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雲艷芳 實習記者 鄭艷慧)「羊名天下」班、「萬物皆牛」班、「豆蔻丁香」班、「呦呦鹿鳴」班……走進回民區貝爾路小學,28個以內蒙古特色風物命名設計的班級各美其美,校園環境溫馨雅致,成為該校校園文化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學校將內蒙古特色風物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切入點,在美術老師和班主任的帶領下,每個班級都圍繞一種風物進行主題創作,孩子們把錫紙著色,再將牛皮紙摺疊而成的千紙鶴和信封懸掛其上;用水彩繪製而成的各種各樣的牛、馴鹿樣式的剪紙和惟妙惟肖的羊皮畫讓教室充滿童趣和意境。經過創作,每一個班級教室的內外牆面都五彩斑斕,充盈著生動的活力(見圖)。「希望孩子們能在這種立體的童話世界中不斷提升認知的高度和思維的廣度。」大隊輔導員霍悅然表示。
除了直觀的風物設計展現,還有「駱駝的分布與種類」「羊絨與羊毛的區別」等許多知識性內容。據霍悅然介紹,知識性內容的呈現是一個社會化教學的過程,離不開學校與家長、社區、相關單位的聯動努力。孩子們到丁香路探尋丁香作為呼市市花的淵源;走進市場探究羊絨衫和駝絨衫的區別;為了解沙棘汁的製作過程,學校聯繫相關工廠人員入校講解,並帶領孩子們實地觀摩;還與林業局溝通,讓孩子們學習了解樹木養護知識。
在教學樓拐角處,一面「百家姓」牆面凹凸有致、立體感十足,湊近一看,原來是用快遞小紙箱外包牛皮紙寫上姓氏製作而成。這種「立體+再利用」的創意在貝爾路小學隨處可見:用絨毛類玩具的絨毛做成立體綿羊、將餐盒裁剪後著色繪製成兔子、把手袋稍加裝飾製作成雪鹿,還有遠看亮晶晶的用錫紙製作的叢林山川、雲朵河流以及豐富的動物形象……霍悅然告訴記者:「對生活中這些顯而易見、面臨丟棄的東西進行再創作,就是為了引導孩子們實現物品的可持續利用和風物內容的不斷生成。」
校長孟繁亮表示:「我們的教育設計不僅要具有內蒙古高原氣勢,更要從小切口入手,讓孩子們愛家鄉、愛祖國。通過班級各美其美,形成具有立體印象的校園文化,讓每一面牆壁都能『說話』,每一條走廊都會育人。」
在多年努力和耕耘下,貝爾路小學先後獲得全國紅旗大隊、全國百所德育名校、全國校園文化建設「百佳創新學校」、內蒙古自治區勞動教育基地試點、內蒙古自治區文明校園等多項榮譽,受到社會各界好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633a99b3a9c08b74443fb451b6df798.html