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勢之「深」談|對話深圳前副市長唐傑:不要害怕「衰退」

2023-08-15     微成都

原標題:城勢之「深」談|對話深圳前副市長唐傑:不要害怕「衰退」

隨著第二季度收官,中國上半年經濟成績單出爐。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為593034億元,同比增長5.5%。

廣東作為全國經濟體量最大的省份,2023年上半年GDP增幅為5%,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根據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3年上半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為16297.60億元,同比增長6.3%,展現了較強的經濟發展韌性。

城市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承載地。近年來,深圳在數字經濟、高新技術、金融等領域表現出色,經濟持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

如何看待高質量發展語境下的GDP增速,深圳的產業轉型對其他城市有何啟示?

近日,深圳前副市長唐傑接受紅星新聞專訪時表示,經濟發展自有周期和規律,進入高收入階段時,增速會下降,但增量未必,即便面對「衰退」也不要害怕。事實上,深圳至今已歷經四次衰退,但一次次鳳凰涅槃後,依舊可以不斷從成功走向成功。

以下,是紅星新聞和唐傑的對話——

2021年7月1日,深圳地標鄧小平畫像廣場前花團錦簇,喜迎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圖據IC photo

No

-Number-

01

以改革基因

打破「紙上談兵」

紅星新聞:深圳快速崛起過程中,工業貢獻很大,2022年,深圳工業總產值超4.5萬億元——連續4年超過上海,雄踞中國工業城市第一城。此外,改革開放40多年來,深圳已成為城市發展最為耀眼的那顆「星」。在您看來,深圳能有今天的成績,主要靠什麼?為什麼?

唐傑

唐傑:深圳能有今天成績,歸納起來,主要靠改革。深圳是一座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也因改革而強的城市。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深圳是改革開放後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40年來,深圳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率先進行市場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首創1000多項改革舉措,奏響了「實幹興邦」的時代強音,實現了由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性跨越。

這1000多項首創的改革是大的改革,由此帶動深圳實現更加深入系統的配套改革,形成具有制度厚度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體系。

例如,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深圳希望引入美國沃爾瑪超市進入深圳市場,當時國家主管部門對這家巨型連鎖企業進入對我國商業體系的衝擊保持著一定警惕,要求深圳進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當時由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負責調研和提交報告,重點是如何 「在引入沃爾瑪和穩住本土商業之間找到平衡」……研究人員做了大量限制性條件的分析。但事實證明,很多都是「紙上談兵」,因為一年後,深圳就出現了第一家本土連鎖企業,中國連鎖超市如雨後春筍般發展,成為我國主流的商業經營方式。由此可見,改革就是要實打實摸索,就是要在躬身實踐中出真知。

引入沃爾瑪後,深圳市級各部門領導經常逛沃爾瑪超市,目的就是通過實地購物來觀察了解沃爾瑪如何運作?這麼大採購鏈、供應鏈,如何完成?由此產生了一系列改革。

2020年8月28日,826架無人機在深圳灣畔升起,配合城市燈光秀,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圖據IC photo

深圳市逐漸發現,沃爾瑪在深圳銷售的產品約1/3是在珠三角採購的。深圳市通過與沃爾瑪進一步合作,吸引其在深圳召開全球採購大會。這樣一來,更多的珠三角企業可以直接對接沃爾瑪的需求進行生產,帶動了產業鏈、供應鏈的形成與完善。沃爾瑪(中國)採購中心也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深圳。

有意思的是,另一跨越銀行信用卡的改革伴隨著沃爾瑪引入而引入。從銀行產品發展看,已開發國家一般是先有銀行信用卡,之後才出現超市購物卡的。沃爾瑪進入深圳後,招商銀行開始與沃爾瑪合作發放購物卡,極大地改變了中國商業銀行傳統的以對公業務為主的經營模式,推動了我國金融領域的相關改革。

隨著沃爾瑪引入,諸多本土超市逐漸崛起和壯大,產業鏈、供應鏈的需求也更大了,這之後又推動了海關、邊檢以及口岸的改革需要……

深圳就是這樣一座城市,遇到問題,大家千方百計通過改革來破題,就是要用改革創造改革,用改革帶動更多領域的改革,改革是這座城市的基因。

深圳在改革中的一次次成功,也加深了中央各部門對深圳的信任,因為相信深圳具有進行改革探索取得成功的能力,中央各部委也願將更多的改革項目放在深圳擔綱試點實施,這就進入良性互動關係。經常性的情況是,深圳市分管領導上京拜會國家部委相關司局甚至是部領導,要做的一個重要表態就是代表市委市政府表態全力支持深圳部門承擔相關部委改革項目。這樣,國家部委有改革試點任務時,也願給深圳來試點。蘇州、崑山也是這種情況。

深圳科技園。圖據視覺中國

紅星新聞:從1980年代的家電產業,到1990年代的通訊設備製造,再到後來網際網路科技企業,以及當下的新能源汽車。改革開放40多年來,深圳不斷湧現出諸如華為、中興、騰訊、大疆、比亞迪等為代表的行業巨頭。期間,無論產業如何疊代更新,深圳總能站在科技和產業發展最前沿,為什麼深圳老能「踩中」城市和產業發展的那個點?深圳領導幹部有哪些可以值得其他城市學習的地方嗎?

唐傑:深圳主要還是長期抓緊並黏住了IT這個大產業,一以貫之,努力做到極致。深圳相關行業的發展以及更新疊代,其實都是IT產業不斷疊代、裂變和不斷膨脹的結果。

深圳一開始裝配小家電後來做小顯示屏。隨著IT產業裂變加速,華為、中興等從程控交換機起步——當時我們打電話都用座機,固定電話初裝費還要幾千塊錢,它們後來又轉向移動通訊,這就有了做語音、信號、影像模擬傳送等傳輸設備的需要。從做數字設備生產到制定行業標準。

眾人拾柴火焰高,數字硬體設備製造和網際網路科技在2G、3G、4G、5G等軟體領域的不斷突破後,行業終於迎來高光時刻。此刻,行業領跑者就能站在同行發展之巔。再如比亞迪,十多年前,王傳福(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給我科普時說,新能源汽車並不是「油變電」這麼簡單,它在本質上就是「一部會跑的計算器」

航拍深圳市坪山區比亞迪汽車總部六角大樓。圖據視覺中國

我們開車都知道,特別在北方,下雨天、下雪天,天冷路滑,切忌急踩剎車,容易翻車失控,所以考駕照時教練都教我們雨雪天氣要輕點剎車三次之後才踩住剎車。這是因為汽車在路上跑的時候,不能保障在任意時點四個車輪的著地面積是一樣的,雨雪天氣急踩剎車,四個輪子著地面積不一致時,就可能會出現以著地面積大的車輪旋轉,搞不好就會失控。對燃油車而言,傳送點剎車指令低於10秒,汽車性能就是優良,而電動車不需要,1秒就已嫌慢了,這是油車永遠都做不到的。所以新能源汽車不僅是電代油,更重要的是其更智能。

產業疊代發展中,深圳政府做了什麼?我們主要有三類政府,一類是以上海市政府為代表,地方產業和科研能力也很強,政府通過組織企業揭榜挂帥,助力產業突破和行業發展。另一類是以合肥市政府為代表,即產業基礎不那麼強,但具有城市較強的科技支撐,可以捕捉到行業發展前沿的動態,選擇風險相對小的領域,通過充裕土地供給和集中有限財力在某個領域進行扶持、突破。深圳市政府可能是介於第一類和第二類之間。

深圳市政府在產業發展中,更多起到「加速器」的作用,比如ABC三家同類企業在深圳發展中遇到一些瓶頸和短板,針對這些瓶頸和短板,深圳市政府就在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助力這個行業創新突破,進而就起到「補短板」和解決科研發展瓶頸等問題。這個過程中,政府在與企業和行業協會的充分溝通中,可以獲得比較充分的產業信息,由此可以制定出更多加速推進技術開發和產業鏈深化的政策。

總而言之,深圳堅持市場是主導,企業是主體,法治是基礎,政府是保障。

華為總部深圳坂田基地。圖據視覺中國

No

-Number-

02

不要害怕衰退

衰退也孕育成長和突破

紅星新聞:現在,很多城市都致力於招商引資,但歷史地看,深圳在招商方面的動作似乎較少,這是因為企業不請自來嗎?深圳政府的重要角色主要不是到處去外面招商,而是營造和保護企業生長的良好生態嗎?

唐傑:深圳也不是不去招商,但不是漫山遍野去招。深圳主要是去招本地或行業發展所缺的環節,是個「補鏈者」的角色。

另外,深圳大企業都是本土培育和成長起來的,比如華為、中興、騰訊、比亞迪、大疆都是這樣,它們從小變大的過程也是形成產業鏈、產業群的過程,根植性很強。所以政府的角色,就是要營造良好生態,助力這些企業成長。

過去,產業鏈、產業集群確實很難一下子招來。但最近廣東肇慶的崛起是很值得觀察的現象,肇慶用6年時間引進小鵬汽車和寧德時代等行業巨頭落戶、打造生產基地,建立起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這是迅速「建鏈」的招商模式,值得認真研究和學習。

紅星新聞:2019年,《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和深圳市發展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一份題為《深圳不「惑」:從「改革之都」到「創新之城」》的調研文章,裡面有採訪您時提及的一些觀點。這篇文章也公開談到深圳的幾次「衰退」,比如:1984-1985年,深圳出現經濟上的第一次衰退。1994年-1996年,深圳出現第二次衰退。第三次衰退是2000-2003年……在您看來,到了今天,深圳出現幾次衰退?背景是什麼?如何看待衰退?

唐傑:深圳幾乎每10年就會出現一次經濟衰退,除前面提及的三次衰退,深圳第四次衰退出現在2010-2013年。

第一次衰退的背景是,當時特區工作會議上,深圳因「重貿易、輕工業」受到了批評。特區工作會議後,深圳發展調整為:工業為主,工貿結合,發展外向型經濟,這時,深圳也從「貿易立市」轉向「三來一補」的工業發展階段。

第二次衰退的背景是,深圳停辦「三來一補」企業,轉入模仿製造階段。1994年2月,深圳市政府下發《關於經濟特區停止審批「三來一補」等項目的通知》,不僅要求原特區內限制發展「三來一補」企業,且要求原特區外的寶安、龍崗兩區也要嚴格控制。

加上當時廣深高速公路開通,很多企業流向成本更低的東莞等地。

此外,國家在1995年取消了特區關稅減免等讓利政策。多種因素作用下,深圳經濟短期內就陷入了衰退。但這時,深圳進入「模仿製造」階段。以華強北為代表的「山寨」經濟現象,成為這時期深圳工業化的新特徵。

第三次衰退的背景是,上海浦東新區迎來更大規模的開放,當時華為、中興、平安等都在上海設立分中心,也叫「雙總部」。加上深交所主板當時被停止發行新股,大量資金流到上海。《深圳,你被誰拋棄》等網文也反映了當時深圳的處境。

但這時,深圳開始進入到「深圳製造」階段,以華為、中興等為代表的公司走向高端製造,「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在深圳影響力日漸擴大。

第四次衰退的背景是深圳力推「騰籠換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這是深圳開始邁上創新的重要節點。

2012年以前,深圳GDP年平均增速都在25%以上,但2012年一季度,深圳增速低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這在深圳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期間,深圳每年外遷企業超過8500家,外遷造成經濟下滑4個百分點。但分析發現,舊的產能轉移了,新的產能還沒有完全釋放,但經濟結構正在優化。這時,深圳心裡就有底了,因此繼續保持戰略定力,堅持轉型升級的目標不變、步伐不停、力度不減。深圳也由此走向依託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上世紀80年代,日本害怕衰退,保護落後產能,結果經濟停滯,在1995年後,日本經濟更是陷入長達十多年的持續性衰退。其實衰退也是去泡沫的重要環節,沒有衰退、沒有競爭,就不會有新產業出現。回頭看,深圳一直處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幾乎每十年都會面臨一次經濟衰退,但企業的創新恰恰是在衰退中成長起來。比如,第二次衰退,華為起來了。第三次衰退,騰訊起來了。第四次衰退,大疆起來了。所以,不要害怕衰退,衰退也孕育著新的成長和突破。

深圳騰訊總部大樓。圖據視覺中國

紅星新聞:歷史地看,每次重要的轉型節點,深圳都能成功闖關,但受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因素影響,這幾年,深圳也已結束高速增長的年代。在您看來,高質量發展下的深圳,還能迎來下一波高增長嗎?

唐傑:收入水平越高,增長率就越低,這是統計趨勢。因為你存量大了,創新動力對你存量的影響會減少。深圳再想回到10%至20%那樣的增速,應該很難了。但深圳人均GDP是全國的兩倍多,那它還保持著和全國同樣的增速,這已經很難得了。

中國增長率最快的地方往往是中低收入的省區。經濟學也證明,進入高收入階段時,增速就會下降,但增量未必。為什麼呢?比如1萬美元的人均GDP增長10%就是1千美元,10萬美元的人均GDP增長1%就是1千美元。由此可見,10%降到1%之後,增速下來了,但增量不會。

深圳現在GDP3.2萬億元,增長1%就是320億元,增長5%就是1600億元,但在1998年,深圳GDP才1500多億元,那時即便增長20%,也才增加300多億元。這樣一來,以現在的經濟體量,增長1%就相當於過去20%的增速了。但再過十年,深圳GDP再翻一番的可能性,我認為還是有的。

2023年8月6日,港珠澳大橋。圖據視覺中國

No

-Number-

03

灣區協同發展

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紅星新聞:在協同發展方面,珠三角,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應該向長三角學習些什麼嗎?

唐傑:其實各地專家學者對此的看法也不一樣,比如長三角,當地學者也呼籲應該向珠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學習,我們這邊也強調向長三角學習。可能大家的關注點不一樣,但「知不足,強調相互學習」,這是好現象。

從廣東視野看,長三角交通發達,城市與城市之間,甚至上海和周邊其他省市的地鐵,也可通達。和長三角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的路網密度不夠,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省里也因此在加大投入。

另外,長三角城市之間的收入相差不是很大,大家看到的普遍是比較繁華的街區或小橋流水的城鎮面貌。

廣東發展落差較大,感官上看,在廣東開車三個小時,你可能從最繁華最富有的地方就到了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貧困地區。廣東21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有12個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廣州和深圳的GDP幾乎占到全省一半,穗深佛莞四市占了廣東的62%。長三角城市的發展落差沒有我們這麼大。

此外,長三角城市群從明清算起,也有300多年歷史,有相對不錯的經濟、文化和貿易基礎,唯一變化的就是1840年後上海崛起,整個江南都成了上海的經濟腹地。

但即便到了1980年代,廣東實際上也就只有廣州、韶關等5座地級城市。目前,廣東的經濟仍具有向廣州深圳東莞佛山集中的趨勢。但過去20年,上海經濟就急劇擴散,和長三角其他城市形成協同發展關係。因此,在區域協調發展、共同富裕等方面,廣東乃至粵港澳大灣區,還需強化彼此融合推動,以實現協同發展。

2023年6月9日,廣東中山,正在建設施工中的深中通道。圖據視覺中國

紅星新聞:連接深圳和中山的深中通道2024年建成通車。連接珠海和深圳的深珠通道也已進入招投標階段,珠三角東西兩岸融合正加速,這或將一改過去珠三角產業「東高西低」的格局,但對東莞、惠州等東岸城市來說,隨著深中通道等打通,深圳產業因此有了和中山就近聯動發展的機會,東莞和惠州的發展會因此迎來新挑戰嗎?接下來,這些城市怎麼辦?

唐傑:過去這些年,深圳與東莞、惠州的產業聯動發展很密切。此外,深圳和汕尾、與河源也攜手推進「飛地經濟」落地發展。隨著深中通道打通,深圳和中山在聯合共建產業園……在引領大灣區發展方面,深圳正以工業製造業聯動周邊城市協同發展,形成「深港創新,東莞惠州等城市製造」的模式。

隨著深中通道打通,珠三角東西兩岸融合加速,這對深圳產業的裂變、擴散,有了更便捷的通道,也對東莞、惠州等城市的產業提升,帶來好處。

產業裂變擴張是市場的行為,屬於企業自發和理性選擇。最近,我看了份中投顧問的資料顯示,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廣東企業在全國各地拿地(10畝以上的製造業項目)不少,藉此可觀察到廣東製造業在全國各地轉移的情況。

統計發現,廣東製造企業在湖北拿地近3萬畝,占比最高,約占外出拿地畝數15%。廣東製造企業在外拿地畝數排名第二的是江蘇,拿地1.8萬多畝,占比9.04%。其中,深圳製造企業外出拿地占比最高。深圳製造企業主要流向山東、江蘇、安徽等地。

所以,如果東西兩岸互通便捷,融合加速,資源要素更好流動,我們就能為企業發展營造更好空間,這對留住有實力的企業,對提升大灣區產業層次和城市群內各個城市的發展,都大有裨益,也有利於縮小廣東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最終利於實現共同富裕。否則,企業也會外流到省外。

紅星新聞:粵港澳大灣區中11城(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和珠三角9個城市),分屬「一國兩制」「三個獨立關稅區」,這給大灣區深度融合帶來一些難題。今後,珠三角「港澳化」,還是港澳「珠三角化」,或維持現狀,這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在您看來,該怎麼做?

唐傑:粵港澳大灣區要進一步融合,實現協同發展,就要實現「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比如匯率的轉換、支付方式的轉變等,都要更便捷。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應該把港澳和珠三角等地各自的規則、機制釐清,而且讓大家清楚明白順暢地實現轉換。比如,很多人第一次去香港,手機沒電要充電才發現,我們習慣用的插頭和那邊是不一樣的,那邊是三個插頭的。但只要大家清楚了就互通了。實現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彼此就都更便捷了。這之後,大家都會趨向於尋找到效率更高的處理方式,這樣也就不存在「誰化誰」的問題,市場和民眾都會自主而科學地做出選擇。

這就好比支付寶和微信,廣東這邊習慣用微信,但江浙一帶習慣用支付寶,但在購物的時候,你不能說只能用微信或只能用支付寶,而是要讓大家都便捷地通過不同的支付方式完成支付。

源 | 紅星新聞

編輯 | 熊娟

直飆35°C+!高溫天要注意這些

免費!免費!

再創新高!10.7億元!

葡萄樹下好乘涼!夏日採摘攻略來了

轉發周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6d472cbc697519607d67ba993cd19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