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說起劉禪,很多三國迷都會情不自禁想到「扶不起來的阿斗」一語,同時也替諸葛孔明感到惋惜痛心,他一生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君主,居然是那樣一個不思進取的人。明明大將軍姜維還在劍閣堅守,他卻開城投降;姜維在苦心復國計劃時,他卻早已樂不思蜀。在很多人眼裡,劉禪上愧見漢室先輩,下辜負忠心臣子,可謂是個十足廢物。那麼,先主劉備為什麼把帝位傳給他呢?
眾所周知,劉備早年只是一個織席販履的平民,能夠成為割據一方的霸主,其性格之堅韌和識人之明是有目共睹的,他真的會看錯人嗎?顯然不會。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立劉禪為王太子。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又立即封劉禪為皇太子,可以說,劉備對於劉禪是非常看重的。對於他的培養,劉備自然也是非常用心。
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遺詔敕後主曰:「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為讓劉禪見多識廣,掌握治國本領,劉備讓其多閱讀《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學習。不僅如此,劉備還令其學武。《寰宇記》有記載:「射山,在成都縣北十五里,劉主禪學射於此。」
如果劉禪沒有天資,劉備會這樣大力培養嗎?如果劉禪是一個不中用的人,蜀漢群臣還會如此費心費力北伐嗎?了解三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劉備在臨死之前,對劉禪能不能接任蜀漢重任有一定疑慮,這是當然正常的,每個老皇帝逝去前都有這種擔憂。諸葛亮回答道:「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意思是說劉禪天資聰穎、仁德愛民,有人主之資。劉備也就放心地將帝位傳給劉禪。
那麼劉禪到底如何呢?劉禪在位長達41年,是三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位期間,劉禪支持諸葛亮、姜維連續北伐,坐鎮後方統籌調度。雖然前軍糧草出現過短缺情況,但大多數時間都是糧草、兵械充足的。要知道蜀漢僅有一州之地,能做到這樣,劉禪的本事並不低。至於蜀漢滅亡,其實也在大家的意料之中,畢竟曹魏天時、地利、人和皆占上風,蜀漢北伐不過是以攻為守,延長一點兒壽命罷了。不過若是仔細翻閱史料,便不難發現,劉禪確實應該對蜀漢亡國負責。他執政期間犯下兩個最嚴重的的錯誤,那就是殺了一個該放之人,卻放了一個該殺之人。
該放之人乃是蜀將魏延。魏延是劉備手下的名將,隨劉備入川之時嶄露頭角,因戰功被升為牙門將軍。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稱王后欲返回成都,在選派大將鎮守漢中之時,所有人都以為會是張飛,結果劉備卻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鎮守蜀漢北方屏障,劉備軍中上下一片震驚。一天,劉備大會群臣,問魏延鎮守漢中有什麼想說的,魏延豪言道:「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眾人皆嘆服。
事實上,魏延沒有食言,坐鎮漢中十年之久,一直沒出過岔子,曹魏大軍占不到絲毫便宜。建興八年(公元230年),曹魏三路大軍進攻漢中地區,魏延率領一支偏師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大破費瑤和郭淮之軍,解漢中之困。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延、高翔、吳班等與魏軍大戰,獲甲首三千級,讓司馬懿膽寒。可以說,魏延是蜀漢北方的一根定海神針,有他在,漢中就能安然無事。然而在諸葛亮死後,楊儀誣告魏延造反,劉禪在沒了解到實情的情況下,便任由馬貸將魏延斬殺。從此,漢中之地失去了一位傑出的統帥,蜀漢也葬送了一員大將,以致於後期姜維北伐時無將可用。
至於該殺之人,則是劉禪所寵幸的宦官黃皓。作為劉禪的親信,黃皓與侍中陳祗互為表里,操縱朝政,擅權恣肆,還處處排擠大將軍姜維。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大將軍姜維聽說鍾會在關中練兵,於是上書劉禪,請求他派兵把守邊關。劉禪就此事徵詢黃皓意見,黃皓卻以鬼神之說敷衍劉禪,認為魏軍不會來。因此,劉禪未採取任何防禦措施,最終導致鄧艾偷渡陰平,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就這樣,劉禪在譙周的勸說下出城投降,蜀漢宣告滅亡。
參考文獻:
《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三·後主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