗點說就是這部影片太爛了,放出去上映幾乎100%撲街。

在線下的電影院上映,其他額外費用是很高的,比如宣發費用、跟影院的分成等等。

至於線上的流媒體也不放映,根據外媒的報道,則是華納為了縮短整體電影支出成本好讓進行避稅的手段。

第二個原因,就涉及到目前華納對DC電影的布局。

華納自從重組以後,CEO換成了大衛·扎斯拉夫,扎斯拉夫是一個很有魄力跟野心的人,他早在之前就已經公開表示,要將DC打造成如同漫威一樣的全球品牌。

華納在重組之前,或者說扎斯拉夫上任之前,對DC電影基本上是沒有任何規劃的,基本屬於哪個賺錢就拍哪個。

最早2013年,以《超人:鋼鐵之軀》開啟了DC宇宙序幕,後來卻因為《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聯盟》連連撲街,直接導致項目跟規劃完全一團亂。

於是,在那段時間觀眾可以看到很多匪夷所思的情況。

首先,就是立了很多項目。

這些項目是什麼?

除了上述的《蝙蝠女》,還有什麼《藍甲蟲》,《死亡射手》《猛禽小隊》(已上映)《新自殺小隊》等等。

一堆二線甚至三線的電影扎堆立項,其中的那些英雄什麼的知名度跟名氣都不大,這些項目有什麼用?

至於那些一線英雄,超人雪藏,蝙蝠俠直接換屆,神奇女俠由於缺乏管控,第二部電影直接撲街,《閃電俠》電影主演頻出醜聞等等。

所有DC電影,亂就一個字,各自為政,一下子跟之前的DC宇宙有關,一下子又是完全沒關係獨立成篇的影片。

扎斯拉夫在上任之初,他就曾經公開發表過自己的想法。

他表示DC擁有超人、蝙蝠俠等高人氣的英雄,本來就應該把重點放在他們身上,比如三巨頭,不但是給到資源這些角色(指電影立項)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到位地把他們弄成一個電影宇宙的核心。

事實上,扎斯拉夫的想法,可以說是最正常的思路。

參考隔壁漫威宇宙的前10年布局,先確立好以鋼鐵俠、美國隊長、雷神等人為主的復聯體系,接著才開始延伸,擴大世界觀,開發二線以及不知名的角色。

當初的DC宇宙就是太急,一部《鋼鐵之軀》之後直接把所有一線英雄搬出來,之後還覺得不過癮,把自殺小隊這種支線性質沒幾個有人氣的團隊也拉出來。

這就是所謂的飯要一口一口吃的道理,你不能說我就是要與眾不同,然後就一口吞下10勺子的飯,那結果只會是害慘了自己。

因此,那些二三線,或者是看錢拉關係才立項的DC電影,它們的存在只會攪亂了整個DC電影宇宙的布局,沒有任何意義。

畢竟如果你要組建一個電影宇宙,可不是只靠政治正確就能弄起來的。

實際上,對DC電影的布局,一定程度上的確可以消除所謂的「蹭政治正確」的操作。

就以扎斯拉夫來說,他希望把多點資源放在超人身上,這就意味著原版的超人不會說一定變成黑人,或許更大可能是存在兩個超人,一黑一白,但只要不是原來的超人被改了人種,那一切都好說。

之前的DC宇宙因為缺乏規劃,所以會出現一種惡性循環的現象。

高人氣的一線英雄,DC不敢「黑化」,除了超人以外的蝙蝠俠、神奇女俠這些,華納不敢讓他們也變成黑人。

那麼「黑化」的是誰?答案當然就是那一群沒什麼名氣的二三線英雄了。

由於名氣不大人氣不高,把這些角色變成黑人也不會被說什麼,反而還可以蹭一波政治正確撈錢。

這也是為什麼看到那麼多不知所謂的電影立項的原因,不是黑人就是女權,華納單純就是為了蹭政治正確。

但當電影有了布局以後,情況顯然就完全不同了,最起碼這種現象不說完全杜絕,也可以減少。

除了政治正確以外,另一個要點就是所謂的「情懷攻勢」。

眾所周知,近年來好萊塢很喜歡玩各種情懷,《蜘蛛俠3:英雄無歸》請來前兩代蜘蛛俠,結果票房大爆,其他諸如《侏羅紀世界3》之類的影片,也都各自請回第一部的演員來賣情懷。

最初華納也是這個打算,所以讓第一代的基頓蝙蝠俠在《閃電俠》里出現,也在這部《蝙蝠女》裡面出現,還在《海王2》里登場。

顯然,這就是想組建一個以基頓蝙蝠俠核心的「情懷宇宙」。

然而,一個成功的電影宇宙可不是靠情懷就能建立起來的,情懷牌這種東西最多打一次,你打得多的話觀眾內心也毫無波瀾了。

為了眼前的所謂情懷利益,直接放棄了整個DC品牌,是很短視的做法。

顯然,新任CEO也察覺到這點,所以《海王2》里出現的蝙蝠俠,從基頓變成了上一任的本·阿弗萊克,這樣的話要切割起來也容易很多。

同時,《蝙蝠女》取消的話,意思就是基頓的蝙蝠俠也不會出現。

可以說,扎斯拉夫看得很清。

實際上,外網很多網友也早就煩透了華納之前那些莫名其妙的立項,《蝙蝠女》被取消之後,很多人都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很高興。

當然,話是這麼說,目前的DC電影依然還有很多需要處理的問題。

最主要的,當然是「舊DC電影時代」遺留下來的一些種子。

比如神奇女俠,第二部撲街了,第三部要怎麼辦?併入新宇宙的世界觀?維持舊宇宙的世界觀?還是直接獨立成篇?甚至是直接砍掉,重新換屆?

又比如海王,沙贊這些英雄,電影的第一部成績不錯,那麼現在這個第二部,又應該怎麼去安排?

所以說,DC接下來的《閃電俠》電影相當關鍵,因為閃電俠可以通過逆轉時空來重啟世界觀,具體就看華納那邊怎麼處理了。

當然,其中扎斯拉夫跟華納內部高層的博弈,也是重點。

只能說看看這次的DC宇宙又會發展成什麼樣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6ea97c7a6e9ff95eab698cbf7a73d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