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甄豐謀反,探析王莽集團內部的派系鬥爭,及對王莽代漢的影響

2023-05-31     波波愛看劇

原標題:從甄豐謀反,探析王莽集團內部的派系鬥爭,及對王莽代漢的影響

始建國二年,王莽登基的第二年,爆發了一場謀反案件,主角竟然是王莽的密友甄豐和他的兒子甄尋。

事件由一塊石頭引起。一天王莽收到一個「符讖」,所謂符讖也叫圖讖,就是帶有圖案或類文字的物件,以石頭居多。這些物件上的圖案或文字,都是天然的,所以它被人們認為是上天的意志,社會上有一大批學者,專注於圖讖的研究,以通達天意。

王莽拿到的這塊圖讖說,「故漢氏平帝後黃皇室主為尋之妻」。黃皇室主即王莽的長女王嬿,漢平帝的皇后,王莽建立新朝後,以「黃皇室主」稱王嬿。這塊圖讖的意思是說,王嬿應該嫁給甄尋為妻。

黃皇室主王嬿

對讖緯學說篤信的王莽,這一次卻勃然大怒:「黃皇室主乃國母,怎麼可以嫁甄尋,一定是造假,抓捕甄尋,追查真相!」

王莽說得沒錯,這就是甄尋偽造的圖讖。其實真正的圖讖少之又少,因為它能左右政治走向,所以,大量的假圖讖批量出現。比如有個叫哀章的讀書人,做了所謂的金匱策書,直接把王莽推上了皇位,哀章因此從一名太學生,直接榮升為帝國四把手!

這種無本萬利的生意,讓很多賭徒不惜鋌而走險,甄尋就是其中之一。之前,他就成功地靠偽作的「新室當分陝立二伯,以豐為右伯」,為他父親甄豐謀得了「右伯」的位置。

甄尋見勢不妙,鞋底抹油跑了。他一跑,他爹甄豐傻了,知道大禍臨頭,一咬牙自殺了。王莽看到這個情形,覺得裡面大有文章,下令猛追。一年多後甄尋落網,牽連包括帝國三把手,國師劉歆的兩個兒子,大司空王邑的弟弟等要員被殺。

甄豐此人早年生平不詳,筆者仔細查了一下他的仕途軌跡,發現他的起起落落,與王莽的沉浮驚人地一致。由此可以大致判斷出,甄豐年輕時候就是王莽的摯友,王莽被貶時,甄豐曾經辭官消失,應該是追隨王莽去了新都國。

甄尋

當了王莽一輩子鐵粉的甄豐,為何在王莽當了皇帝後,反而撕破臉?原因就是,王莽的登基,導致甄豐失寵,他從原先的「四輔」之一,降為第三檔的「四將」之一(新朝的核心層從上往下,分為四輔、三公、四將)。

甄豐心裡的怨恨,讓幾十年的友誼出現了裂痕,在甄尋的激化下,釀成了君臣反目!問題是,甄豐到底做了什麼,讓他失去了王莽的信任呢?

原來在王莽的核心層中,存在兩大政治派系,兩派之間的鬥爭,就是甄豐被踢出核心圈的原因。這兩大派系都是什麼?他們的政治目標和矛盾又是什麼?對王莽代漢又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西漢末年的兩大政治派系——輔漢派和代漢派

所謂輔漢派,就是希望王莽扮演周公的角色,輔佐幼主復興漢室的一群政治家。所謂代漢派,則是另一派政治家,他們認為大漢已經沒救了,希望王莽改朝換代,直接革了大漢的命。

輔漢派認為大漢還有得救,唯一有能力給大漢續命的就是王莽。代漢派認為天命註定漢統要絕,革命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唯一出路,而王莽就是毫無爭議的「革命者」。

他們有一個共性,都認為漢帝國已經處於生死存亡之際,也都承認王莽在政治活動中的核心地位,只是希望他扮演的角色不同。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兩種角色根本無法兼容,這就是後來兩派矛盾爆發的原因。

王莽

甄豐就是輔漢派的核心人物,此外還有王莽的堂兄弟王舜。代漢派的陣容相對比較強大,核心人物包括劉歆、平晏、甄邯、王邑、王尋、孫建等人。

需要指出的是,有史學家認為劉歆是輔漢派,筆者不認同。劉歆雖然最後也走向了與王莽的決裂,但不能因此認為他就是輔漢派。以筆者的分析,劉歆是最堅定的代漢派,儘管他是西漢宗室子弟。(請參看本人的另一篇文章《

忠臣還是奸賊?先助王莽登基後又陰謀政變,揭秘大學者劉歆的真相

》)

輔漢派和代漢派產生的歷史背景

漢武帝末年,由於他的窮兵黷武和冤獄興起,社會上一度出現起義不斷的現象,甚至出現了「代漢者當塗高」的政治流言。這是西漢帝國第一次被預言要滅亡。

此後的昭宣中興,這種政治流言也沒有停息,比如漢昭帝時期有個叫眭弘的大臣,就以「公孫病己」的讖言,勸漢昭帝禪位給賢人。漢成帝時期,隨著國力的日趨衰退,社會上興起「太平道」,到漢哀帝時期,這個半宗教色彩的組織,信徒已經擴散到朝中大員。在一個叫夏賀良的官員鼓動下,漢哀帝甚至做出了宣布大漢已亡,自己改稱「陳聖劉太平皇帝」的鬧劇。

包括後來席捲半個漢帝國的「西王母事件」,讓大漢要「更天命」(改朝換代)的說法深入人心。無論朝野,根本都不避諱談論這個敏感話題,筆者曾經開玩笑說,西漢就是被這幫烏鴉嘴說亡的。

劉歆

言論禁錮的年代,西漢人為何膽敢嘴上不把門?原因就是有理論體系支撐——讖緯學說。

讖緯學說是董仲舒的新儒學帶來的副產品,本意是借著天命觀,約束至高無上的皇權,最後卻演變成了一股「妖風」,一個無法根治的流行病。全社會都說讖緯,甚至製造圖讖附會讖緯。

既然是神的意志,有什麼不敢說的?說大漢將亡,那是神說的,不是我說的,我只是天神意志的解讀者。皇帝也信這個,所以,他們也逐漸捲入了對自家的詛咒中!

這就是代漢派產生的社會基礎。

改朝換代畢竟涉及「忠君」這個命題,這也是儒生們繞不開的結。吃著大漢的食祿,卻做著改朝換代的事,有人邁不過「忠君」這道坎,所以,有不少官員在王莽代漢後,選擇了歸隱。

這就是輔漢派產生的原因,保不住大漢,將來沒臉為官;為了自己的將來,也要拯救大漢不亡。

為什麼兩派都選定了王莽?這個問題很複雜,筆者曾經專門論述,這裡只能簡單複述。一是王莽的品行,代表了那個時代儒家精英分子的思想;二是王莽外戚的身份,具備這個實力;三是他被社會各階層,誤當做各自的利益代表人。

輔漢派和代漢派的三次交鋒

輔漢派和代漢派曾經有過三次程度不同的交鋒,如果不是這些事件的存在,還真難尋覓他們的蹤影。

王莽

第一次交鋒發生在漢平帝在位期間,這個階段由於漢帝國呈現出復甦景象,所以社會矛盾有所緩和,代漢派明顯處於下風。帝國的宣傳基調,力圖將王莽塑造成第二個周公,所以無論從制度層面的改革,還是王莽個人的待遇,一律向周公看齊。

到漢平帝末年,隨著王莽個人的聲威達到頂點,社會輿論開始慢慢變味,王莽開始逐漸被神話,地位也逐漸超過了當年的周公。很顯然,代漢派開始由隱性狀態,走向前台。最明顯的證據就是劉歆的迅速崛起,他其實就是王莽代漢的「革命理論源泉」。

第二次交鋒發生在漢平帝駕崩後。筆者一直認為,漢平帝駕崩是一件極其重要的歷史事件,它從精神上動搖了輔漢派的根基。漢平帝駕崩,意味著政壇風波再起,代漢派「天亡大漢」的宿命論再次喧囂塵上。

不過,由於王莽本人對輔漢派的力挺,雙方妥協性地擁立了兩歲的孺子嬰為太子,由王莽代行皇帝職權。這一次,雙方几乎打了個平手。

第三次交鋒發生在翟義叛亂平定之後。筆者認為,正是翟義叛亂,讓剛剛平息的兩派政治鬥爭再次被挑起。代漢派堅持認為,翟義叛亂的根,就是沒按天命的要求去做,讓王莽「位不配德」,只有讓他即真,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唯一出路。

這一次,代漢派完勝,王莽終於站在了代漢派一邊,堂而皇之地廢漢自立。

王莽

王莽代漢其實是代漢派順應潮流,積極推進的結果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王莽代漢並不是他個人的願望,這個單一因素所決定,他只是被歷史大環境的風浪席捲,推上了皇位!

無論輔漢派還是代漢派,他們都是一群對社會發展,有著強烈責任感的社會精英分子,他們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社會混亂,國力貧弱的局面。同時,他們都沒有逃脫歷史的局限性,都是被「天命」毒害了的一代人,除了對「天命的指示」有不同程度上的解讀,本質上是一類人。

比如王舜,此人跟王莽一樣,深受王政君信任,史書對他的評價很高。王舜本是一個堅定的輔漢派,但到了後期,他的態度發生了動搖,做了一個心有不甘,卻無奈接受事實的隨大流者。他奉王莽之命,跟王政君討要玉璽時的一句話,暴露了他內心的矛盾:「即使您不給他玉璽又能怎樣?他早晚要做皇帝的!」

這就是歷史發展的潮流,環境造就的潮流,絕非哪一個人能左右。這就是筆者長期以來,一直堅持認為,王莽不是篡位的原因。

尾聲

當然,心有不甘的還有甄豐,他比王舜還要堅守。由此他和王莽產生了巨大分歧,這個分歧,恐怕不是《漢書》中「怨恨」兩個字所能概括,王莽代漢從某種程度上,摧毀了甄豐的政治信仰,和個人崇拜!

在這場鬥爭中,沒有黑臉也沒有白臉,無關乎道德。他們只是在歷史圈定的範圍內,做出了他們所能夠盡到的最大努力,他們都是值得尊敬的先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6c132032d44a22df04cba8ae95636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