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人」是檢驗懸疑劇的第一標準

2022-12-23     娛樂硬糖

原標題:「狠人」是檢驗懸疑劇的第一標準

作者|顧 韓

編輯|李春暉

「梅婷好適合演壞人」「一出場就感覺瘮得慌」「壓迫感好強」「感覺得了安嘉和真傳」……

一開播讓觀眾喊「嗑死我了」的是愛情劇,喊「氣死我了」的是生活劇,而讓觀眾嚇得夠嗆還樂此不疲地交流被嚇經歷的,是懸疑劇。12月21日晚,隨著《回來的女兒》在愛奇藝獨家開播,2022年的迷霧劇場正式拉開帷幕,全民熱追懸疑劇的氛圍也回來了。

《回來的女兒》由愛奇藝出品,鳴澗影業、奧陶紀影業聯合出品,《無證之罪》導演呂行與《隱秘的角落》編劇潘依然強強聯手,韓三平監製,張子楓、王硯輝、梅婷、李乃文領銜主演,講述上個世紀90年代,孤女陳佑希為尋找好友小秀進入潭嶺鎮李家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這是相當新鮮的家庭懸疑體驗。沒有強犯罪、沒有名偵探,各懷鬼胎的散裝一家人,被友情、親情、愛情、物慾、情慾驅動走入懸疑的迷宮。其顯著優點在於,這些情節並非故事枝蔓,而就是懸疑本身——你最想揭開的,是這些人心底的秘密。最親密的家人,其實如此陌生。最寬宏的可能最謀私,最美麗的可能最邪惡,滿口謊言的,反而是被欺騙最深的人。

當其被設置於90年代的背景之下,時代元素不是裝點氛圍,而是被充分運用於情節推動中,就更能深刻體會編劇潘依然為本劇下的斷語:「一個家庭如何在時代浪潮里維持自己的平衡。」

全員高質量「狠人」

懸疑可以說是對演員要求最高的劇集類型之一。一方面,氛圍的營造離不開角色的高能、演員的配合。更重要的是,懸疑劇里的表演若不到位,容易傳遞出錯誤信息,誤導觀眾推理。也正因如此,懸疑劇很少有劇火人不火的情況,更多是好作品與好演員的相互成就。

不過,這一點未必都是應在主角身上。在懸疑題材中,反派有著不亞於正派的重量與能量。張東升爬山、禿頂、「我還有機會嗎」是《隱秘的角落》最早出圈的幾個梗。《無證之罪》能夠經歷住時間的考驗,很大程度也是因為它貢獻了狠人李豐田,不斷有人慕名前去考古。

2020年起,各平台競相下注懸疑短劇,也有不少演員借反派角色走紅、翻紅、轉型。包括有流量明星標籤的鹿晗與趙麗穎,都在迷霧劇場展現出全新面貌,令人觀感為之一變。

可以說,能否留下一個驚心動魄、深入人心、對名場面KPI有所貢獻的反派角色,是評價一部懸疑劇影響力非常直觀的標準。

而正如開篇所列的網友熱評,《回來的女兒》首播即達成這一條件。一貫以溫婉形象示人、在《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作為安嘉和受害者的梅婷,此次化身驚悚擔當——夜深人靜,當陳佑希自以為隱秘地向智障哥哥套話,鏡頭一轉,與她背對背躺著的廖穗芳竟然並未睡著……她越是不動不說話,觀眾越在腦補中膽戰心驚。

其實不止梅婷,《回來的女兒》堪稱全員高質量「狠人」,卡司中有大量懸疑劇熟手:

張子楓初步脫離童星乖萌的刻板印象、展現出超出年齡的實力,靠的就是《唐人街探案》結尾的詭異一笑,之後還曾與陳正道合作《秘密訪客》。而《回來的女兒》中陳佑希為了好友孤身犯險,小小的身體中蘊藏著大大的能量,正是妹妹最擅長的一類角色。

劇中飾演梅婷丈夫的王硯輝,從2008年《李米的猜想》起就是國產懸疑片的經典綠葉,在《烈日灼心》結尾以幾可亂真的罪犯表演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飾演情夫王老闆的李乃文也是一枚反派老戲骨,從刑偵反派(《黑白禁區》)、諜戰反派(《懸崖之上》),到渣男反派(《相逢時節》)都能駕馭。

飾演小警察的代旭與呂行導演自《無證之罪》結緣,該劇中他的角色從唯唯諾諾到逐漸墮落,不是大反派也令許多觀眾恨得牙痒痒。客串出演老李親戚的張子賢則被戲稱長了一張韓影反派臉,在電影《受益人》與諜戰劇《叛逆者》都以反派角色引發關注。

好演員一舉一動都是戲。就這「全員反派」的一出大戲,硬糖君這個劇集名偵探還真有點摸不清他們的底。

沒有強犯罪的懸疑什麼樣?

國產懸疑網劇發展至今,神探VS變態殺手的奇案型與大案套小案的單元型都出過不少佳作。不過事實上,懸疑題材有多種面貌,未必一定要同犯罪、血漿綁定在一起。

懸疑大師希區柯克有一個著名的炸彈理論:三個人玩撲克牌,牌桌下有顆炸彈。如果只是講述三個人玩牌,然後突然爆炸了,就只有驚訝而毫無懸念。但如果讓觀眾知道炸彈的存在,再展示三個人玩牌,觀眾就會時刻想著何時會爆炸,懸念也就形成了。

《回來的女兒》主創也深諳此道。劇中,陳佑希為了不被警察送回孤兒院、繼續尋找小秀,謊稱自己是李家走失的女兒李文文,每天硬著頭皮給自己畫上鬢角痣。不管是陳佑希本人還是觀眾都深知這謊言一戳就破,「母親」廖穗芳也果然在不到兩集的時間裡就推理出了陳佑希的真實身份。

然而,她並沒有歇斯底里、當面叫破,而是偷偷聯繫了孤兒院。期間,她每個打量試探的目光、意味深長的微笑,都會令觀眾的焦灼不安多一分。最後看到院長來抓人,反而能鬆口氣。

《回來的女兒》是原創劇本,借不到作家與IP的光環。但對於一部懸疑劇,無人能劇透又何嘗不是最大的優勢?目前該劇播出至第5集,人物與人物關係已經多次出現反轉,比方說,都知道陳佑希這個女兒是假冒的,DNA檢測結果卻顯示她與廖穗芳存在親屬關係。

劇情推進飛快、反轉出其不意,每剝開一層,給人的感覺就越撲朔迷離,仿佛置身劇里的大霧當中。除了明面上的一些謎題,如失蹤的小秀、戴猴哥面具的流竄犯、陳佑希是不是當年被拐的李文文,還有太多有待深挖的地方——

廖穗芳愛丈夫、愛老王,還是只愛兒子?李承天對回來的女兒深信不疑、關懷備至,是否別有居心?被陳佑希與程威挂念、又和王老闆關係曖昧的小秀,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王老闆看起來最「社會」,有能力犯罪或者掩藏犯罪,可這樣是否又太過表面?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陳佑希是打破表面平靜的闖入者,而廖穗芳是這個家的守衛者,不管是為了小秀還是李文文,兩人的對立都會貫穿全劇。她們一個身手敏捷、敢想敢幹,一個心思縝密、是成年人,她們之間的角力是該劇一大看點。

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說,劇情的設置很尊重觀眾智商。第2集廖穗芳就識破了陳佑希的身份,抽絲剝繭的過程也被導演拍出了幾分諜戰式的驚險,令人感覺這個小鎮中年不簡單。

另方一面,兩人的關係也一直在變化、在升級。到第4集,兩人已進一步攤牌,令人不由擔心陳佑希之後將如何留在這裡,又如何才能化險為夷。

當然還有一點,兩人各自的堅持、彼此的衝突都有著豐富的情感與現實因素支撐,令觀眾更容易代入。

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的背景設定在製造懸念方面也發揮了很大作用。

一方面,不同的社會環境、物質條件會給犯罪與破案帶來變數。李家住在化肥廠家屬院,鄰里之間抬頭不見低頭見,因此會出現李文卓被誤抓一次、隔天全家都遭人白眼的情況。流言蜚語對劇中人的重量顯然更大,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決策和行為。廖穗芳在劇中也幾次提到,再經不起更多流言的壓力。

同時,當時既沒有攝像頭,DNA等檢驗技術也很初級,因此犯罪成本低而破案成本高。換句話說,90年代民風彪悍,人們的尺度與今天不同。

90年代對於這屆觀眾說遠不遠、說近不近,80後、90後雖是親歷者,但當時大多處於懵懂的少年或童年時代,對於劇中人的行為也不是很好判斷。而這,無疑也提升了整部劇「親切的未知感」,就如這「彼此陌生的一家人」。

迷霧劇場,再次領跑

懸疑與喜劇都靠讓觀眾意想不到取勝,如今二者越來越難做,因為觀眾早已千帆過盡,深諳各種經典套路。懸疑內卷尤其嚴重,精品越做越多,觀眾眼光越來越高,創新突破越發艱難,還剩多少空間,非有慧眼、有膽識的主創無法察覺。

《回來的女兒》在家庭懸疑這一細分方向上的探索就有很強的行業價值。一方面,家庭懸疑是一股全球性的創作風潮,美劇《大小謊言》、日劇《坡道上的家》、韓劇《夫妻的世界》,莫不是將懸疑的元素手法與婚姻、家庭、倫理等話題相結合,產生別樣的觀感。

另一方面,家庭懸疑也是國產懸疑劇尚未充分開掘的一個方向,試水者多但成功的少,還有幾個爆款名額有待爭奪。而且正如上文提到的,家庭懸疑在不必與犯罪、血漿綁定的同時,可以寫人性、寫倫理、寫社會,選題並不少,有進行長期探索的可能。

而不管是國劇中最早對家庭懸疑進行科普的《隱秘的角落》,還是如今的爆款潛力種子《回來的女兒》,都誕生在愛奇藝迷霧劇場,這絕非偶然。

懸疑一直是愛奇藝的一大當家類型,長的短的,氣質傳統或者網感強烈的,聚焦各個警種與各類偵探的,都出現過標杆性作品。引領類型發展、尋找新的突破口、推進相應的內容與美學探索,是平台在這一賽道上維持優勢的必然舉動。並且,以在懸疑劇方面的積澱來說,愛奇藝也是最有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這一屆迷霧劇場除了主打散裝家庭懸疑的《回來的女兒》,其他4部新劇也看點頗多:導演陣容有馮小剛、陳正道,演員方面有實力派陳建斌、海清、宋佳、王陽等加盟,亦有新生代演技派董子健、文淇,概念包括科幻懸疑、心理現實主義以及東北元素。

之所以我們離不開懸疑劇,不僅是因為感官刺激或燒腦快感,更因為它以一種特有的方式關懷與書寫現實,探討與每個人切身相關的、罪惡從何而來的話題。雖然真實的犯罪可能離我們較遠,但那些微小的惡念、隱秘的痛苦、未知的恐懼,我們都曾在生活中真切感知,並渴望得到解釋與釋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6ca7946865a6dc37e6122567df0ca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